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科技风》2020,(14)
随着互联网数据和宽带业务的发展,国内各通信运营商5G大规模网络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通信行业进入5G时代。5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对传送网宽带在容量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传送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无源波分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传送网扩容中的各种问题,加快了5G网络建设发展。本文对传送网的结构和现状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如何应用无源波分技术进行5G传送网建设进行了研究,以期缓解5G对传送网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3张3G牌照的正式下发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的重组,再度引发了各大运营商3G网络建设的热潮。作为业务承载网络的传输网,必须要先于业务网络的建设而建设。因此,如何满足3G业务的传送,成为电信运营商建设传输网时关注的重点。3G网络及业务的固有特点决定了其承载传输网的特殊需求。通过对3G业务特点、3G传输网特征以及3G传输网建设思路等方面的分析,详细阐述了3G传输网对现有传输网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
由于分组传送网更适合IP等业务承载的特性, SDH传送网正逐渐被之取代。分组传送网是否具备SDH传送网业务稳定性,完善的业务保护机制和时钟保护机制。本文分析了分组传送网的网络结构、分组传送网业务的承载方式以及出现故障时的业务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由于通信网中宽带数据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导致城域传送网系统容量不断扩大,城域传送网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并迎来大发展机遇。对于城域传送网建设来说,一方面要满足各业务网近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城域传送网长期演进的需要。随着100G OTN波分系统的成功商用,OTN波分系统已经成为近期城域骨干传送网建设的首选技术,本文通过对三种波分网络结构的分析,探讨城域骨干传送网波分网络结构的合理性,满足城域传送网建设的长期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IP业务的高速增长和WDM技术提供超大容量带宽资源的双重刺激下,传统光网络正在朝着适于传输IP业务的新一代光网络演进。本文描述了WDM光传送网的发展与现状,讨论了基于OXC和OADM的WDM光传送网技术,并对下一代光网络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3G与固网的视频互通具有明确而巨大的市场需求。首先,利用两网的视濒互通可以更好地粘牢固网视频用户,提升固网视频网络的价值;其次,利用固网视频概念成熟的优势,可以加速3G视频业务向固网视频业务市场的渗透;最后,视频互通可以融合两网需求、聚合两网的用户群,搭建盈利平台。目前,在固网上应用较多的视颇业务主要是基于分组网的H.323和SIP视频业务,而业务形式主要是点对点的视频电话和点对多点的视频会议。以下方案主要研究的就是基于3G-324M的3G终端与H.323可视终端、软交换SIP可视终端的互通。  相似文献   

7.
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是一种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兼容TDM、ATM和FC等业务的综合传送技术。结合目前主要的铁路通信传送网技术PCM、SDH、MSTP和WDM,探讨PTN技术在铁路传送网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各大运营商的宽带化和信息化业务竞争愈演愈烈,基础传送网特别是光缆接入网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如何把光缆网这个基础打扎实成为湖北移动网络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全业务网络布局为框架,结合业务发展需求和传输管网的现状,坚持网络化的建设思路,加快面向全业务的基础资源建设和网络优化调整,优化完善综合业务区规划,加快综合业务接入区建设,加大城区管道、  相似文献   

9.
在CSFB方案部署时,现网中多网络配合给TD-LTE网络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亟需建设一套CSFB语音业务监测系统来加强LTE网络维护能力。结合我省现网已实现Ao IP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接口仿真的CSFB信令流程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BSC仿真模块实现对A over IP接口的仿真,配合移动业务仿真监测系统的e Node B仿真模块,实现CSFB仿真测试对回落到2G网络的支持;结合RNC仿真模块,形成CSFB回落2G/3G网络的全面支撑和实时监测;利用移动业务仿真监测系统的BSC仿真模块、RNC仿真模块、e Node B仿真模块模拟2G/3G/4G多模终端,实现多网络配合下的4G回落过程及多场景下返回4G网络流程的仿真测试。  相似文献   

10.
当前传送网的技术演进已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未来基于100G和超100G技术,以及对应配套的灵活光网络平台的进步必将推动光传送网的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传统光传送网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100G传送网构建的关键技术,并进一步对未来超100G传送网的演进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包括灵活的接收机、ROADM、OTN和基于SDN的控制面。  相似文献   

11.
下一代网络是开放、多业务承载的网络,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它使3G向具有融合多媒体业务能力的全IP分组网络方向发展。伴随着同轴电缆网络的普及,在软交换基础上构建同轴电缆网络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阐述了软交换网络结构和同轴电缆的使用规范,并且简单地介绍了3G,在这些基础之上讨论了如何在软交换环境中实现同轴电缆网络。  相似文献   

12.
崔健 《大众科技》2014,(8):17-19
MSTP是目前电力通信传输网采用的主要技术之一,随着电力以太网业务飞速发展,对通信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MSTP以太网业务的安全传输方式,对业务接口、带宽资源进行了规划,并针对典型的电力业务给出了实际组网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一代宽带业务的国际标准(4G时代),LTE网络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它采用扁平化网络构架的方式进行设计,包括一些聚合多载波、异构网络、中继、多点发送、MIMO和先进的抗干扰管理等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小区边缘用户的一些性能,使小区的信息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得以增加。  相似文献   

14.
信息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G宣告了大规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始,并给山东省信息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首先阐述3G产生的背景,然后逐步分析3G时代的到来对山东省信息服务业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后分别从政府、电信、网络及软件业的角度提出了山东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网智能化的发展,电力通信业务正在由以话音通信为主逐步向以数据通信为主转变,数据通信的业务量已超过总带宽需求的80%。在各种数据业务中,IP协议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电力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基于Internet的具有开放性和安全可靠性的信息传输平台将成为电力数据通信网络的必然趋势。文章介绍了MSTP技术,分析了电力通信系统承栽的IP业务。结合电力通信网络承栽现状,对宁夏电力MSTP传输网的以太网功能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不断增长的电力IP业务提供传输通道。  相似文献   

16.
3G牌照的发放将我国电信运营商间以往的竞争格局打破,运营商的竞争在3G时代将更加激烈。为使各大运营商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夺得先机,首先分析了我国电信运营商3G业务的现状,然后在人际网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电信运营商今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利用现实的和虚拟的人际网络资源开展3G业务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一些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7.
4G网络技术的成熟及商用,使得人们能更快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这也为远程教育带来了机遇。远程教育机构通过4G网络能以更高的传输速度给学习者传递更多的学习资源。针对4G网络技术,对其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形式进行了阐述,并对基于4G网络技术的远程教育学习平台系统框架及功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李剑 《大众科技》2012,(6):73-75
3G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更快速的传输多媒体应用与实时性服务的需求,而IEEE的802.11无线网络则可以为用户提供涵盖范围较小、高速的数据传输环境。因此将两种传输技术结合为用户提供快速无缝接入的通信能力,并能在这两种传输技术间快速的切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考虑到无线传输的环境中,用户对移动性的需求较高,因此本文以3GPP制定的3G与WLAN整合架构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移动IPv6的异构网络快速切换策略,以减少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所造成的服务中断和数据包丢失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小世界网络视角下建立SIR-SCR模型阐述供应链风险传导的范围和影响因素。经模型分析与仿真,在云计算技术引导下,风险传导时间加快,范围越来越广;在互联网4G、5G技术支持下,前期风险传导概率变大,风险传导峰值提前,风险传导的概率对风险传导有显著正相关作用;网络联盟能有效扼制风险传导的范围和速度,风险传导呈现一种倒W特征,但是在全球化采购,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情形下,节点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单个节点的努力无法阻止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导,需要网络联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音流量、视所流量、PS域分组流量是UMTS网络模型中Iub接口所有流量中的基本业务流量,是传输接口带宽的主体与基调,在计算校园3G网的接口流量中占有重要地位。Iub接口流量的算法较多,但由于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计算工作繁重。该文基于Iub接口协议结构,重点考虑FP/AAL2/ATM三层的总协议利用率,以电信实际业务典型数据为依据,以某高校拟建3G校园网为实例,通过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仅对基本业务流量进行估算,其结果与实际工程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