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雅尔塔会议是美英苏三国关于德国赔偿问题进行的第一次公开讨论。英苏之问的斗争大于美苏之间的斗争,美国则成为英苏矛盾的“调和者”。苏联在赔偿数量上的要求得到美国的支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罗斯福主张的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的外交原则,但这种协调一致是极其短暂的。  相似文献   

2.
1933年美苏建交,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国际政治生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大事,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成果。那么,罗斯福政府为什么在这一年一反历届政府相沿十六年“不承认政策”,断然决定与苏联建交的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入主白宫。为了对付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和法西斯战争的威胁,执政初期,罗斯福在美国内政外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了美国历史上和世界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多年来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汗牛充栋,毁誉褒贬,众说纷纭,在美国和西方史学界,有的颂扬新政是一次“和平革命”,“在哲学上是民主的,在手段上却是革命的”,是可以和独立战争及南北战争并列的美国“第三次革命”。它“开始了一个影响美国生活每一个方面的深刻的和彻底民主改革的时代”,有的则认为“新政从根本上讲,仍然是保守的,是二十年代的延续”。有的认为新  相似文献   

4.
陈玮 《铜仁学院学报》2006,8(3):15-17,35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最深刻、最广泛、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各国垄断资产阶级面临严峻的选择。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革,最终把美国引出了经济萧条的死胡同,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影响,史称“罗斯福新政”。本文拟从“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成效及其意义和历史地位几个方面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Interlakes”是在湖之间的意思,它是瑞士伯尔尼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久负盛名的风景区,三湖之间有冰川,有瀑布。我渴慕已久。4月的最后一个清晨,我和韩裔美国朋友史蒂维,还有她的高个子美国男朋友乔斯林三人,驱车直向伯尔尼方向飞驰而去。时值春天,公路两...  相似文献   

6.
1944年10月1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被迫召回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史称“史迪威事件”。对此事件史学界前辈们见树颇多。但笔者认为,“史迪威事件”不单纯是史、蒋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它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蒋家王朝的政治也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这里也并不排除他个人在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向群 《上海教育》2008,(15):47-47
美国导弹防御计划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步,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在冷战时期的美苏核对抗阶段,美国相继开发、研制了“奈基-宙斯”系统、“哨兵”系统和“卫兵”系统,以对抗苏联的核攻击。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核力量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均势,导弹防御系统便成为双方军备竞赛的重点,但当时双方都深感技术上的不甚成熟和经济上的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8.
伯尔尼的社会交往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儿童”、“成人”以及“家长”三个自我组成。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彼此之间的自我是否协调决定着交往是否顺利。伯尔尼在人际交往中分析自我,这与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生物决定论相比是个进步。但是,伯尔尼所讲的人际交往没有反映社会关系对其的影响,所以,他最终没能透彻地解释人际关系以及自我。  相似文献   

9.
二战初期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齐康(一)30年代是国际局势瞬息万变,战争危机不断增长的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政治局势动荡不已,德国、日本继意大利之后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倾轧和军备竟赛日趋激化,战争成为迫在眉...  相似文献   

10.
【典型活动探究及学法指导】 1.抓住一条主线 本考点包括“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课内容。我们在学习时应抓住“罗斯福新政”这条主线,从罗斯福新政前——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和实质;  相似文献   

11.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交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职场幽默     
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以前,在海军部供职。某日,一位朋友问及海军在大西洋的一个小岛筹建基地的秘密计划。 罗斯福特意向四周望了望,然后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当然能。”“那么” 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相似文献   

13.
名人幽默     
总统保密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以前在海军部供职。某日, 一位朋友问及海军在大西洋的一个小岛筹建基地的秘密计划。罗斯福特意向四周望了望,然后压低声音问: “你能保守秘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相似文献   

14.
《神州学人》2010,(8):17-18
6月12日下午,全瑞科协、中文教师协会与各地学联代表联席会议在伯尔尼召开,中国驻瑞士使馆教育处刘小绿一秘以及来自瑞士各地的社团代表20多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5.
1968年发生在美朝之间的"普韦布洛号"事件在东北亚地区制造了紧张局面,苏联对该事件采取了看似矛盾的政策,实则不然。美国最初认为,苏联与"普韦布洛号"事件密切相关,但在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很快改变了对苏联的这种看法。危机的和平解决取决于美苏双方存在着共同的政策底线。  相似文献   

16.
完美窃听     
1945年,苏联克格勃费尽心机,用最名贵的木材制作了一枚精美的美国国徽,把“金唇”窃听器暗藏其中,赠送给美国驻苏大使卡里曼。这枚国徽在美国大使的办公室一挂就是8年……在美苏大大小小的间谍战中,这一仗令克格勃引以为荣,让美国中情局颜面扫地。◆“燕子”飞进大使馆1933年11月16日,苏联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这一天起,克格勃特工便从未停止过对美国驻苏大使馆的监听和监视。1938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大使馆的内情,克格勃开始将间谍界誉为“美丽燕子”的克格勃女间  相似文献   

17.
我校历史系刘达永副教授所著《走出经济困境》一书,最近已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一本较为全面研究罗斯福“新政”的专著。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至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之职时,全国仍然处于一片混乱、惊恐与绝望之中。罗斯福上任后,推出了有名的“新政”。罗斯福“新政”并非一些学者所说只解决经济上的问题,是就美国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总体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作者介绍了罗斯福在经济、  相似文献   

18.
珍稀生物     
“报告总部,我们驻意大利的分队发现了珍稀动物,鸡!” “好的,辛苦你们了,请务必捉到它!” “报告总部,驻澳大利亚分队发现一只原来已经绝迹的动物——袋鼠。” “太好了,谢谢你们。” 作为3213年世界自然考察联合会主席,我为这几天世界各国不断出现珍稀动物而高兴。在这个时代里,这无疑是个奇迹。现在地球上的动物全是从克隆中心出来的复制品,植物也如此,动物园与  相似文献   

19.
(一) 1937年1月20日,踌躇满志的罗斯福开始了他的第二任期,他在就职演说中宣布:“在重新宣誓就任合众国总统之际,我接受领导美国人民沿着他们已经选择的前进道路走向前方的庄严职责”,“四年来的新经验证明,我们原来的本能认识并没有错。”①这意味着罗斯福将继续推行“新政”,并扫清推行“新政”的障碍。在罗斯福出任总统的第二个任期内,反对“新政”者不乏其人,其中对“新政”构成实际威胁的,主在是联邦最高法院,它多次判决“新政”的重要立法违宪,这使罗斯福如鲠在喉,冲突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对立的基本格局,但是,最尖锐的矛盾并未直接表现在美苏之间,而是存在于广大中间地带。美国以所谓“反对共产主义威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为借口,加紧对这些国家、地区进行干涉和控制,在亚洲首先是把中国变为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