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追忆似水年华》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小说分别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普鲁斯特分别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鼻祖和先驱,两部作品不仅写作年代大致相近,而且都以心灵  相似文献   

2.
《追忆似水年华》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小说分别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普鲁斯特分别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鼻祖和先驱,两部作品不仅写作年代大致相近,而且都以心灵或精神的真实为创作旨归,它区别于18世纪感伤主义以来的心理小说,不仅是精神的表现,更是精神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一、往事经过长期的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完成了小说《白痴》.紧接着他又创作了小说《永久的丈夫》.在《署光》杂志社的出版者马雅可夫的支持下,编辑斯特拉霍夫动员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创作,以便重新编排《署光》杂志.虽然《暑光》杂志社的办刊方向较接近于《俄罗斯公报》,但它更相似于“俄罗斯乡土主义”,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相似.另外,陀恩妥耶夫斯基也一直很贫穷,经济条件极差.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署光》杂志之间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公报》社的外聘人员,因而他可以随意离开“公报”社到《暑光》杂志社.不知何故《俄罗斯公报》社歧视他,因为报社付给他的钱要比付给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少得多,这伤害了他的作家的自尊心.但是一个叫卡特科夫的人却懂得他的名字的重大价值,并在他困难的时候,把一笔很大数目的钱给了他.并答应付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稿费不会少于付给卡特科夫的.但是,就连这点允诺,杂志社也保证不了.杂志社缺少创作小说的材料,却总是无理地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尽快把手稿送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离开杂志社时,他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到了最低限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打算写的《恶魔》系列中的一个长篇小说送交给《署光》杂志社,并请来杂志社给提前印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社会哲理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兼具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哲理小说特征。融社会、心理和哲学因素于一体,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他的艺术创新和对文学的重大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分析大师,素以心理作家名重天下。一百多年来,围绕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展开的论争持续不断,但对他那深刻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批评界却有口皆碑,众口一词。卢那察尔斯基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一切都是以人的心灵感受为基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心理分析,通过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在其支配下所采取的往往是乖谬的行动来揭示社会的畸形现象,反映社会的现实。他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我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小说的形式探究人性的大师。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双重人格》主人公戈利亚德金人格分裂的考察与分析,可以概括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当时俄罗斯社会以及俄罗斯人民心理的看法,并从中理出其创作风格的发展脉络以及思想信仰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7.
张大增 《文教资料》2012,(11):16-17
库切的小说《彼得堡的大师》因其与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人物互文而被评论界视为"复调的复调"。本文认为,在这样一种复杂的互文背后,小说很明显展现了库切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作家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父与子"的思考,使其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更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为参照,主要分析了他的小说<罪与罚>的主人翁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的客观意义及其社会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材料中,他的妻子安娜所著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和《一八六七年日记》有特殊的价值,某种意义上堪称作家生活的"实录"。安娜从物质和精神等诸多层面给予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力支持,帮助他对抗债务、赌瘾和疾病的困扰,爱情成为作家文学创作的支点。安娜的无私奉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事业,这一论断至少适用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杰作。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探索人的心灵奥秘 ,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娴熟地运用梦幻隐喻思维方式,在人的世界复杂性、深邃性描写方面独树一帜。他通过梦幻折射现实,呈现内心,隐喻重大深刻的人生哲理,把生活的荒诞、思想的谬误、生命的感悟变化为多声部的"交响乐"形式,为小说叙事独辟蹊径,有力地扩展了文学隐喻思维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意识的作家。这种宗教意识的形成有—个渐进过程,以西伯利亚流放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上帝的意义和苦难的价值。此外,作为—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陀氏的宗教意识中还存在着深深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19世纪中后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现代主义的艺术因子,其小说中体现的思想,艺术观念引起了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共鸣,笔下人物对世界的荒诞感受和普遍的孤独情绪,作品中的异化主题及对变形手法的运用均被现代主义作家所继承,借鉴和发挥。  相似文献   

14.
在俄国文学史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艺术成就而著称于世。其以梦境凸显心理的艺术手法更是文学创作领域一个全新的开拓,是对传统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一个突破。他之所以钟情于梦境描写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本文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往作品的梦境描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寻了梦境描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作品中的作用,并深入剖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钟爱梦境描写的创作缘由。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现代中国被读者的接受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带有"反动倾向"之类的作品遭到严重的冷落;而揭露社会黑暗和同情社会底层的作品却大受欢迎。其中,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作品有四部———《穷人》、《死屋手记》、《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从这些作品的译介和接受的情况可见,陀氏是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为国人所接受的。  相似文献   

17.
感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它自然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情感要素。郭沫若的小说无不体现着感伤的情绪,不管是对人生行路难的感慨,还是男女之爱的呓语,甚至是天伦之乐的诉说,都夹杂着伤感的旋律。感伤,是郭沫若小说的基调,也是理解郭沫若小说的钥匙和门径。本文通过对郭沫若小说主题的剖析,展示郭沫若在穷愁与幻美之间流注的感伤情绪.进而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精神自渎现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始终关注的对象。所谓“精神自渎”,就是精神上的自我亵渎.具体表现为精神上自我蔑视.自我折磨和自我嘲笑,并且在这种自轻自贱中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快感。精神白渎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悻论,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话性、表演性和有“透气孔”的语言,使精神自渎者们成为尼采所谓“禁欲主义理念”的模仿和戏拟,而这种表演和模仿禁欲主义观念自身进行了彻底的解构。  相似文献   

19.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白痴》中存在着空白现象,如隐喻、暗示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形成的语义空白,省略式和隐藏式的结构空白等。巴赫金指出了陀氏小说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但和英伽登提出的"未完成"(空白)有着不同的问题域,前者的动态主要表现在本文层面,后者的动态表现在本文和读者层面。  相似文献   

20.
陀思妥耶夫斯基每部小说描绘的都是多个具有充足价值的完整的“声音”,塑造的都是一个个互不融合的“他人”形象。正是这些声音、意识、形象的相互争辩和斗争,构成了陀氏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基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人”何以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本文试图从陀氏构形见解的角度来洞悉小说世界中的“他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