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汉易四时、五行、八卦的结构是由四时五行的结构与《说卦传》的四时八卦方位整合而成的,这个结构中包含的种种矛盾也恰好暴露出《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中原本并不含有五行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一)在陕西岐山县帖家河村首次发现周代刻有八卦卦画图象的这批出土文物上的八卦卦画图象,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进一步探索《周易》、打开这座神秘的殿堂提供了新实物,为研究《易》学发展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于刘向易学,学界研究较少。刘向虽然没有易学的专门著作,但在他的奏疏以及《洪范五行传论》《列女传》《说苑》《新序》等著作中,我们能看到其关于《周易》的相关思想。在奏疏中,刘向对《周易》的征引只是注重义理方面的阐发,并不看重灾异思想。在中秘校书的过程中,刘向看到《尚书·洪范》而作《洪范五行传论》。受此影响,刘向征引《周易》开始注重其中的象数灾异思想。在《列女传》《新序》《说苑》中,刘向对于《周易》的解释也表现出了义理阐发和象数灾异兼用的倾向。刘向在易学中注重象数灾异思想的动因并非源自《周易》本身,而是与其本人杂有齐学的思想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4.
易学象数派解《易》坚持辞从象出的原则,三国吴人虞翻以卦变说解《易》,其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同为《易》学象数派的民国《易》学大家尚秉和,却对虞翻的理论批评颇多。其因在于二人对其《易》学体系中涉及的阴阳关系、八卦方位、纳甲、往来、上下等的解读皆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伏羲八卦,当以二进制数值度阴阳、序春秋;神农氏以八种自然现象为卦名序寒暑推移;黄帝取神农之卦名法伏羲之卦序衍为64卦,奠定了夏商周"三易"的天文学基石。《连山》继"黄帝易"用天干序日、旬月序时节创明堂九宫祀法;《归藏》取旬月之法而改为干支纪日,首创24节气"四分历"及周祭祀典;《周易》集《连山》与《归藏》,用64卦384爻序闰年白道月相,用72候序黄道晷影,用《周易》64卦名表年中置闰的月令,由此排定了19年7闰及祫禘大享的次序。《周易》64卦先天圆图也就成了一架智能天文仪或多进位制计算机。据此即可编制西周王年表及螺旋大享图。  相似文献   

6.
《说卦》构造了一个八卦宇宙模型,八卦的系统性与语言学方法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象思维”方式。《说卦》的成书下限不迟于春秋伊始,在整个春秋时期,发挥着《周易》副经的作用。它打破了占筮易的一统天下,开辟了学术易的文化新方向;它做为“前理解”参予了《易传》诸篇的建构,为《易传》诸篇之首,亦为诸篇之祖  相似文献   

7.
阴阳五行之说,是我国古代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周易》讲阴阳,《尚书·洪范》讲五行。战国后期,齐人邹衍加以推衍,既谈阴阳,又讲五行。大得统治者的青睐,汉人称之为阴阳家。司马迁肯定了阴阳家的“四时之大顺”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并对“五德终始”“天人感应”之说做了阐发。同时还对阴阳家的“拘而多畏”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20,(3):107-108
<正>我们对于"革命"这个词耳熟能详,其出处在《周易·革卦·彖传》:"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其实,《周易》的成书,本身就是革命性的文化事件。《周易·系辞传》"大衍之数"章,讲的就是基于"天地之数"而演卦过程,把奇数和偶数图示化为阴阳两爻,进而从八卦演变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这样的系统虽然没有公理化,但却图示化了,把"数""象""理"融为一体。这是"人造"的系统,却基于对于天地万物的"仰观俯察"。  相似文献   

9.
《易经》先天八卦中的乾卦、坤卦、离卦和坎卦分别代表南方、北方、东方和西方四个方位,象征古人世界观中天、地、火、水四要素;这四个方位与《山海经》中的太阳神崇拜、火神崇拜、月亮神崇拜,以及龙图腾崇拜和虎图腾崇拜存在着密切联系。先天八卦不仅有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信息,也包括中国古地理、古天文和古海相知识,甚至包括古人的部落迁移信息。从这些能互相印证的信息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中华远古先民的精神信仰和空间方位文化。  相似文献   

10.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183;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11.
《尚书.甘誓》所反映的历史比《洪范》早了近千年,但古今学者解释《甘誓》中的"五行"时,常直接引用《洪范》的说法,这是不合理的。《史记.历书》所载黄帝建立的"五行"才是《甘誓》"五行"所指,即五官制或禅让制;相应地,"三正"指夏部落联盟的三位酋长。  相似文献   

12.
《周易》即今人所谓《易经》,又简称《易》。它是儒家的一种重要经典。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全书最基本的是“阴”“阳”两个符号,“——”是阳,“--”是阴。由这两个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本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用九》、《坤·用六》二条爻辞)爻辞,是《周易》中《经》的部份。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传》解释卦辞、爻辞以及八卦的性质和起源,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七个部份,十篇,统称《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理念,以《易》观《史,》以《史》证《易,》对《史记.货殖列传》所提"巴寡妇清"的史迹作出新的解释,认为"巴寡妇清"的商业成功可与《周易.蛊卦》相发明,而秦始皇为之筑"怀清台"则可与《周易.坤卦》相发明。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我国上古时期一部以占卜形式出现,深藏玄机的伟大文化元典。虽然它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但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本文从《周易》文本的诠释入手,通过对“周”、“易”、“阴阳”、“五行”、“八卦”的考释与探究,力图印证《周易》是人生与宇宙哲学的渊深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周易符号系统魔方发明的学术价值为:直观体现了周易变易的特点和易经中乾坤二卦的特殊地位;直观表现了周易“非覆即变”的排列规律并揭示了周易与数学的密切关系;直观印证了四象生八卦和六十四卦另一成卦途径。其经济价值为:既可作为周易符号系统和二进制数学学习的教具,又可作为吉祥物作旅游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16.
在对八卦掌流源正名分辨之争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地方民俗体育项目八卦掌与《周易》哲学之间的文化流变关系,再从卦象、卦图、卦数和卦理四个维度阐述了八卦掌与《周易》哲学易理的融合关系。研究认为,八卦掌由董海川所创具有时间上和文献逻辑推理上的考察依据;八卦掌阴阳鱼、八卦掌技变、八卦掌取象、八卦掌修身与《周易》哲学思想中的阴阳论、易变论、卦画论、道德论存在“底层”与“借用”的文化关系;八卦掌对《周易》哲学融摄表现在“卦象、卦图、卦数、卦理”论域。八卦掌的肢体运动特征、“站、转、换、打”功法、四正四隅、门派武德之风与《周易》“卦象、卦图、卦数、卦理”易理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俗体育特质的武学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7.
阜阳汉简《周易》在卦、爻辞的后边,保存了许多卜问具体事项的卜辞。这些卜辞并非没有价值,它反映了卜筮从先秦时期卜史掌握的正统地位开始流落民间,开始"切于民用"的演变趋势。帛书《周易》卦序排列,是从通行本卦序向纳甲筮法卦序演变的中间阶段,同样是筮法演变的重要环节,这对易筮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帛书《要》的五行与德义观念与传世文献相同或相似。从对五行的论述看,《要》与《尚书·洪范》、《左传》文公七年、《国语·郑语》、《墨子·经说》中的五行内容相同,排列顺序不同,五行内部都不存在相生相克关系,说明《要》之五行可能是早期的形态。从德义的角度看,《要》与通行本《易传》中的《大象传》相似的思想倾向是以德论《易》,在肯定人的德性的同时,并未忽视天道的作用,天道与人事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9.
《周易》卦名的含义本与《卦·爻辞》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有许多卦名由于时代久远,语义隐晦、签诀隐语式的《卦·爻辞》所记故事失传,“同时又加以后人的三圣四圣的几尊偶像的塑造”,于是《周易》遂成为“一座神秘的殿堂”。这给卦名也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而与《卦·爻辞》也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随着科学古史论证法的使用及考古出土文物的不断发现,《周易》这座神秘的金字塔逐渐地被打开了。不过,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去解决。本文通过时代差不多相近的屯卦卦,爻辞与殷末  相似文献   

20.
《周易》卦、爻辞产生在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在殷末周初。《周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以当纣世,忧畏灭亡,故作《易》辞,多述忧危之事。”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推断《周易》的卦、爻辞当著作于西周初期,出自当时掌卜筮官员之手。说明《周易》的出现,并非周厉王末期一时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