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Wagner直流极化法对溴化银T颗粒乳剂的电性能作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未经光照的溴化银T颗粒乳剂具有一定的电子电导率.与曝光后的溴化银T颗粒乳剂相比,未经光照的溴化银T颗粒乳剂具有更高的电子电导率.另外,在未经光照的卤化银乳剂微晶体中,如果添加防灰雾剂,其电子电导率会明显上升.感光乳剂电性能的变化反映出溴化银乳剂微晶体内自由电子与填隙银离子结合的状态.本文还从分子结构的角度探讨了四氮唑等防灰雾剂对溴化银乳剂微晶体自由电子与填隙银离子结合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对核颗粒进行还原掺杂和将其包壳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DMAB用量、内部有还原敏化中心(Ag2)的AgBr核壳乳剂.这些乳剂表现出明显的增感效应.当这些乳剂分别进行表面硫、金和硫加金增感后,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感效应;另一方面又随DMAB用量的提高,灰雾明显增长,特别是在金增感和硫加金增感的情况下.此外实验结果还证明,提高核乳剂的包壳速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核壳乳剂的灰雾.  相似文献   

3.
使用微机控制的双注仪和二次乳化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在AgBrⅠ核内进行不同程度还原增感的溴碘化银/溴化银核壳乳剂.对这些乳剂感光性能的研究表明:1)颗粒内部经还原敏化或Ag2掺杂的乳剂表现出明显的增感效应,颗粒内碘离子的存在并不影响Ag2的增感作用;2)在对乳剂进行了颗粒表面的硫加金增感以后,在一定的DMAB用量下,观察到显著的颗粒内部还原增感和表面硫加金增感的协同增感效应,使乳剂的感光度有了成倍的增长.以上协同增感效应的结果再次说明,颗粒内部的还原敏化中心与颗粒表面的硫加金敏化中心具有两种不同的增感机理,前者捕获空穴,后者捕获电子,两者都有利于提高潜影的形成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微纳米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和传热特性,确定颗粒绕流的临界尺寸以及微纳米颗粒合适的喷涂距离。创新点:1.建立微纳米颗粒的受力和运动模型;2.推导颗粒粒径和斯托克斯数的关系,确定颗粒绕流的临界尺寸;3.确定适于微纳米颗粒的喷涂距离。方法:1.通过颗粒运动和传热的三维模型,模拟颗粒在等离子体流场中的运动和传热过程;2.对流场采用欧拉法进行求解,对颗粒采用拉格朗日法进行求解;3.动态追踪颗粒的轨迹和空间分布,从而得到颗粒的速度、温度和空间分布。结论:1.布朗力会影响纳米颗粒的分布;现有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微纳米颗粒的行为。2.可以用斯托克斯数和粒径表征微纳米颗粒绕流的临界尺寸;当前工况下,临界粒径约为800 nm。3.基板会影响流场结构和颗粒的空间分布;在当前研究中,得出有利于纳米颗粒沉积的喷涂距离约为50 mm;对微米颗粒来说,喷涂距离应适当增大。4.微纳米颗粒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特点;纳米颗粒的分布区间更大,布朗力对纳米颗粒的作用比对微米颗粒更为显著。5.微纳米颗粒的运动和传热过程呈现不同的特点;纳米颗粒的惯性和热容小,因此它们的速度和温度变化更迅速。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量大气环境中粉尘颗粒的浓度与粒径的信息,研制了粉尘颗粒测量仪.基于动态光散射法测量出特定波长探测光在不同粉尘颗粒质量浓度环境中的光衰变规律,拟合出烟雾粉尘质量浓度与光强变化之间的数学关系,并实时反演出实际大气环境中粉尘颗粒的质量浓度,进而研制成功粉尘颗粒质量浓度与粒径分布测量仪.研发的测量仪的浓度测量范围为0.3~10 μg/cm3.而且,根据不同颗粒粒径对不同波长的散射衰减关系,可以进一步推测出空气中不同颗粒粒径分布区域百分比的信息.本粉尘测量仪操作简单、测量时间短、测量范围广,适合于室内粉尘环境的实时测量.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研究表明:低蛋氨酸含量的明胶能制得晶体形态比较高的高氯T-颗粒乳剂.本文用氧化方法进一步降低明胶中的蛋氨酸含量.明胶经氧化剂(H2O2)氧化能得到不同的氧化明胶.用电位法测定氧化明胶的还原性;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它们的蛋氨酸含量;用SDS-PAGE电泳法测定它们不同结构的组份含量.结果表明,还原性及蛋氨酸含量随氧化剂加入量的多少而变化;但氧化明胶的分子量分布与原胶相比变化甚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以引发剂、功能单体和铁氧体的量及搅拌速度为考察因素,粒子磁响应性和粒径为考察指标,优选出羧基修饰的高分散性纳米磁性粒子的合成条件。结果表明:转速和功能单体添加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当铁氧体1.4g,过氧苯甲酰138mg,甲基丙烯酸1ml,转速300r/min时可得到平均粒径11nm、分布系数0.46的强磁性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对纳米气泡粒径的原位和实时测量,将可视化粒子追踪与图像动态光散射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一种新的测量方法.首先,基于可视化方法,利用暗场显微镜成像,得到纳米气泡的原位粒径分布.然后,采用图像动态光散射法,对纳米气泡制备过程进行实时粒径监测,并得到了样品池中纳米气泡在稳态下的纵向粒径分布.结果表明,与商用ZetaSizer纳米粒子测量仪相比,利用所提测量方法能够获得整个样品池中的纳米气泡粒径信息,实验数据更详细,结果更准确.因此,该测量方法是一种准确性较高、实时简单的测量技术,为准确测量纳米气泡和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9.
以CdCl2·2.5H2O和CH3CSNH2为原料,用低温固相反应制备纳米硫化镉.用XRD和TEM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固相法得到纳米硫化镉为立方晶系结构,微粒平均粒径为15-25nm.作者以CdCl2·2.5H2O和Na2S·9H2O为原料,用室温固相反应制得纳米硫化镉,粒径为15-30mm.比较两法所得的CdS,低温固相法得到的产物颗粒比室温固相法均匀.  相似文献   

10.
铅酸电池以恒定电流强度放电过程中,电压随放电时间降至保护电压.首先,根据测试数据用MATLAB拟合出放电曲线模型为:u(t)=ae~(bt)+ce~(bt),计算出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并根据模型计算30 A~70 A不同电流强度下,新电池放电得到9.8 V时的剩余放电时间.其次,根据九种电流强度下放电曲线模型的系数,拟合出系数a、b、c、d随电流I变化的函数,得模型:u(I,t)=a(I)e~(b(I)t)+c(I)e~(d(I)t),并绘出电流强度为55 A时的放电曲线图形;最后,根据三种衰减状态下电压与时间的测试数据,绘出时间随电压变化的散点图,根据新电池状态放电时间与衰减状态3放电时间的倍数关系,预测出衰减状态3的剩余时间为194.6 min.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浸渍法制备了Pd/Al2O3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Pd在载体Al2O3中的分布状态和价态.结果表明纳米尺寸的Pd颗粒主要以单质形式高度分散在载体Al2O3上,部分呈氧化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去除稻壳炭中对水泥基材料有害的残留炭,分别采用通风煅烧和化学沉淀的方法得到稻壳灰(RHA)和纳米SiO_2;采用红外、X射线衍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氮吸附-脱附研究了2种产物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RHA和纳米SiO_2均为无定形结构,残留炭已基本去除;它们呈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分别为179.19和248.67m~2/g;RHA微米级颗粒是由50~100nm的SiO_2凝胶粒子疏松聚集而成;纳米SiO_2平均粒径为30nm,分散良好;RHA和纳米SiO_2可显著降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电导率,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早期强度,显示出较高的火山灰活性,可作为生态纳米矿物掺和料.  相似文献   

13.
用无水乙醇、钛酸丁酯作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利用溶胶—凝胶法得到TiO2纳米微晶.探讨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凝胶时间以及产品颗粒粒径大小的影响.使用XRD、TG-DTA和激光粒度仪等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钛酸丁酯/冰醋酸=10∶3.5,煅烧温度为600℃时制备的颗粒粒径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微通道以其效率高、体积小等特点在许多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斯拉阀是一种没有运动部件的止回阀,在微流动控制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大量研究表明,将纳米流体运用到微尺度通道中可明显提高换热效率。本文将二者结合,研究Al2O3-水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的流动特性,为微尺度特斯拉阀以及纳米流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创新点:1.将特斯拉阀应用于纳米流体的微流动控制中;2.研究不同的操作条件和不同的介质特性对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流动特性的影响;3.研究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不同流动方向的流体分布和压力情况,并根据特斯拉阀的压降比(反向流动压降/正向流动压降)来分析特斯拉阀对微流动的控制效果。方法:1.建立微尺度特斯拉阀的三维模型;2.通过有效性验证的数值方法,在不同操作条件和不同流动介质特性的情况下,模拟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正反两个方向的流动;3.根据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分布以及压力的变化情况,分析温度、流体流量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流动特性的影响。结论:1.纳米流体在特斯拉阀中正向流动时,大部分流体进入了分叉段中的直通道;而反向流动时,大部分流体进入了分叉段中的弧形通道,并且随着流量、温度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主流量的百分比增加。2.当纳米流体反向流动时,在弧形通道出口处的射流对压降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导致反向流动压降大于正向流动的重要原因。3.特斯拉阀的压降比受流量的影响最显著;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压降比随着流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罗鹏 《化学教学》2016,(2):60-62
使用直链淀粉、硝酸银、葡萄糖、柠檬酸钠等试剂,采用家用微波炉加热反应体系,成功制备纳米级银颗粒.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制备的银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5nm左右,且实验重复性较好.开展对照实验,明确每种试剂在制备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本实验,使得高中生对纳米材料的一般制备过程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以钛酸丁酯为前驱物,无水乙醇为溶剂,冰醋酸为抑制剂,硝酸为催化剂在低温条件下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凝胶.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优化工艺条件:V乙醇/V钛酸丁酯为6,V水/V钛酸丁酯为1,V冰醋酸/V钛酸丁酯为1,体系pH为3~4,凝胶时间为2~4h,煅烧温度为500°C,煅烧时间为2h.用激光粒度仪表征纳米TiO2颗粒平均粒径为800nm,用XRD表征计算晶粒粒径为25nm.  相似文献   

17.
为了快速培养出能同时去除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氮的微氧颗粒污泥,采用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接种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研究了微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以及稳定运行条件下供氧量对处理效果和污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h,微氧颗粒污泥的成功培养仅需1个月;供氧速率在2.83.2gO2/d,COD,NH3-N和总氮(T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91%,85%和81%,脱氮速率达1.7gN/d,出水水质最佳;成熟的微氧颗粒污泥粒径集中在0.453.2gO2/d,COD,NH3-N和总氮(T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91%,85%和81%,脱氮速率达1.7gN/d,出水水质最佳;成熟的微氧颗粒污泥粒径集中在0.452mm,当供氧速率低于2.3gO2/d时,颗粒污泥结构致密,供氧速率在2.32mm,当供氧速率低于2.3gO2/d时,颗粒污泥结构致密,供氧速率在2.33.2gO2/d时,污泥性能稳定,供氧速率增加到3.2gO2/d时,污泥沉降性能下降,并出现颗粒解体和丝状菌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学沉淀结合煅烧法制备BiVO4光催化剂,并用于对罗丹明B催化降解.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貌表征,考察光催化时间、光催化剂用量及罗丹明B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BiVO4为纳米颗粒,平均粒径约50-70nm,颗粒间分散性较好.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罗丹明B溶液的浓度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并且B...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种新的纳米金增强伏安免疫分析方法.以人免疫球蛋白G(HIgG)为模型,羊抗人免疫球蛋白G(GAH IgG)固定于电极表面构成免疫传感器界面.固定化抗体与分析目标物HIgG发生免疫反应而将HIgG捕获,再通过夹心法将纳米金标记的GAH IgG结合于电极界面.通过金增强过程可在纳米金上进一步沉积金形成直径较大的纳米金颗粒,使电极表观面积大大增加,进而显著改善电极表面的电极表面吸附电化学行为,故用循环伏安法或差示脉冲法测定的金增强前后吸附伏安电流变化值可实现界面结合的金纳米探针的含量,从而间接实现分析目标物HIgG的测定.其线性范围为50 ng/mL~1μg/mL,检测限为20 ng/mL.实验表明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实现简便,可望成为一种新型有潜力的高灵敏免疫传感技术.  相似文献   

20.
纳米金颗粒生长和凝聚过程由于高温加热和反应速度快,难以利用常规分光光度计进行表征和监测。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法制备胶体金以及氯化钠(NaCl)诱导纳米金颗粒凝聚为研究体系,通过自行搭建的光纤光谱仪系统对纳米金颗粒高温合成和凝聚过程中的吸收光谱进行实时监测,并用透射电镜(TEM)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实时吸收光谱不仅可以用来表征金颗粒大小、形貌和分布,而且把纳米金颗粒微观状态的动态变化也体现了出来。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胶体纳米材料制备及稳定性监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