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武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武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廷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碌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3.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4.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5.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7.
水性江南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那锐利的兵器——剑,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在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也是在江南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凌厉强悍这两种反差极大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地呢?  相似文献   

8.
水性江南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那锐利的兵器——剑,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在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也是在江南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凌厉强悍这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呢?  相似文献   

9.
开鲜花店有许多优点,一是投资小,在市场上租一个店铺.不需太大,费用一季度一交.配上必需的设施,维持正常的进出货,初期投入一般三四万元即可;二是周转快.鲜花周转期短.勤进快出.十分灵活,即使要转行也不会积压商品;三是符合消费趋势.鲜花消费与人们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密切相关.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鲜花市场也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清代江南民众娱乐消费日益增长.至少从晚明至清代,在江南都市群落中初步形成了娱乐市场网络.在娱乐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固定娱乐市场、季节性娱乐集市、节日娱乐集市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传统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由此说明,在清代江南,城市民众不仅满足生存需要,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突破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物质消费的主导阶段,表明晚明以来江南社会经济文化及城市化较之以往有了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11.
唐代开元以降,社会总供给呈大于总需求之势,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渐次超越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方面,催迫着消费观念的嬗变和社会人文传统的转型,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异化成为唐代社会尤其是中上阶层消费方式变革的内涵和趋势,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和奢糜消费、恣意纵欲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涉及面广、影响深刻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传统和现实的冲撞,日益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都对审美文化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在文化格局的变化中,依托传媒属于大众迎合潮流关注市场并注重消费的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新亮点.而进入边缘的文学则调整着相对滞后的文学观念,谋求和大众文化联动发展,同时更为注重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寻求人文精神的落脚点,在挑战中寻求着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与流变,与文化思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80年代的文化呈现出精英色彩。文学创作以域外文化为模本,在模仿借鉴中解构传统;以探索创新为目的,在求新求变中超越世俗;以形式的实验为主,在走向世界中追求个性。90年代大众文化具有很大覆盖面。文学创作关注普通百姓的庸常生态,忽视时代英雄业绩的描写;关注当下日常的琐碎生活,忽视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关注语言的生活化世俗化,忽视典雅诗性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5.
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通俗小说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出版业的商品化,大批通俗小说集被书坊刻印出版。“二拍”便是当时文化消费热潮中的一个产物。“二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16.
晚明时期商品货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人们思想活跃,旅游活动空前兴旺,旅游主体出现了出精英阶层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变的趋势.晚明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呈“一个中心,两大地带”的分布格局,旅游活动的繁荣促进了交通、食店、滔肆、茶馆、旅舍、戏院、旅行指南出版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开启了近代旅游的曙光.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上海民国时期广告在市民文化变迁中的作用.认为广告的文化生产虽然只是广告全部价值的一部分,但是其通过影响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产生的价值是显著的.广告的文化生产构成了大众文化、都市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广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国时期上海市民文化的走向,促进了新的文化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期,赴日本留学的创造社小说家借助开放的日本文化环境,在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上开启了通向西方现代社会的窗口,确立了反叛传统的生命价值追求。通过“日本之桥”,他们广泛吸纳了西方现代思潮——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思想文化及文学思潮,形成了以“生命冲动”和“艺术至上”为核心的审美观和文学态度。此外,当时日本社会流行的文学思潮,也显著影响了创造社小说家现代生命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体育消费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老龄化也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首要目标。本文针对黑龙江省老年人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的“流行”特征相当明显,表现为创作主体阵营的扩容与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平民”氛围的营造与受众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传播手段的大众化和多样性等。曲子词的流行,不但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促进了雅俗文化的交融。同时,它还为后代俗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