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语文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外 ,还应该对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更高的要求。现行的教参却对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了明显的束缚。从教师的角度说 ,授课过程中对某篇课文 ,某个问题按一套教参备熟了之后 ,造成思维定势 ,本身不去启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那又何谈去启发学生 ?上边考试时按教参出题 ,教师也只好按教参授课 ,即使有人想到这种方式的弊端 ,但忧于偏离教参学生成绩上不去 ,试题只有一套标准答案而不得不压下“创造”的念头。长此下去 ,语文教学的误人子弟现象将愈演愈烈。教师自古形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和“师道尊严”…  相似文献   

2.
高萍 《湖北教育》2004,(9):47-49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语文教学,使一线的老师很困惑,答案唯一,学生和老师跟着教参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有了思维的火花,也要叮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必须按照标准答案回答,不然吃亏的就是自己。语文要向哲学靠拢,而不能向数学靠拢。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总是为阶级论、社会性质等所束缚,使得教材、教参、专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坠入单一的概念化的框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因循教材、教参和专家的盖棺定论,对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等做出一元化的解读的所谓“标准答案”。如一讲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是广大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至高目标,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也恰恰体现在这里。然而语文教学却长期处在“满堂灌”、“一言堂”的被动状态中,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原因何在?除了教材编写方面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守旧和老套。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语文老师习惯于以“自我技艺展示”为中心.以“控制课堂”为特征.比较醉心于多目标、大容量、快节奏、多环节、活动多样、现代教学手段频繁使用的价值取向,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表现尤为突出。常态的语文学习过程,依然是大量操练练习题,死记硬背冰冷的知识,获取标准答案,教学的结局只能是获取了高分.僵化了思维。这种教学我们称之为“解构式教学”。  相似文献   

8.
<正>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却很少看到爱写作文的学生,学生习作也大都毫无个性、灵气可言。一直以来,我认为这是农村的孩子条件差、见识短浅,家长不重视等原因造成的。直到孩子上三年级了,开始写作文了却无从下手,总是回忆老师上课念的例文,考试之前先背老师指定的例文才惊觉:是不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了,令学生思维僵化,个性泯灭,假话连篇?如何  相似文献   

9.
余丽英 《湖南教育》2007,(11):38-38
近些年来,在中小学教学研究及其教学评论中,对“标准答案”的声讨与批判似乎越来越多,矛头的指向,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火花。早先指责的通常是语文学科中的标准答案,后来连数学等自然学科中的标准答案也在指责之列。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小学语文考试由于过分强调“依纲据本”(依据教学大纲和课本),一些试卷死抠教材,考查的大部分内容是课本上死记硬背的东西。有些“标准答案”特别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题目,则死抠教参,评卷时更是严格依照“教参”,不能越雷池一步。小学语文考试的这些问题加重了课堂教学中的“讲风”“灌风”的盛行。一些语文训练则成了机械枯燥的练习,严重的甚至演变成上课听答案,课后背答案,考试填答案。由于小学语文考试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下面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阅读教学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原因之一是教师的“刚性设计”过多,即对学生的限制过多,如问题只能这样回答,因为那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作业一定要那样做,且做那几道。为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弹性设计”的作用。   一、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参上写的、老师心中的答案一致时,老师总是含笑点头,原因是这样老师可以照“案”宣科,十拿九稳;反之,老师则紧蹙眉头。长此以住,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张义幸 《贵州教育》2010,(24):44-44,46
在上世纪一段时间里,我们习惯于对文本主题作唯一的理解,那时的语文老师最常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分析课文之后给学生抄“中心思想”,这些中心思想都是教参书上给定了的“标准答案”,谁不按这一方式开掘文章主题,那就是离经叛道。  相似文献   

13.
常听一些语文老师这样对学生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偷。”“如果同学们不会写,可以抄范文。”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懒于观察、疏于思考,写出的文章和例文几无二致。虽然我们不反对背一些好的范文,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可惜传统的教育体制束缚了老师,也束缚了学生。为使学生稳得高分,语文老师们煞费苦心地开展以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侧重于传授知识。他们往往以学生能够接收和“储存”知识为满足,因而在教学中一味强调求同思维,要求学生记住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记住标准答案,学生没有质疑问难、深入思考的余地,只能在教师画好的“框框”里活动,不能越雷池一步。他...  相似文献   

15.
熊丙奇 《教育》2011,(1):17-17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都给老师开了公开课,让老师有机会总结一学期教学,汇报成长心得。可笔者在一些中小学听课时发现,有些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公开课成了表演课。  相似文献   

16.
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所以不能强求学生的见解和标准答案必须是相同的几个字,应该允许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不同语言组合形式表述正确的观点。其实,这两种答案的差异仅在于概括性和具体性的差异。所以,评判此题,学生的答案应予肯定。我以为短文分析题不应拟“标准答案”,而应拟“答案要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阅读、分析、思考和品味的能力,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标准答案”只能框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框框,只会引导教学走上机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实行电脑阅卷,这样对作文的书写要求就更高了。这几年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小学生不好好写字,背古典诗文而要勉为其难地搞“阅读分析”,像数学一样做练习,老师按照教参书或“标准答案”在课堂里说了不少废话,学生有的拼命记废话,甚至还有的在搞“探究性学习”,每天在课堂里“磨嘴皮”。而临到考大学了,高三学生却在练汉语拼音、错别字改正、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这种上下颠倒、左右错位的学习方法,古人谓之“躐等而上”、“凌节而施”。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后果就是能写一手好钢笔字的学生越来越少(当然这还同电脑普…  相似文献   

18.
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 ,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教龄。对于语文的教学出现的一些现象 ,我感到很迷惘。现将近年来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列举如下 :一、老师作为传声筒。许多老师上课都是凭着一本语文书、一本教参、一本备课笔记。教参打开在一旁 ,书的问题 ,教参上都有答案 ,照读 ;把教参上的一些重点 ,让孩子记下来 ,课后让孩子背诵 ,就完事了。有学生图省事 ,也去买老师用的教学参考书 ,老师在前面读 ,他在下面划 ,这样就省去了记笔记的麻烦。最后学生考起来的答案几乎是标准答案 ,考试成绩却也不差。二、学生作为练习机。老师讲完一篇文章后 ,会…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常常听到不少学生及家长抱怨说高中英语难学,这主要是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教学研究,把学生禁锢于他们设计的框框中,使学生处于一种“学外语就是读、记、背”的思想状态,跟不上教学要求,妨碍了教学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