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渐多起来,然而对其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还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意在仔细梳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施蛰存研究的时代变迁、评论视角变化及研究趋势等,以期对施蛰存研究作全面综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渐多起来,然而对其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还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意在仔细梳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施蛰存研究的时代变迁、评论视角变化及研究趋势等,以期对施蛰存研究作全面综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就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施蛰存研究历经几度风雨,70年代末复苏并全面展开,取得系列成果。本文评述了近80年来的施蛰存研究状况,在肯定成就与指陈不足的同时并提出建议,认为施蛰存研究中所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都具有普遍性与警示性。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是一位“文体作家”、学者,集创作、翻译、编辑、学术研究于一体。其创作涉及到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学术研究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碑刻等多种学科。特别是其小说创作,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人类意识与潜意识的激烈冲突,把人类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挖掘出来,在三十年代的文坛独树一帜,颇有影响。然而,这样一位极有成就的作家、学者,在成名后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甚至屡遭劫难。本文力求对施蛰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粗略考察,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把施蛰存研究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新时期以前的施蛰存研究;(二)为新时期以来的施蛰存研究。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年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名作家、学。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因主编大型学杂志《现代》及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享誉坛;建国后,施蛰存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古典学、金石碑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年表力求翔实、客观地反映施蛰存生平、创作与学术研究情况,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与二十年代“为人生”和“创造社”的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二十年代小说模式催生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雏形《娟子姑娘》,后来促使他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心理分析理论和创作手法,在心理分析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7.
"魔道"碰壁之后——论施蛰存后期小说的人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燕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84-86
施蛰存,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其小说创作在3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曾经引起一定反响。试图以施蛰存的《小珍集》为主要文本研究对象,论述作家后期作品中对社会下层平凡小人物的关注、怜悯和同情以及作家对生命个体生存观、价值观等本真意义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定反响。试图以施蛰存的《小珍集》为主要文本研究对象其小说创作在3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曾经引起一论述作家后期作品中对社会下层平凡小人物的关注、怜悯和同情以及作家对生命个体生存观、价值观等本真意义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之初,就有不少读者就《现代》杂志所刊的诗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施蛰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在施蛰存的眼中,《现代》诗是有着新锐诗歌意识和强烈的生命力的,体现了现代人所拥有的情绪,无论是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前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从施蛰存的回应中,不光看出了施蛰存的诗歌观念,也能够体味到他作为编辑的明确理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之初,就有不少读者就《现代》杂志所刊的诗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施蛰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在施蛰存的眼中,《现代》诗是有着新锐诗歌意识和强烈的生命力的,体现了现代人所拥有的情绪,无论是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前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从施蛰存的回应中,不光看出了施蛰存的诗歌观念,也能够体味到他作为编辑的明确理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善女人与漫游者——施蛰存笔下的女人与男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施蛰存作品中人物设置上的某些特点,提出了“善女人——漫游者”一对概念,试图采用意象分析的方式,对施蛰存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回避了以往施蛰存研究中所强调的“心理分析小说”、“历史小说”等概念。对他作品中不同文化空间的对视和互渗,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本文的中心意图在于展现施蛰存敏锐的都市感觉, 寻找其文本中这一特征产生、成熟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小说家施蛰存二三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中,通过对其主要小说作品的分析,可以说明施蛰存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及施蛰存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汶(杜衡)在<现代)一卷三期发表了<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从而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因为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编辑,所以施蛰存也被鲁迅和左翼作家称为"第三种人",虽然施蛰存说他在<现代>编辑这场论争的文章时,"始终缄默无言."但我以为,施蛰存白始至终有他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5.
前言: 施蛰存先生的文学生涯长达八十多年,著作等身。这里辑录的四篇作品,均为《施蛰存文集》之《十年创作集》和《北山散文集》(上、下)所未收录者。既有早年“施青萍”时期的短评,也有40年代后期的小说和散文。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几个年轻人形成的新感觉——心理分析小说派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流派。其主要成员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的创作各有特色,而尤以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早在三十年代就以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而蜚声文坛。在他的精心扶植下,众多“新感觉派”的小说作家聚集在一起,利用《现代》这块阵地,发表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作品。施蛰存本人从廿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也创作了五十多篇短篇小说,以独到的心理分析有别于其同仁,特别是历史题材短篇小说,以新颖的视角、独特的创见、鲜明的创作风格,大胆的叛逆精神为人瞩目。毫无疑问,施蛰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然  相似文献   

18.
殷齐齐 《文教资料》2013,(18):5-6,8
《现代》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有影响的文艺刊物之一,它的成功得益于主编施蛰存冷静理性的思维与独特的编辑理念。面对当时上海左右翼文艺激战的景状,施蛰存有意规避政治,采取了独立不倚的中立立场。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潮的引入两股风潮共同催生了现代文学里历史小说的心理分析一脉,从鲁迅到施蛰存,再到40年代的李拓之,这一派写作其实一直都在深化并继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施蛰存和李拓之两篇相关代表作品的对读,探讨了这派小说的部分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和鲁迅同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广泛深远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和编辑家,又同样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又深受广大青年爱戴的一代名教授和严谨学者,他们之间的关系自上世纪30年代迄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所瞩目的话题,乃至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文章详尽揭示有关施、鲁之争的“《庄子》与《文选》”这近百年的文坛公案,并全面论述了施蛰存与鲁迅之间多年互相支持与合作的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