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前面.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每一次读到这个地方,我总是一声叹息。哲尔赛岛是“穷人们的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是“我们的心事”和“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我们的哲尔赛之行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但是,“远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从海里“钻”出来的哲尔赛岛只是一片紫色的“阴影”——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就这样变成了阴影。我们的“快活而骄傲”竟然如此短命。  相似文献   

2.
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父亲母亲整天心神不宁,希望破灭的痛苦和不可名状的愤怒充满了他们的内心。再也难得看见我们在海边栈桥散步的身影,再也听不到爸爸那句说了多少年的永不变更的话。我们整天就在这样的沉闷和苦恼中度过。有一天,我家门前突然开来了一  相似文献   

3.
尽管在去哲尔赛岛的船上父母遇到了些不愉快,不过那个不负盛名的地方还是给了我们一份好心情。记得那天姐夫去订回家的船票,父亲还硬是冒雨追上去嘱咐他别再订来时的那条船、至于原因嘛,他一定打死也不会说是怕再见着于勒叔叔。  相似文献   

4.
一、地点巧。"二姐"婚礼之后,"我们"家便去哲尔赛岛游玩。当"我们"的轮船在海上正"驶向远处"的时候,"父亲忽然看见"了于勒,情节由此进入高潮。可见,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的邂逅相遇,既不是在"哲尔赛岛"的英国,也不是在"哈佛尔"的法国,而是在法国与英国交界的海上,是在于勒卖牡蛎的船上。菲利普夫妇的周围是不同国籍的人们,他们在这一特定的场合目睹了于勒家族的金钱与亲情冲突的矛盾。这一地点的巧设,渲染了于勒穷困潦倒的悲凉气氛,揭露意义十分深广。   二、时机巧。首先识出于勒的是"我父亲",这是符合客观实情的,因为他与于勒…  相似文献   

5.
尽管景物描写在叙事作文中所占笔墨不多,却对渲染气氛、映衬人物的心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景物描写在文中还可成为某种情绪或意蕴的象征,起到深化作文主题的作用.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景物描写仅有两处,却直接起到刻画人物的作用:一处去旅行时,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景物是明丽的,烘托出此时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另一处是遇见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曾经向往的哲尔赛岛成了"一片紫色的阴影",阴郁沉重的景物,又烘托出沮丧、懊恼的心情.  相似文献   

6.
尽管在去哲尔赛岛的船上父母遇到了些不愉快,不过那个不负盛名的地方还是给了我们一份好心情。记得那天姐夫去订回家的船票,父亲还硬是冒雨追上去嘱咐他别再订来时的那条船。至于原因嘛,他一定打死也不会说是怕再见着于勒叔叔。  相似文献   

7.
何显强 《教育艺术》2011,(11):38-39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常常有景物描写的段落,如《斑羚飞渡》中具体描写伤心崖地势的险要;曹文轩《孤独之旅》中对鸭群、芦苇、暴风雨的多处描写;《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中"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的描写;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对海面风景在去和离开哲尔赛岛时的描写,等等。这些景物描写皆是文章的  相似文献   

8.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一般都认为是以“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叔叔态度的几度变化为线索。即菲利普夫妇先是把“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于勒打发到美洲去;后来从于勒的来信中得悉其在美洲做买卖赚了钱,发了财,并要赔偿他们的损失时,却又渴盼于勒赶快回来,并对其大加赞扬,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可是在去哲尔赛岛途中的轮船上意外地发现于勒不是一个赚了钱、发了财的“大商人”,而是一个“衣服槛楼的年老水手”时,又让全家人赶快躲开他,并对其破口大骂,说他是一个“流氓”,一个讨饭…  相似文献   

9.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在情节的叙述中,文章巧妙的插入了二女儿订婚全家去哲尔赛岛旅游的细节,这个细节看似孤立,可有可无,细细品味,便可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第一,串联、拓展文章情节。文章  相似文献   

10.
游船在翡翠般碧绿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喂,克拉丽丝,你快看呀!”父亲喊着母亲的名字,急匆匆地从卖牡蛎的地方走了过来。“又怎么了?”母亲很不耐烦,显然她还在为父亲请女儿和女婿吃牡蛎生闷气。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不少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它给家庭蒙上了阴影,使得许多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充斥着冷漠、猜忌,家不成家。如今,在我们纯洁美丽的中学校园里,也有一种“暴力”正上演,那就是“校园冷暴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桥词典》是不是《哈扎尔辞典》的模仿,近期已有不少持论公正的文章,我不再赘述。1997年1月13日《羊城晚报》发表的张颐武的文章《我为什么批评〈马桥词典〉?》当中对《马桥词典》和《哈扎尔辞典》做了对比,这让我很惊讶。有这种荒唐的对比法吗?张先生支持“模仿说”的全部论据除了两者都是词(辞)典体之外(体裁趋同是不是一定就是模仿?这似乎是不用争论的常识问题),就是认为既然(哈扎尔辞典)写了“哈扎尔人”的历史,(马桥词典)也有一个词条写了“罗人”的历史,那还不是模仿?张先生先从“(哈扎尔辞典)的编纂始末…  相似文献   

13.
景物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它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把景物刻画得绘声绘色,有形有神,可感可触。课本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范例,这里例举几法,供同学们参照发挥。 1.暗示法 此法就是用种种景物来暗示作品中人物的心情、命运及环境。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写道:“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阴影”暗示出菲利普夫妇失望恐惧心情,以及“我”的不满及痛惜之情。 又如,都德《最后一课》中的景物描写:“锯  相似文献   

14.
知识宫     
一轮明月,亮亮的,但看上去有阴影。有的小朋友以为这就是神话故事里讲的“嫦娥”或“玉兔”呢。其实,月亮上既没有嫦娥,也没有玉兔,那不过是神话故事中美丽的幻想而已。那么,月亮上的阴影是什么呢? 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的光是太阳照上去反射出来的。如果月球的表面是一个太平面,那么看上去一定是光洁的玉盘,不会有阴影,可实际上月球表面,除了有大平原外,还有许多高山,有环形山、深谷以及裂隙受不到光,所以我们远  相似文献   

15.
阐释学家赫施提出,文本解释有“意义”与“意味”的区分。我们认为,对“意义”与“意味”的翻译可分别称之为“意义翻译”与“意味翻译”。造成“意味翻译”的动因有很多,主要有文化差异、个人气质、阐释学倾向等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代人越来越懂得欣赏和制造幽默。这种趋向反映到艺术上,就是“特逗”的相声、小品,它们格外受欢迎,演出“应需”日见其多。但是,有些人对“幽默”的理解和把握日见其偏。 幽默是才智的瞬间闪光,是反应的超常机敏,不仅要让人发笑,还要有意味。这个意味的深长与否就判别了品位的高下。 真正的幽默,那机智百变,那妙趣横生,让人越琢磨越捧腹不止,而且有茅塞顿开般的启悟。反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我们不能为了“整齐划一”,不管她有多绿、多艳,只要她超出规定的范围,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这是多么的可悲!我们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学生的优势来激起他们的激情;我们要学会宽容,有一点美丽的“杂音”,社会才会充满活力,也许那就是玫瑰,那就是火光,那就是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妖言     
已经记不得是在哪一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父亲曾对我说,我们被人类叫做“妖”。我们的眼泪是高贵的紫色,决不轻易流出,因为妖的一生只能流一次眼泪,那便是临死前的解脱和升华。那一刻。我看到父亲的眼中含着一粒晶莹得像紫水晶般的东西——那就是该诅咒的眼泪。  相似文献   

19.
我喜欢这样一首小诗:“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缈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撒播着希望……”,“用爱撤播希望,用真诚对待学生”便成了我无言的承诺。  相似文献   

20.
哲尔趣事     
清晨,我正在家里看书,见乌龟哲尔在笼子里挣扎,想出来活动活动,心一软就把它放在了箱子里。起先,我还时不时去看看哲尔,后来,见它很“老实”地在箱内转悠,就把它抛在了脑后。“吃中饭啦!”妈妈的叫声把我从书海中“拉”了出来。我边吃边想,哲尔也该吃饲料了,就来到箱边,习惯性地用手去摸箱底,却没摸到。我一愣,低头一看,箱底居然出现了个大洞。我顿时恍然大悟,十万火急地找了起来。先找它经常出没的厨房。我掀翻了锅子,移走了水壶,可什么也没有!我气急败坏地边找边恨自己真是心太软了,怎么会一时糊涂把哲尔放了出来。最后,妈妈在门口的煤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