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黄宗智为代表“新法律史”研究群迅速崛起,重视对司法档案的解读,根据对巴县、宝坻县和淡新档案中的628件清代民事的研究,对滋贺秀三《中国的法与审判》中对清代民事审判的性质的论述提出质疑,从而引发了著名的美日学者论争。本文拟从“情理--法律”之争为中心,以黄宗智“法律说”之缺陷为目的,展开述评,以介绍双方争论的内在理路,针对各自局限性进行方法论的反思,并就清代民事审判研究的可能进路及其现实意义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黄宗智先生之学术,不仅注重史料收集和具体细致的问题论证,而且有意识地遵循了其“从经验研究出发到理论,然后再返回到经验发现”的认识方法(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希图以此突破“中国中心观”或“西方中心观”的理论怪圈,实现中国史研究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一书亦然如此。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律史是高校热门专业中的冷门课程,教师加强专业研究,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是更好地服务中国法律史教学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法律史研究不论是追求以史为魂的求真还是以史为鉴的致用,史料的科学解读是基础,因时论世与主位理解的研究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和能力,既符合法律教育的目标,也是中国法律史教学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4.
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史研究领域贡献甚巨,所著《中国法律发达史》等三部法史学鸿篇巨著被后人誉为民国期间法律史学的扛鼎之作。他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范畴及研究方法的阐释,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在中华法系研究方面,他通过大量确凿事实批驳了否认中华法系存在的观点,论证了中华法系不仅存在,而且对东亚诸国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法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杨氏治学极具通识,表现在贯通的研究、多学科知识并用以及世界性的眼光等方面,为法律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刑名幕友在清代的法制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清代刑名幕友在清代司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刑名幕友之间法律传承的特点来说明刑名幕友之间的这种法律传承是清代法律教育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律史课程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系统讲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规范和司法实践。对于当代而言,其内容已是过去式,但从过去式的法律制度中汲取合理元素服务于当代法治建设,并对学生进行法律文化自信教育,是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中国古代法制中德法融合、严明吏治、契约自治、司法原情等理念和实践的历史价值,不仅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能坚定学生的法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这本书编得很有学术价值,其汇集了法、德、日、中、美、英等数国优秀学者对清代早期至清末数百年法律的研究,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探讨了清代立法、法律的运作及民族法律制度。尤其是魏丕信的研究视角独特、资料考证细致翔实;寺田浩明的研究,对律例作用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与综合把握,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因结合美、日学者的相关争论而大大加深。  相似文献   

8.
张世明教授的《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用总体史方法,从事实与规范两方面结合,考察近了300年来中国法律的产生过程,为理解当代中国法律的现状和问题症结提供了全角度的有效路径.清代军事作为国家调动资源最密集的行为,显示了国家组织权力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并由此影响到法律产生和发展的方向.法律参与了资源的时空建构,也受其制约,从军事的角度可以理解近代中国法律走向的底层规则.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势与劣势,最后提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为实现依法治国,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还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摈弃传统法律理念,促进中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法律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它主要体现在由原来以礼为核心,维护至上君权的封建法律思想转变为追求君臣平等,实现“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法律,超越了前代“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是借助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产生的内在超越,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由于清朝专制统治的加强,该时期进步法律思想没有对国家法律制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笔者按照日本学者的方式,首先介绍了张世明教授的标志性著作《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的概要,并阐述了对于该书的阅读后的若干感想,概括揭示了日本关于中国法制史的研究状况,以及中日两国对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区别。笔者认为:日本目前研究趋势的结果就是踏实、细致的实证研究过多,但研究的目标却正在迷失。现在的日本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几乎都局限在法律框架内,立体、结构性地发现与法律以外事物相关联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对于《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一书跨学科的创造性研究予以肯定,认为中日学者之同学术交流更加热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沈家本的刑罚公正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博古通今、连贯中西的晚清法学大家,沈家本从“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的认识出发,主持拟定了《大清新刑律》,瓦解了延续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华法系,导入了以“公正”为灵魂的先进的刑罚思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开始“新政”,法制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刑法首先修订,在经过近十年的前期准备和制定工作后,公布了《大清新刑律》;该法在法律体例形式、刑法罪名、刑罚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变革;并在法律中确立了刑法礼法分立、罪行法定、法律平等和刑罚人道主义等现代刑法原则;刑法的变革使原有中华法系走向解体,是中国刑法发展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但在当时中国社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启示现代人要更新传统的刑法观念,树立现代刑法意识。  相似文献   

15.
清末修律是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撞击几十年之后,作为晚清新政的一项内容开始的。20世纪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决定了晚清修律比以往修律更加实质,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开端。晚清修律历时不到10年,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这一成果的取得和修律主持人沈家本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是伴随着西法东渐和对我国传统政治及文化的反省过程而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前,萌生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还未能突破"交涉公法"的范围.戊戌前后,清代一些官员和知识界人士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念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初步有意识的转变.自清末新政起,一个更深刻、更宏阔的新兴法律教育人才观才真正勃兴.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观的变革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复杂性和阶段性,经历了一个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借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了目前中国法律史研究者面临着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一些困惑。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视角和成果,正可以成为中国学者研究中国法律史的镜子,在阅读中与西方学者交流,形成新的镜像,突破常识局限展开新的思考。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体现了主编关注法律与资源的研究方法,着意于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深意。  相似文献   

18.
近来,一股强调清朝满族性特点的所谓"新清史"的研究范式或观点,在中国清史研究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然而,因对这种所谓政权的满族性的强调而忽略了清朝满族统治者对于中华主体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清代是中华主体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时期,这突出地表现在其对于中华主体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史书编纂方面。清代是中华主体历史文献大整理、大总结的时代,清代满族统治者对于中华主体历史文化认同的一个特点,就是自觉意识到文献整理是"彰千古同文之盛",编撰史书是"远述百家"以明"时代相承",这些都是与祖国多民族的统一大业密切相关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清末"礼法之争"在实质上导致了中国法律的转型,开启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所倡导的"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变化思想,得到有力的实现。通过对"礼法之争"前后两则判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清末司法官员在实践层面扬弃法律传统、促进法制现代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复兴,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历史。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主建政、依法办事的政策方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体系。以历史分析的方法系统性回顾党的百年法治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的主要特征,以此从中揭示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