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狄更新的小说不仅思想内容丰富,而且语言生动,叙事风格更是独具特色,俄国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称其为“电影化”特色.《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英国人最爱读的狄更斯作品,最具其“电影化”特色,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我们将从《远大前程》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两方面来分析狄更新的电影化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2.
姚宇  程萌 《文教资料》2007,(25):69-71
在19世纪英国的主流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查尔斯·狄更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人物。《远大前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优秀的写实作品中,他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和中产阶级的本性,对普通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本文着重讨论人物所企望的"远大前程"的获得和失去(即幻灭),以及各自失败的原因,展示出当时社会剥夺人性的力量,和人们为人性的回归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在他著名的教育小说《远大前程》中通过对男主人公皮普的“远大前程”幻灭过程的描述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仁爱的感化力量。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均都经受了不同类型的爱 ,因此 ,他们都得到了同样甚至更大程度的回报———仁爱的复苏  相似文献   

4.
《远大前程》是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部经典著作。小说生动地刻画了代表着英国底层阶级的主人公皮普对远大前程脱离困境的一种渴望和所历经的磨难。小说中的乔是不可缺少的次要人物,他出现的安排对小说中主人公的丰满成长有着至  相似文献   

5.
论《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州师专学报》2015,(5):26-29
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内容等三个方面对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狄更斯在《远大前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并对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进行交替使用。同时,他注重叙述结构整体的张弛平衡,与情节中的道德内涵紧密结合,并通过对两主人公之间联结、远离和再度联结的详细叙事,揭示了关注人性和道德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姜麟 《华章》2007,(4):123-123
《远大前程》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作品.狄更斯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双重叙事视角的运用.研究双重叙事视角不仅有助于对小说的深入理解,而且能佐证并丰富叙事理论.  相似文献   

7.
狄更斯出生于英国,童年遭遇了各种苛刻,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都为他创作小说提供了素材与丰富人文情感。尤其是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将浪漫主义情感倾入其中,借助烘托人文关怀的氛围感染读者,让读者在生活和情感等方面获得启示,也为人们指明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本文将简述狄更斯《远大前程》的创作背景,并对其中的浪漫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8.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皮普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皮普远大前程破灭的整个过程。以荣格的阿妮玛原型理论来分析皮普的整个人生中的阿妮玛原型及其发展过程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主人公皮普的个人成长经历及其坎坷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作品以深刻的笔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远大前程》是其后期作品,展示了狄更斯对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尖锐批判。而《远大前程》中的悲剧人物郝维仙小姐的刻画,更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社会、家庭及郝维仙小姐自身的角度,对其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旨在揭示在男权统治下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地位与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
许多维多利亚小说的主角都是孤儿,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孤儿形象对于维多利亚小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两部经典维多利亚小说(《远大前程》、《简爱》)中,孤儿都充当了其他主要人物的“客观我”,并进一步探讨了自我与客观我之间的关系在这些人物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韦恩.布思的《小说修辞学》为理论依据,借助当中的隐含作者、可靠与不可靠叙述者、叙事视角以及反讽等概念,阐释了对狄更斯代表作《远大前程》中的不同"距离"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法和方式,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以体会其中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对经典名著进行重写的现象,如:《藻海无边》对《简·爱》的重写、《福》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重写、《杰克·麦克斯》对《远大前程》的重写等,是后现代"去逻各斯中心""去经典"的一种文学表达。《彭伯里庄园》(Pemberley,1993)是英国当代女作家艾玛·坦南特(Emma Tennant,1931—2017)创作的《傲慢与偏见》的重写本。小说一经出版就销量斐然,但评论界却少有评论。本文借助互文性与女性主义书写理论,通过阐释超文本《彭伯里庄园》对底文本《傲慢与偏见》的仿作与戏仿叙事,探讨当代女性重写对18世纪经典文本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3.
《远大前程》中仁爱的感化力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狄更斯在他名的教育小说《远大前程》中通过对男主人公皮普的“远大前程”幻灭过程的描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仁爱的感化力量。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均都经受了不同类型的爱,因此,他们都得到了同样甚至更大程度的回报--仁爱的复苏。  相似文献   

14.
当前欧美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热爱狄更斯的作品,有人统计,在世界名著中除列夫·托尔斯泰外,要算狄更斯的作品被搬上银幕次数最多了。如电影《雾都孤儿》(根据《奥列佛尔》改编)、《孤星血泪》(根据《远大前程》改编)、电视连续剧如《大卫·考坡菲》、《老古玩店》、《双城记》等等,已经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国外有的批评家论述当前流行“狄更斯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他的作品对当时英国的社会和政治作了尖锐的批评;二是他的作品贯穿着人道主义思想;三是他的作品“塑造了叹为观止的众多人物”。  相似文献   

15.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远大前程》是他创作于晚期的一部优秀著作,也是其主要三部成长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以第一人称细致地叙述了主人公皮普的成长经历和思想逐渐成熟过程,以此启发现在的人们在实现个人的远大前程中,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远大前程》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晚期一部优秀的教育小说,它是围绕主人公匹普的发展历程进行描写的。匹普的成长过程可理解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是匹普幻想着不同的“远大前程”,直到这些“远大前程”都幻灭的过程。匹普由天真到虚荣,最后幻想破灭内心成熟的过程,也正是他学会折衷的过程。匹普在磨难中学会了“折衷”,在“折衷”中实现了自我成熟。  相似文献   

17.
1.(阿尔巴特街的儿女》,雷巴科 夫(俄罗斯) 2.《爱的艺术),弗洛姆(美国) 3,《奥本海国际法》,奥本海(英 国) 4.<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哥伦比 亚) 5.《变形记),卡夫卡(奥地利) 6.《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德 国) 7.《存在与虚无),萨特(法国) 8.《大地》,赛珍珠(美国) 9.《大师和玛格丽特》,布尔加科 夫(俄罗斯) 10.《大失控:21世纪前夜的全球 性混乱》,布热津斯基(美国) 11.(当我们死而复苏时》,易卜生 (挪威) 12.(等待戈多》,贝克特(英国) 13.(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美 国) 14.《第二性》,波伏娃(法国) 巧.(第三次浪潮》,托夫勒(美国) 16.(…  相似文献   

18.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在“篡改”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基础上创作了《杰克·迈格斯》。该文拟从互文性角度对比分析这两个文本,运用新历史主义文论,结合后殖民主义语境,来探讨后者的深层政治隐喻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远大前程》是查尔斯·狄更斯后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描写匹普从一个天真的孩子堕落成傲慢势利的“绅士”,后来忏悔到重新做人这一过程来说明不切实际的妄想会导致不良的品行。艾丝黛拉的刻薄无理与无情嘲弄深深地伤害了执着的匹普,匹普对艾丝黛拉的爱情是一个苦涩的牢笼,他对爱情的幻想也是导致其远大前程破灭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浩 《海外英语》2013,(13):196-199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在"篡改"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基础上创作了《杰克·迈格斯》。该文拟从互文性角度对比分析这两个文本,运用新历史主义文论,结合后殖民主义语境,来探讨后者的深层政治隐喻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