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兵 《视听纵横》2010,(3):37-38
记者报道先进典型人物的目的,就是要让群众认同先进典型人物的思想,尊敬先进典型人物,并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记者必须在典型人物报道的真实可信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媒体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媒体有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新媒体之所以能够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其快速、个性化的呈现方式功不可没。然而,传统媒体也具有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新闻报道的故事化。通过挖掘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故事、背景故事,报道中的信息量更大,人物更丰满,背景更详实,产生的社会效果更强烈。本文对于传统媒体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方式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它的起源、发展过程等等。  相似文献   

3.
怎么才能让电视新闻和观众更贴近,并让观众看电视时能够互动起来?记者要在"套瓷"上下工夫,让自己采访的新闻接地气。要改变新闻表达的语态,改变新闻讲述的方式,让观众喜闻乐见。宏大题材,小口切入,高大上内容,低角度报道。还要加强节目互动,和新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记者可以利用网络,将自己的作品写得更精彩,更感人,让采访对象更"有血有肉"。但与此同时,记者也应该注意到,在人物报道采写过程中,一方面,记者应对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整理和仔细地核实;另一方面,记者应该围绕自己的选题走到一线,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里,和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能写出真实而感人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5.
曹飞 《大观周刊》2012,(43):42-42
在微博、人人、BBS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制胜的武器。如何让自己的报道更具深度,是所有记者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深度报道的老记者,我在此谈谈个人的见解与想法。  相似文献   

6.
杨牧 《传媒》2015,(19):59-6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现场感"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由此更多使用直播报道,用镜头将现场情况进行展示,凸显新闻的重要性、真实性、及时性.而出镜记者,因为在镜头前能与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受众有更直观、更真实的现场感受,并带给观众参与感,让单向的传播形态有了一定程度的互动感,成为了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公民记者作为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伴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应运而生,他们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公民记者拥有更丰富的新闻来源、更快捷的传播手段、更多样化的成员组成、更及时的反馈信息,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模式形成挑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应对挑战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新闻编辑记者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他们需要有着适应新时代的能力,有着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等。对于媒体传播来讲影响更是巨大,其所拥有的迅速传播、范围大、对象广等特性,不仅适应传统媒体的运转形式,更适应今天新媒体的传播与持久发展。对于新闻编辑记者而言其在新闻的收集、梳理、报道等方面属于重要的地位,将直接影响新闻的内容与质量。处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编辑记者,在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同时更需要提升自身的素养。  相似文献   

9.
杨梦帆 《新闻世界》2014,(4):280-281
时代的变化,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要提高其专业素养,在报道时起到更好的引导舆论作用,在新媒体时代,记者更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秦荣 《新闻战线》2020,(3):107-108
对老人物典型的报道,很多记者同行感到很头痛,要避免读者产生阅读疲劳,还要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推陈出新很难。本文结合实际经验,从挖掘人物特质,立意要高;巧选角度,巧用"边角料",内容与众不同;创新语言表达,融合新媒体传播,力求传播效应最大化等方面,探讨如何把老典型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11.
杨然 《新闻前哨》2012,(10):47-47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和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体育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记者们分享和搜寻信息也因网络普及变得容易,很多记者不去现场,甚至不看比赛,也能写出一篇看似鲜活的稿件。但这些稿件的细节常常会经不起推敲,甚至会以讹传讹。让体育新闻报道回归现场,才能让稿件更真实,更丰富,更有生命力。一、避免信息在传递中失真二手消息毕竟是二手货。当一场比赛结束,当一起体育事件发生,网络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报道,这其中不乏说法不一之处。采信何家?这是个问题。在权威消息公布之前,如果有条件,当然是亲自采访得来的消息更可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难免失真。在网络时代,我们并不缺乏信息源。我们苦恼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演绎、被加工,以致于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台的影响和广电自身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闻记者工作的重要性和新闻记者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针对目前我国在新闻记者采访工作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提高新闻记者采访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对策,以适应新媒体冲击下的新闻记者采访工作。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让我国的媒体工作顺利进行,为民众报道出实时、有价值、有深度、能反映社会大众舆论的新闻,实现新闻记者采访工作者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与报纸相比,电视人物报道不能像文字报道那样留给受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很难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所有叙述必须要有画面来支撑,这对电视记者无疑是一个挑战。与电视新闻报道的其他题材相比,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有着明显的滞后性。一般情况下,当记者拿到  相似文献   

14.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15.
曾维康  朱爽  彭茜 《青年记者》2009,(23):45-46
如果要问,谁是报道今日中国的境外资深记者,路透社记者林洗耀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作为菲律宾籍华人的他,在台湾、大陆和国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颇懂中国的人情世故。诸多优势的叠加让这位记者在报道中国时独具慧眼,许多作品至今让同行艳羡不已。  相似文献   

16.
周雪远 《新闻世界》2009,(10):53-54
记者作为新闻的叙述主体,对新闻报道起着最直接的作用。考察《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中的叙述主体,发现“我”和“记者”是其主要的角色定位。同时,叙述主体主动将话语权下放,大量使用“直接引语”,使人物报道生动、真实,信息平衡。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商业利益对业务操作的侵蚀让人忧思。  相似文献   

17.
人物专访.顾名思义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的专门访问。她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体裁.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鲜活。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电视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视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8.
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在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中,记者的采访提问同样也需要"源头活水"。人物专访比常见的新闻报道要详细生动,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人物专访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提前制作采访预案,围绕主题设计问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记者要围绕主题精心设计问题,拟订采访提纲,制作采访预案。对于采访一些知名的公众人物,记者在事先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都市报更应该加强深度报道。当前深度报道发展正呈杂志化、互动化等特点,都市报应该立足于权威性、思想性、民生性和可读性,让深度报道成为都市报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20.
人物典型报道历来是党报的优势所在,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党报的人物典型报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速度比不过网络、电台;画面不如电视;版面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