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8年的民歌运动,是一场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更是一场文学的“大跃进”,它积极应和当时甚嚣尘上的政治“大跃进”和经济“大跃进”,致使整个社会充溢着一种浪漫浮躁的诗情。它是政治权威话语的产物,其发生的原因与外部的权威导向密切相关。其创作者的民间身份(立场)显然被质疑并被消解。新民歌运动的形成其实就是集体主义膨胀的一个文学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大跃进”时期,特定权力意志的政治需要,决定了其对民歌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使得五四时期对民间歌谣天籁价值的学理研究,在《红旗歌谣》这本被称为“诗三百”的诗集中纯粹凸现为政治运作,由此造成了民间歌谣的本体偏离。《红旗歌谣》中,“民间”的意味丧失殆尽,从而导致了在此基础上的“民间想象”所表达的“大我”抒情主体性的虚幻。  相似文献   

3.
金玉洁 《文教资料》2013,(29):64-65
在北大“歌谣运动”中,“歌谣”“民歌”“儿歌”等概念频繁出现,且存在混用的情况。通过分析这些概念的起源、界定及其内在价值,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歌谣运动”的影响,也可以明晰“歌谣运动”主要参与者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取向,推进对“歌谣运动”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悯农诗”的产生,既有着中国传统悯农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渊源,又有着新的五四时代文化思潮的强大影响。五四时期蔡元培等人提出“劳工神圣”思想和其主政北大时倡导的歌谣运动,对“新悯农诗”产生具有直接的巨大影响。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把歌谣运动导向深入,不仅提高了俗字俗语在语言中的地位,而且为白话新诗提供了直接艺术资源,推动了“一种新的‘民族的诗”’的产生和发展。五四“新悯农诗”具有一种新的语言艺术风貌,不仅具有新颖的现代语言形态,而且具有一种现代人文关怀意识。刘半农是五四“新悯农诗”的重要创作者。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学运动的兴起将俗文学研究带入了一个广阔无比的天地,民间文学、说唱文学等等文学样式与小说、戏曲一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人文背景下,歌谣学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着俗文学的研究走向平民,走向启蒙,甚而走向"民间崇拜"。歌谣学运动的历史价值是多重的、丰富的、深远的,她在俗文学研究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任何研究俗文学学科史的学者都不可能绕开歌谣学运动这一历史文化个案。  相似文献   

6.
新诗的形式问题历来是新诗研究的"关节点",同时,也是常常会引起论争的焦点之一。本文选择发生于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充分联系新诗发展的历史,并最终以"政治文化"的视角看待这一关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变动,进而反思历史,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展的新民歌运动,文艺界也参与其中。从收集、整理民歌,协助各地出版民歌集,到研究、赞美民歌的艺术价值,展开关于民歌创作手法和诗歌发展道路的两次大讨论,再到参与新民歌的创作、发表许多“民歌体”的作品,文艺界在这场诗歌运动中偏离了健康的轨道。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歌谣学运动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打上了思想启蒙的厚重烙印.胡适、周作人和顾颉刚担任了这场运动不同阶段的领导者,他们对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的关注和参与构成了各自学术活动和个人政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的研究表现出的不同学术态度和关注点,体现了“民间”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在启蒙的现代性主体力量的生成和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跃进”运动与中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跃进”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苏关系的演变对“大跃进”运动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影响,表现在:首先,认识到苏联经验的缺陷,试图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党和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根本动因,其次,苏联的赶超战略对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发动起了激励作用。再次,中苏矛盾的加剧对“大跃进”运动的发动及其进程起了刺激作用,同时,“大跃进”运动也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大歌谣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结束了中国民俗学的史前史,开启了中国民俗学的科学史。使中国民间文化第一次登上了中国文化的大雅之堂,汇入主流文化:第一次有一批一流的学术精英关注研究民间文化,开展了对民间文化的学科的研究,形成了第一个民间文化研究的中心,创办了第一个民间文化的刊物——《歌谣》周刊,培养了一批民间文化研究的学者。  相似文献   

11.
我国1958年出现的大规模的民歌搜集和民歌创作运动——新民歌运动,是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如何全面评价它,不仅在中国当代诗歌史,而且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都是不容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民歌运动是我们党为迅速“掀起文化建设高潮”而发动的一次群众性的文艺创作运动。这次运动以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为发动的起点,经8月的北戴河会议后的高潮期,到次年9月底随着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红旗歌谣》等民歌专集的出版而基本结束。新民歌运动期间,特别在其前期,曾出现过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变祖国面貌的迫切愿望,表现了他们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和  相似文献   

12.
“大跃进”运动的历史成因与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国内客观与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的角度,论述“大跃进”运动的历史成因,认为在两个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左”倾“跃进”理论,导致了“大跃进”悲剧的上演,并延续三年之久。大跃进运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1958年新民歌运动是在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形成的,一方面解决了当时文学荒芜,一方面为后来的文学指明了政治方向。新民歌现象不仅展示了诗歌发展史上的怪胎,更能使我们感觉到民族行进途中的阵痛。  相似文献   

14.
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并在解放区广泛开展的新秧歌运动,不仅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建构解放区革命文艺新秩序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也对改造民间社会及其民众思想,特别是整合知识分子的情感方式和价值观念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秧歌运动的工农兵主体文艺指向,在使延安知识分子发挥自身职能专长参与革命文艺秩序建构的同时,开始了角色的转变与思想改造过程.特定政治权力和大众意识的双重趋迫下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及其文化性格的重塑,在这场以改造置换乡土民间艺术使之适用于特定意识形态文化建构的文艺运动中得到了富有意味的呈示.  相似文献   

15.
1958—196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在各行各业“大跃进”的历史条件下,也掀起了扫除文育的“跃进”运动。这一运动随形势发展,由兴到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扫除文育运动中,存在着严重的浮夸现象,但一些具体的做法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歌谣化是新诗民族化、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上个世纪,新诗歌谣化大致经历了三次探索,分别是"五四"时期刘半农等人的试验,40年代李季等人的探索,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这三次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跃进”新民歌现象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跃进”新民歌现象评说赵金钟,严金品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在它的指引下,随后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一方面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现状的良好愿望;另一方面,又使以忽视和违背客观经济规...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非宗教运动对洹河流域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非宗教运动作为一次思想文化革命可以影响一时,但不可能长久。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低俗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影响的一面。民间信仰在传统社会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将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姬璐 《华章》2013,(32)
新中国美术史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延伸着自己的发展轨迹。1958年大跃进壁画运动在新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中是一个短暂而又特殊的阶段,它上承延安传统,下启“文革”美术。这一时期配合着政治运动,确立了美术的群众路线,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期,壁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创作了大量的壁画作品,同时也创造了一系列影响后世的创作方法。那么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场运动呢?  相似文献   

20.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时至今日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出现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领导人的提倡以及文艺界和各个下级部门的积极组织。这些无一不使得新民歌创作呈现“去个性化”的面貌。在绝大部分类似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现实真相,感受不到人间冷暖。这样的诗歌只是政治意志下的大合唱,其缺乏的恰恰是诗歌的灵魂---真情实感和个体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诗歌使得其公众性得以凸显而公共性却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