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时要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觉得亲切,感到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2.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之一,数学教学“生活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忽视了“生活数学”的狭窄性和局限性,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要克服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要克服“生活…  相似文献   

3.
邵刚 《考试周刊》2012,(5):92-9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洪玲 《江西教育》2003,(16):26-26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东西,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我们应善于结合教学…  相似文献   

6.
窦子梅 《甘肃教育》2014,(15):108-108
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标也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值得教师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一、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1.善于利用生活原型进行数学教学。新课标要求:"从学有价值的数学到学有用的数学,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些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下面就谈谈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下面就谈谈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由此可见新课程教学要特别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适时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坚持做到课中感悟,课后深化,真切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精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刘青艳 《成才之路》2012,(21):34-35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学生的生活体会,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要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其次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努力地为学生创造一切条件,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最后做到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相似文献   

14.
陈美兰 《海南教育》2014,(10):33-33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学应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观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懂得收集、整理、描述、检验、运用数学信息,并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中,从中体会数学价值并增强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6.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感悟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数学呢?我认为可以紧扣以下三个环节来实施:  相似文献   

17.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住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下衙就谈谈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华罗庚先生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关注学生整体的生命活动状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鬼盎力,并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源于生活,基于生活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一、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背景。因此,教师要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