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现代派诗人,曾以《雨巷》一诗风靡全国。以前的戴望舒传记有北塔所著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传》和王文彬所著的《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两本传记,2007年5月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祟文书局出版的刘保昌先生的新著《戴望舒传》,将戴望舒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本书的发行,一方面体现了文艺研究的“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是“五四”以后中国一位杰出的现代派诗人。《雨巷》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雨巷》的发表引起整个诗界的关注,为戴望舒赢得“雨巷诗人”的桂冠。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还翻译过象征派大师波德莱尔、魏尔伦等的诗作。《雨巷》成功的第一要素,无疑在于诗人对象征派注重象征和暗示手法的炉火纯青的运用所营造出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雨巷》除具有“丁香情结”、“雨巷情结”,还蕴涵“邂逅情结”。它既联通古今文人的心理期待,又隐含诗人当时的情感纠结,还激活当今读者的生命想象。“邂逅情结”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存在境遇,是戴望舒自我安慰的理想投射。究其本质,他走不出自己心灵的雨巷。  相似文献   

4.
1928年,年仅23岁的戴望舒以一首脸炙人口的《雨巷》横扫20年代中国现代派沉闷怪异的诗风,奠定了他日后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代表的地位。《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雨巷》的发表引起整个诗界的关注,为戴望舒赢得“雨巷诗人”的桂冠。  相似文献   

5.
冯进 《阅读与鉴赏》2007,(3):45-46,44
读过戴望舒的《雨巷》的读者,一定会被诗中弥漫的凄清、惆怅情调所感染。抒情男主人公“我”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和着雨中愁肠百结的丁香花,实在是一首“雨的哀曲”。  相似文献   

6.
黄静 《考试周刊》2007,(1):73-74
戴望舒以一首《雨巷》而蜚声文坛,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其诗作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别具特色,体现了丰富的、多侧面的特点。本文力图从落寞者、痴情者、寻梦者、爱国者、守护者五个方面对戴望舒诗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胡海鹏 《学语文》2003,(4):36-36
戴望舒的《雨巷》中有三个主要的意象:我、姑娘、雨巷。一致的看法是:“姑娘”象征理想。而“我”、“雨巷”是否有象征意义,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以为,“我”、“雨巷”不仅有象征意味,而且与“姑娘”这一意象一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8.
今年暑假,爸爸让我读了十首现代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题目叫《雨巷》,是戴望舒写的。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誉,我想,大概就因为他写了这首诗,才得到这个称呼的吧。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现代派诗人,曾以《雨巷》一诗风靡全国。以前的戴望舒传记有北塔所著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传》和王文彬所著的《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诗无达诂 ,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是我国新诗中一首较难解读的诗歌。本文依据美国学者阿布拉姆斯 (M·H·Abrams)的“文学四要素说”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作品层次论来分析戴望舒的《雨巷》 ,从爱情层面、社会层面、人生层面揭示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张慧全  王翠娥 《现代语文》2006,(12):117-117
“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堪称二十年代中国象征主义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其审美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品味:  相似文献   

12.
知道戴望舒是在高一,走近戴望舒是在高二,这样一个进程中,没有桥梁,有的只是他的一首《雨巷》。我想,我很想,如果可以,我也试着写一写我的“雨巷”,而事实上,我根本没有雨巷,更没有雨巷让我漫步其中,让我从容地品尝我的忧伤。《雨巷》写得很轻柔,很凄婉,很清幽,也很隽秀,甚至有些缥缈。诗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正是对我落寞情怀的另一种表达,与我心中那根不安份的琴弦产生着希望中的那种共鸣。尽管如此,我却与戴望舒有着极大的不同。说是共鸣,只因为他有一首符合我目前心境的《雨巷》,它有着我一直喜欢的那种韵调,更有…  相似文献   

13.
如果有人问:让戴望舒《雨巷》中的“我”徘徊在一条悠长又寂寥的小路上会如何?一怔之后,我们立刻会想,“巷子”和“小路”都是走人的地方,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这首诗中,要是把“雨巷”的意象换成“下着雨的小路”或者更简洁的“雨径”,则似乎不妥。到底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名诗人、学翻译家。他的诗自成一体,被誉为“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分三个阶段,但其诗始终得中西化的精髓。可以说,戴望舒的诗是汲取了西方化营养,植根于深厚中华化沃土,中西合璧且充满民族风情的现代诗。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  相似文献   

16.
《雨巷》是戴望舒诗艺发展初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当时的社会形势比较黑暗。戴望舒心情苦闷,盼望探索新出路.追求诗歌的艺术美。《雨巷》是社会环境的缩影,“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当时苦难民众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其代表作《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称为“雨巷诗人”。戴望舒学习过法语,后到法国留学。因此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有着诸多的法国诗歌元素,法国象征派诗歌注重暗示,情感通知的挪移,物象的朦胧不定都在他的诗歌中表现的较为明显,同时在继承法国的象征派诗歌的同时,戴望舒在其诗歌中融入了传统诗歌的元素,例如中国诗歌中的含蓄蕴藉,话外之音,抽象美等,在这种融合中形成了戴望舒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管早期诗歌,还是中后期诗歌,戴望舒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重视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方法、习惯意象。再加上戴望舒学贯中西,自然就成功地将西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熔为一炉,创作出中国气的现代诗歌。本文将以戴望舒诗歌的朦胧美和口语化的语言来探析文化心态视域下的戴望舒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9.
雨季的生活     
又是江南烟雨时节,生活也变得湿润起来。雨季的生活,习惯看雨夜的街灯,习惯仰起脑袋数伞花,有种莫名的寂寞和美丽。一直觉得雨季生活像戴望舒的《雨巷》,朦朦胧胧中有一朵从梦里飘来的丁香花——我想把它叫做“希望”。“雨巷”美得让我不敢相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1905- 1950),浙江余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代表诗有:《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