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信类的文字,因性质特殊,历来广受读书人所宝爱,甚至作为研究写信人的“秘籍”。鲁迅说过,读书信,“实在是因为要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经意处,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  相似文献   

2.
漫话书信诗     
有人说南朝宋人鲍照和鲍令晖这对兄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写“书信诗”的人,到唐代白居易更是写下长篇巨制《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我国古代这种以诗代信的“书信诗”多平淡无奇,相反那些抓住写信或读信这人人所遇的生活小事,抒写出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真情实感的“书信诗”却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3.
<经典美文>2009年第9期的经典主题-- <家书,内心深处的那根长藤>刊发之后,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反馈.在这个浮躁功利的年代,一封真诚质朴的家书,温暖了无数人的内心.读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期"经典主题"的感想.许多读者表示,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已经很少拿起纸笔,来为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写上一封书信了,人们对书信的感情日渐淡漠,"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了"息信时代".  相似文献   

4.
<正>骗你没商量不要以为你聪明,你就可以跟骗子博弈。网络上的一个案例令我非常震惊。骗子问:你卡里有多少钱?这人说:我卡里有多少钱你也骗不走。骗子继续问:那你卡里到底有多少钱?这人说:我卡里有39640块钱,有本事你把我这些钱骗走。他说得有整有零,不仅告诉对方具体金额,还自鸣得意。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六. 教学目标: 1.按要求写信,把自己的一些情况和想法告诉外地的亲友,做到格式正确、内容具体. 2.喜欢书信这种文章体裁,会用书信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把自己想要写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具体,会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幻灯片若干张.  相似文献   

6.
<正>亲爱的朋友:翻阅了将近一整夜的书信,却找不出一两封可以公开回信的题材。书信专稿原本应该多彩多姿、各色各样才叫美丽活泼,可是手边的来信,归类起来却是如此的相同——千篇一律的抱怨和苦痛,好似没有几个人对自己拥有的生活现况感到欣赏与赞叹,也少有几个人除了看见自己之外还看见  相似文献   

7.
<正>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少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常用书信体的形式写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卢梭的《新爱洛绮丝》,都是著名的书信体小说。其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心理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一封封书信的形  相似文献   

8.
肥·遁     
石崇,就是跟王恺斗富、拿铁如意砸珊瑚、用蜡烛当柴禾的那位.以前我以为这人很俗,很烧包,除了显摆自己有钱,别的什么都不会,后来读了他的文章,才发现他还是有点儿文化的.比如说,他注过<周易>,虽然注得不太严谨,但是见解独到,算得上是一家之言.再比如说,他还会填词作曲,曾为古曲<思归引>写过歌词.  相似文献   

9.
立场     
<正>有一天苏格拉底正在家里看书,他的学生柏拉图气冲冲地跑来,对老师说:"朱诺这人真是太差劲了!"苏格拉底抬起头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柏拉图说:"他老挑剔你的学说,并且说你的扁鼻子是天神施降惩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日本奈良时代光明皇后书写的 <杜家立成杂书要略>,是我国早已散佚的宝贵书仪资料,8世纪后期成书,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的汉文书信中有一些迄今仅见于敦煌书仪的尺牍用语,说明存在着与敦煌书仪相同相类或相近的书仪传入日本的可能性.两者的比较研究也凸现出敦煌书仪在汉语史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这是一个淡忘了书信的年代。朋友之间交流,一般都用微信,早已不再用书信。但我是一个很喜欢写信的人。最近出差,时间超过一周,中途还提笔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我没有邮寄,而是回到家后,当着妻子的面读给她听。读的时候,她落泪了。我的孩子出生刚满两个月,我已经迫不及待地给  相似文献   

12.
在<临川先生文集>的书信中,绝大部分都有姓有名有官职,所指人物十分清楚.然而有一些标题却难以落实具体对象.这些人士或者是有姓无名,或者是无姓有名,或者是虽然有姓有官职,却不知究竟是指张三还是李四.总之,是我们无法得知这些人士的真实身份.这就妨碍了我们对王安石行实仕履的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本文依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的相关记载,对其中一些标题的疑难人名进行了试解.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说教材《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习作。与口语交际整合在一起,是口语交际的延续,是与"手拉手"同学活动交往的开始。很好地体现了由说到写的顺序,通过与远方的小朋友书信交往,让学生经历过程,丰富人生体验。二、说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就已经学习过书信,学生对书信的格式和内容有了基本了解。这次书信是在和远方的小朋友开展"手拉手"活动中出现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14.
<海角七号>是一部用书信贯穿的胶片回忆,一位读者有感于"家书"的温暖,用自己的文字重新诠释了电影与歌在意蕴之外的含义,在淡蓝色的信纸上,为我们写下了思念的种种.  相似文献   

15.
<正>书信属于应用文范畴,它虽是应用文中较简单的一种形式,但它的用途最广,使用的人数最多,且使用的频率最高。今天,尽管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电话、i Paid、iphone、E-mail、QQ、微信、微博、博客等正在走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家,但书信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和朋友、亲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的一部分。希望我们教师在小学阶就把书信格式教给学生。书信作为应用文,在教学时,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内心表达的欲  相似文献   

16.
晚年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进一步阐发了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述,不仅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是哲学研究的思想来源,而且以辩证法的笔触论证了"历史合力论"的深刻内涵.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的相关表述一度遭到阿尔都塞、柯尔施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批评,分辨这类批评的正当与过度,可以清楚地把握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阐述的时代精神.同时对比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考察社会生活的历史视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但在关注角度、思辨方式与表述风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是叶立群任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之一,收录了黄炎培先生自1907至1949年间的重要论著104篇,内容涉及论文、演讲、书信、报告、序跋、诗歌以及部分篇幅较长著作的节录.  相似文献   

18.
<正>我与学生的书信情缘,得从一个小故事说起:一天我检查作业,发现萌萌的书写进步很大,于是表扬他。没想到我话声刚落,就发现有几个同学撅起了嘴。细细一想,这些孩子的书写天天都很认真,却很少因为书写得到表扬,难怪孩子们要不服气了!怎样做既能激励到个别同学,又不至于让其他同学产生不良情绪呢?前思后想我选择了书信。它的威力却让我意想不到。给孩子的书信,我多采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事实证明,我这封信的教育目的达到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柯林斯先生书信的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孙致礼译本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所达到的翻译效果.笔者认为文学翻译要坚持异化为主、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既保存原作的风味,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毛爱梅《<王屑瑶华>——1928年张学良收到的七封重要书信》(载《文献》1995年2期)一文中的第三封信是蒋介石写的,首句为“顷奉贺电,虑远思深”。初读,以为是蒋介石对张学良“贺电”的回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