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设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科学史、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但存在人文文化边缘化、高职针对性不强等局限。新开发的《科学与人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出发点,以科学与人文统一融合的思想为指导,综合了人生、社会哲思和现代科技与社会等内容,弥补了科学史和STS的不足,体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两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推进高职德育创新的必由之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异中有同,使二者的融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打通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为纽带,健全完善评价机制,建设专家化的德育队伍。  相似文献   

3.
张慧 《教育与职业》2023,(14):65-70
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剧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呈现出“劳动+职业”“劳动+数字”“劳动+创造”的时代特征。基于数字技术融通创生高职劳动教育新生态,通过数字劳动牵引带动高职劳动教育新模式,强化数字素养保障高职劳动教育新成效,是有效推进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劳动教育理念与数字劳动需求不匹配、劳动教育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充分等问题,需构建“嵌入—融合—创造”的目标发展机制“,手段—资源—模式”的支持保障机制以及“共识—共研—共建”的协同治理机制,以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4.
开展高职课程建设是加快“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分析高职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均衡、协调、全面和安全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实现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共同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不断深化融合。课堂教学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课堂教学的互动等均发生了重要变化。除了将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外,教师更应思考如何将其更好地融合到课程开发中。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造力为目标,详细阐述了“互联网+”与学科融合的活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实践证明,开发类似的融合创新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迁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叶丽珠 《福建教育》2023,(39):34-38
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中职课程建构,可从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结构出发,探索构建“1+1+N”校企联盟,打造“3-3-3”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福建工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实践对象,验证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中职课程建构模型。结果表明,以学校通用课程、企业定制课程和岗位个性课程为基础的“三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校企在目标、过程和文化上的“三对接”,可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能级证书等“三证书”融通晋级机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能力持续提升,为中职毕业生终身教育的实现拓宽渠道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双减”政策对学校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二小学将作业设计与管理作为系统工程,探索优化作业设计的行动路径。学校基于素养导向,设置单元类、融合类、项目类、开放类等作业类型;基于目标达成,强化“汇报+展览”情境式评价、“集约+粗放”递进式反馈、“过程+终结”素养式评价;基于课程视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优化作业体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本身承载着传播文化内涵和文学底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趣味和人文情怀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中是文化素质类公共必修课。但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内正面临边缘化。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职卓越校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必须做到“三个融合”:传媒企业情境与课堂教学融合,课程内容与传媒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传媒产品生产过程融合.以新闻出版类课程建设为例,以“部门+项目”为具体运作模式,引入传媒企业文化,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创设不同部门(如“编辑部”等),学生在“部门”内以“项目”(仿真项目、真实项目、商业项目)为载体进行学习和工作,达到培养创意与操作一体化传媒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用SWOT方式进行分析后,形成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正确认知、开发“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对策,为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弘扬地域文化,把地域文化有机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坚定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通专融合的“大国工匠”,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职业教育“三融通”的有力举措。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模型理论对通识教育体系的目标进行研究分析,并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探索性实践为例,能够系统化总结出从环境、课程、项目、校园文化等四个方面将巴蜀文化融入通识教育体系的路径、方法和成效,并提出积极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专—创—劳”融合课程是由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互嵌融合形成的一类课程,具有面向全体学生、面向职业世界、动态协调性等三重特性。“专—创—劳”融合课程有助于激发高等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加强知识世界与工作世界的高质量联通,促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从融合课程实现的内在依据看,本土化的制度设计、相通性的目标体系、互依性的内容结构和关联性的实践途径为“专—创—劳”融合课程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向度看,目标、内容、师资等关键要素的链接构成融合课程的基本架构,多层面实践基地衔接是融合课程实践的载体,多主体参与和协同合作是融合课程可持续运转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公共通识课程之一,已成为当前高职“双创”教育的必修课程,将学校特色文化融入课程也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式。“行知文化”的核心内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基于此,分析了高职“双创”基础类课程建设现状,论述了将“行知文化”融入“双创”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阐述了“行知文化”融入“双创”课程的成效,旨在倡导将陶行知文化融入“双创”教育课程,对课程内容、授课模式等进行改革,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以“行知文化”为引领的“双创”课程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步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然后说明了高职课程“过程+成果+增值”星级综合素养数字评价模式的构建思路,接着论述了高职课程“过程+成果+增值”星级综合素养数字评价模式实践,最后阐述了高职课程“过程+成果+增值”星级综合素养数字评价模式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生态视域下的高职高质量课程具有整合性、动态生成性、开放性等特征。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主要存在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分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固化、“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弱化、课程管理与运行制度体系僵化等问题。建设高职院校高质量课程可采取如下路径:融合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构建课程目标体系;打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壁垒,动态整合课程内容;激发“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推进课程有效实施;改革课程管理与运行制度,保障课程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从协同育人、融合教育、互利互惠三个角度提出了“专—创—思”三者合力“、政—企—校”多元协同“、优—益—新”三型融通的实践理路。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着力点,从专创教育融合的变革、思政教育课程的建设、志愿服务体系的创新三个方面深化拓展专创融合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目前通专融合的背景和要求,分析了当前通专融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在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中进行通专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会思考、会学习、会沟通、会动手、会生活”的通识教育目标;以学生的收获与成长为出发点,构建了“4P”探究式通专融合教学模式;以实际工程问题和主要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开展“课前导学―课中互学―课后延学―课外实践”线上线下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同时制订能力考核量表进行考核,方便师生清楚目标达成情况和进一步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以产教融合、职业技能大赛、“1+X”认证体系等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助推器,将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以及证书界连接起来,通过标准、内容、过程、评估和其他教育要素,整合环境和文化资源,全面培育高质量的技术和技能人才的育人模式。文章基于文献综述、教学整合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我国“岗课赛证”融合教育存在的教学逻辑不清晰、融通过程落实推进困难以及融通结果和教学质量难以评估考核等问题,以高职建筑识图课程为例,明确了“课岗证赛”融合改革思路、课程目标、模块课程设置,提出了考核方案制订和教师团队组建等相关建议,以高职建筑识图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按照“类型教育”的定位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地位和质量的关键。为解决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类型特色不明显、课程内容与专业应用需求契合度不高、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数专融合”教学改革,形成了“一体两翼、多元协同”的数学教研机制,构建了基于“情境问题解决”的“自主建构·拓展思维”学习模式,开发了“生活经验+专业应用”数学建模课程,着力提升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课程“单一化”、与专业技能培养脱节、教师短缺及专业能力较弱、学生创新创业文化素养与技能培养较难等问题,构建“三个维度”的课程体系,对接“三个层次”的物理平台,搭建“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情境,能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德才兼备人才,探索出有效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