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德商(MQ):指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品质。德商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宽容、诚实、负责、平和、忠心、礼貌、幽默等各种美德。2.智商(IQ):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但也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和  相似文献   

2.
所谓德商即道德智商,就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和道德人格品质。它包括忠心、诚实、尊重、容忍、宽恕、负责、勇敢、礼貌、幽默、谦逊、独立、合作、和平等13项指标。学校教育在开发智商、提高情商的同时对学生的德商进行渗透培养,  相似文献   

3.
德商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财经类高校是为社会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专门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德商教育对于财经类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财经类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德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德商人才。本文阐述了对财经类高校大学生进行德商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强化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的具体路径,提出将德商教育贯穿于财经类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德商教育融入学校文化活动中,建设浓厚的高校道德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王娥 《天津教育》2008,(5):34-35
德商与智商、情商并列,是“道德商”的简称,启蒙教育应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德商开始。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良知的萌芽时期,学校和教师必须抓住时机,为学生的道德启蒙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德商启蒙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启蒙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智商。  相似文献   

5.
根据进化伦理学的观点,道德具有生物根源,人天生具有道德素质。儿童期是生命的起 点,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道德素质的挖掘,儿童的健康生活需要道德。本文通过对"德商究竟为何 物?有何用?如何提高儿童的德商?"问题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有关道德教育的想法,以期更好地促 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本文阐述了现代文学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商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现代文学史教学中实施德商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道德同一性是当代道德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人献身于促进社会福利和他人的自我感.在今天,道德通常被我们老百姓认为是一种个人规则和信仰的事情,人的道德行为往往受到维持个人的自我形象支配而不是服从道德标准.道德同一性是一种主观上道德自我感,包括"我的内心道德信念、什么道德是我认为最权威的".通俗地说来,就是个体在寻求"我是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情商与德商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在充分理解情商与德商的内涵及其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深刻分析高职大学生情商与德商培养的重要性,并寻求思政理论课教育与情商德商培养的契合点,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阵地作用,增强高职大学生情商与德商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对涂尔干来说,教育不是中立性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否认这一点,无异于自欺欺人,而承认这一点,则要求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做出规定.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自主的社会人,并不是一个仅仅懂得生存技能、老于社会世故的庸人,也不是一个被掏空了一切情感和欲望的纯粹理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社会生活,并能够在社会实在所给予的“客观理性”和自身的欲望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根据社会的理性来从事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人.达致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重视学校环境和教师的作用,而且要求我们借助社会科学来预先重建理性.  相似文献   

10.
道德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道德中的人对于自身应具备的道德具有“自知之明”,既明白道德要求对于人的价值,也明白道德实践的意义,表现在能够自觉维护、遵守道德规范.儒家道德自觉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反求诸己,具体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慎独”、“居敬”等.道德自觉能够促使道德教育的转型,使道德成为人们感到快乐的内在个人修养而不是沉重的外在义务.道德自觉能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体性,启发人们的道德判断力与道德反思能力,在实践中真正做一个“道德人”.  相似文献   

11.
智慧不仅是每个人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教育的追求。因为智慧是人类全部文明成果在个体身上的凝结,是人的智商、情商和德商的统一,是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智商、情商、德商都高的人,培养人格健全、充满  相似文献   

12.
<正>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一个人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西方德育思想家普遍关注理性在道德和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涂尔干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即具有理性,能够自律;科尔伯格则充分肯定了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这些理性能力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威尔逊的模式表明;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多维的、多程序的、长期的过程,其中道德判断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构件;价值澄清学派所致力的是纠正那种完全把道德习惯看成是外界迫使个人形成的行为模式的观点.这些见解都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何以可能呢?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思考如下5步:需不需要道德?要不要道德,这似乎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哪个人、哪个社会敢说自己不需要道德呢?中国传统文化把这个问题视为人生的根本问题,用有否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其为人的根本标准。如果指责某人不是人,不是说他没有人的皮毛骨相,或存在生理缺陷;也不是说他没有文化,或缺乏智慧;而是说他没有道德,即“缺德”!由此看来,人是必须要有道德的。然而,认为人应该要有道德(应有)是一回事,实际上人有没有道德(实有)又是一回事。对于仅靠风俗习惯来维系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15.
没有人的道德是完美的,绝对的道德精英是不存在的.凡人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人们做有缺点的好人,即有向善之心、是非标准,而不是去做永远也达不到的道德精英.同时,学校课堂教育在构建凡人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社会创制的为保障人的自由的实现而限制人的自由的一种必要边界。但并非任何道德所设置的边界都是合理的,亦即并不是所有的道德都是优良的。品德是人长期遵守道德的行为结果,但也并不是任何品德都是美德。优良道德是美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社会是创制道德的主体,但并不是任何社会都能够创制优良道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优良道德的创制者。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不是生活中某一个特定领域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生活当中,这就决定了人的道德成长不是只在生活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才会发生.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是在课程学习中度过的,课程知识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明理和陶冶的功能.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即为课程德育,课程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一种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无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人是社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是影响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道德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按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观点。道德不是靠先天素质生长出来的,尽管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儿童身心发展相联系、伹道德  相似文献   

20.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原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原则.道德不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善者的善行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是道德作用“软弱”的根本原因.人具有双重生命、双重需要,所以道德具有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这双重基础.道德建设既要加强道德教育,又要遵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道德行为也是一种利益创造,所以善者的善行得到的回报应高于其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