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教师备课     
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概括为备课(包括写教案)、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等几个环节。备课是对教学活动的构思,教案是备课的文字体现。可见,备课、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备课一般是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所谓“备教材”需要达到“六要”:一要熟悉《教学大纲》要求;二要熟悉教学“计划”安排;三要明确教材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四要了解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五要突出重点、突  相似文献   

2.
<正>期中,对教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我检查了5位教师半学期以来的作业批改与编写教案的情况,边看边思,感慨不已,是备课重要还是编写教案重要?个人觉得:备课永远重于编写教案!因为备课是分析与思考的过程,是编写好教案的前提,备课要做到五备,即:一备"教材"——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备"学生"——  相似文献   

3.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  相似文献   

4.
王毅 《科学教育》2009,(3):43-44
1 教案前的准备 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备好课,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所谓教案前,也就是教师备课前的准备工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而写教案则是备课的集中体现。人们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工作也是这样,不备课就等于打无准备之仗。所以教案前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双轨道”备课是从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这一角度去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操作,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它最大的特点是一改以往教案只备教师的“单系”活动过程,为兼备师生的“双系”活动过程。教案中既备教师的活动,又备学生的活动,既备教师的教法,又备学生的学法,从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就体现出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将本人教学《詹天佑》一文第二课时的“双轨道”教案摘录如下:教师一、复习:教师提出问题1詹天佑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2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后,国内外有何反应?二…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呢?我想,作为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积累,而忽视教学技能的提高是行不通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呢?一、“教”字成功。必“备”字先行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要备好课。但每当谈到备课时,很多教师总是与“写教案”相混淆,其实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相似文献   

7.
<正>“一课一导图”是指运用T-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和上课,设计T-思维导图式教案或T-思维导图式板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备课、上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作事务繁忙,缺少板块时间思考,备课容易流于抄教案,导致备、教“两张皮”;二是一些教师没有经历过大循环教学,教学视野往往局限于一个单元或一册的内容设计,缺乏整体性思维。长此以往,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知识量的扩充,  相似文献   

8.
品读了江西上高县逸夫小学晏梅兰老师《改革备课方式——走进“0教案”》一文(编者:本刊语文版2004年第1期),感触颇深。晏老师提出:“‘0教案’不是‘0备课’,而是为了使教师能把写教案、抄教案的时间腾出来备课。”确切地说,写教案本身就是备课的内容之一,改革的焦点是把教师因无奈而抄袭现成教案的时间腾出来用在“备真课”上。晏老师观点鲜明,就是主张真备课、备真课,反对假备课、备假课,使备课切实发挥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我很赞成这种务实的做法。细细品味上高逸夫小学备课管理的“五项措施”,令我钦佩的主要是集体备课和备课指导。集体…  相似文献   

9.
刘红斌 《今日教育》2006,(7S):11-12
传统的数学备课要求我们做到“六备”:备大纲、备教材、备教参、备练习、备板书、备学生:钻透“七点”:钻透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能力点、切 入点、渗透点:研究“二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实施新课程后.我与许多教师一样对现在如何备课产生过困惑。难道我们以前的“六备”、钻透“七点”及研究的“二法”还不全面吗?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我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备课强调的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为本.脱离社会交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新课改则鲜明地体现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数学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备课思想.才能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偏狭的认识是:备课=写教案,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教案写得好,课才能上得好。而事实上,很多名师的教案并没有拿在手上,而是装在肚子里的,他们的课走到哪儿备到哪儿,他们的课上得一样很精彩。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从直接关系看,临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准备教具器械是备课,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是备课,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也是备课———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广义的备课是大备课、终生备课。狭义的备课才是写教案,基本要求有“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  相似文献   

11.
有机会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很受启发,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怎样备课.我发现有些老师备课,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熟悉教材,吃透“两头”,精心设计教法上,而是花在写教案上.有些语文教师一学期要写四、五本教案,一课书也要备它十多页,但从内容来看,绝大多数是照抄教学参  相似文献   

12.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一、备课文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应“朗读在先,感悟在先”,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先感动自己。好的课文和精彩段落甚至应该朗读…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教案展评会上,一本本教案,封面设计图文并茂,一页页备课纸写得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看来,字里行间真可谓教师们心血的结晶啊!诚然,教师上课要备课,这乃天经地义,有关领导和学较如此重视教案备课,也无可厚非;确实,怎允许教师不备课而随意走进课堂,信口开河地去贻误广大学生呢!然而,怎样备?这就值得商榷了。备课,顾名思义,就是准备好课,但毕竟这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上好课,完成好教学任务。问题是“课”不只限“备”在纸上,更不能示花架子。很难信服,教师教案写得好,就足以证明教学效果好?据说,从前私塾老先生的课是“备”在眼里,“备”在  相似文献   

14.
修订后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倡导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这一“教学建议”,各学校都要求教研组、年级组按学科进行集体备课,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校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出现了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一是本该是一个学科组集体备的课,变成了主备人一个人的备课,学科组成员共用主备人的教案,省去了集体研讨的环节;二是本该是按学科系统内在联系的章节、单元来集体研讨的备课提纲,变成了由每一个教师分摊备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课时量,然后大家共用教案.这些现象都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周铭 《河南教育》2005,(7):24-25
编写优质教案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优质教案的编写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教案编写的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备课编写教案的出发点是根据大纲要求,完成规定的知识传授目标。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师的“教”制定的,教学过程也是以“教”为中心。教师备课就是为了熟悉大纲,吃透教材,更好地完成知识传授的目标。而实行课程改革后,编写教案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具有弹性。因此,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编写教案的主线。教师备课…  相似文献   

16.
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备课,教师能否上好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备课的好坏.只有备好课,合理安排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关系着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备课的重要意义,但在例行教案检查中我发现部分教师的备课只是写教案或抄写现成教案,没有进行认真的琢磨与思考.将典型教案一字不漏地抄写下来、分单元备课的确减轻了一些教师的负担,而真正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的教师又不多,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怎样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身的学习提高以及钻研教材上呢?到底备课应备什么?怎样备课才能使课堂教学实效显著?现就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课程,传统的“写教案”已成为制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阻力。有鉴于此,我以为教师教案可以不全“写”。教案不全“写”,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不按教案的形式把备课完整写出来。从而使备课不拘泥于形式,打破了原有的格式和框框,使备课方式更灵活多样,更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具体做法主要是:  相似文献   

18.
看了《广东教育·综合版》第2期刊登的《无备课上课,不必谈之色变》一文,感触颇多。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值得商酌。其一,备课就是“写教案”文章认为:当前教师备课不是留着上课用,而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备课不直接决定教学效果,无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等等。很显然作者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一看法是有误的。事实上,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和一种表现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备课除了备教材外还包括课前的其他活动,如了解学生、搜集资料、设计教学思路以及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备课不是为…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备课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 ,备课就不会终止。备课效率的高低与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的优劣。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学记》上说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我想教的困惑 ,更多地要从备课中找原因 ,改进备课是改进教学的重要环节。1 要注重长期备课与短期备课相结合长期备课是指教师有计划地围绕教材进行知识积累和加强自身教学素质的修养 (包括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 ;而短期备课则是指熟悉和分析本课教材 ,熟悉学生 ,书写教案 ,准备教具等等。教师一堂课的成功 ,绝不只是昨天或前天的准备 …  相似文献   

20.
徐周明 《成才之路》2013,(28):76-76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备课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传统的备课模式——手写教案 传统的教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其格式大致包括:课题、课型、教学要求、重点、难点、过程。在传统的备课模式下,教师将课本、教案集、练习册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三位一体”的教案,完成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准备工作,备课的完成以写好教案为标志。教师备详案的话,得花数小时。备课成了教师最辛苦、最重要的工作,牵制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教案是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产物。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它承载着教育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