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程与教师》一书中,佐藤学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与批判了传统的“传递中心”的课程定位、“技术熟练”的教师定位、“教育工厂”的学校定位,并明确提出了课程、教师、学校的现代转换与发展路径,即由作为“传递中心”的课程转变为作为“对话中心”的课程:由作为“技术熟练”的教师转变为作为“反思型实践”的教师:由作为“教育工厂”的学校转变为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发展前景与路径.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教师权利的革命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王永 《福建教育》2005,(8A):39-39
这是个好案例。去年看到它时,就想为它做个评析,但却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和理论背景。最近,读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突发了灵感。佐藤学认为数学课程改革,从“广而浅”的课程向“少而深”的课程转型,是迫在眉睫的课题。他还指出,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数学课程改革有两个基本课题:一是在数学的学习中如何建构创造性、操作性的活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佐藤学(Sato Manabu)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20年扎根中小学实地调研,著作丰厚。近期笔者就日本文部科学省最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采访了佐藤学教授。在对"新学习指导要领"进行详尽评价的基础上,佐藤学教授提出了培养"高质量学力"的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4.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课程研究与教师研究。佐藤学强调,“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可能有新的课程创造,和新的“学习共同体”的创造。学校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化,而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扎实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这本书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学知识、长本领,学习其实就是决定你将来怎样做人。任何狭义地理解学习,都将是无益于学生成长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佐藤学在本书中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学习”作为文化再生产的实践。“学习”是学习主体与世界交  相似文献   

6.
<正>《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针对日本教育现状而撰写的一部教学专著,尤其是他的课程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16年,我国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理念。"活动型"学科课程和佐藤学先生的课程观有何相通之处?我们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ManabuSato)教授在我国教育界有着相当的知名度。他的诸多著作的中译本,如《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与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均博得广大读者的好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是佐藤学教授的又一力作,该书以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浪潮为背景写成,从理论上与  相似文献   

8.
李圯 《人民教育》2020,(3):128-128
学生“学习共同体”是近年来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一书的作者曾跟随佐藤学教授参与了日本对其核心理念的改革实践,其中蕴含着共享、协作、互助精神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对21世纪各国学校的课程改革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微 《现代教学》2005,(5):11-13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积二十多年来“课程”与“教师”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从质性研究与阐释学的视角,诠释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课题提供了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本书的观点不仅有助于日本学校教育的革新,而且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当代教育理论家佐藤学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行动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佐藤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日本教育学会会长,是目前日本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亲身走访并深入观察了日本各地的各级各类学校,与教师们共同尝试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课程部会临时委员、早稻田大学安彦忠彦(YasuhikoTadahiko)教授多年来专攻课程理论、教育方法、教育评价,著有《新学力观与基础学力》(1996年)、《初中课程的独特性及其编制原理》(1997年)等专著,发表过不少探讨“学力观”的论文。本文以“扎实学力”的论题为中心,阐述了从“被动式学力观”转型为“主动式学力观”的逻辑。  相似文献   

12.
志刚  梁初 《湖南教育》2002,(2):32-33
最初“结识”钟启泉先生,是缘于他的“学力的冰山模型”的观点。钟先生是这样阐释其学力模型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学力观”,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任何课程(学科)的目标大体上有四个组成部分:操作技能、知识理解、思考方式、态度价值观等。这四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新学力观的特色。钟先生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这四个部分就好似一座冰山,浮于水面的可见部分就是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理解;而隐藏于水下的不可见部分则是学生的思考方式、态度与价值观。正如冰山是由浮出水…  相似文献   

13.
<正>我之读书缺少批判性精神,基本是照单全收,对权威人士的著作更是如此。或者有疑也仅是存疑,根本不敢质疑,更不用说公开发表异议了。同事送我一本北京教育科学院王晓春老师写的《教与学的秘密》,这是王老师读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写的读书笔记,有些文章大胆质疑了佐藤学先生的某些观点。很是敬佩王晓春老师的批判性读书精神,也特别感谢我的同事能推荐这本书给我读,这不仅有助于我对佐藤学理  相似文献   

14.
倾听的意蕴     
人们都知道“倾听”,就是认真听、集中注意力地听。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摹的却是另一番情景,他对倾听有更深入、更细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芮彭年 《上海教育》2006,(10A):61-61
日本名教育家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这本书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学知识、长本领,学习其实就是决定你将来怎样做人。任何狭义地理解学习,都将是无益于学生成长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接触“若无其事的教育”这一说法,是在课程改革专家钟启泉教授译注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日本佐藤学教授著)这本书中。起初很是不解:教育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感化,需要老师用爱心,细心、诚心和耐心,循循善诱,慢慢滋润学生的心灵,怎么可以“若无其事”呢?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感悟的深刻,便慢慢品味到它的精妙之处:“若无其事”不正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润物于无声,教化于无痕”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一位中国教育家也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尽管我很早就知道佐藤学先生的大名,但是翻译他的作还是第一次。翻译此书的决心始于2001年夏天,当时我在日本考察“生活科”与“综合学习”课程,日本名的小学馆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我粗粗一读就产生了把它翻译出来的冲动,因为我被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昕  相似文献   

18.
<正>长期从事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证研究之后,在《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一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教育教学、师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卅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眭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l生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我重点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静悄悄的革命》开篇就记叙了樱丘小学的小林老师构筑“相互学习关系”的改革实践,佐藤学先生用小林老师的话:“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地学习。”这句话点明了教师工作的着眼点在于学生,作为教学四要素之首的学生理应成为教学的主体。佐藤学先生旗帜鲜明地反对“悬在半空中的主体神话”,认为它“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