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在宇宙的众星球中之所以能生态平衡,是缘于地球上有充足的水及和谐的水循环,陆地上水的纵向三位一体循环是维持和保证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循环.陆地生态环境急剧失衡主要缘于陆地水的纵向循环受阻,水的纵向循环受阻主要缘于陆地平原地区土地板结、渗水能力不畅,因此,提高和改善平原地区土地的渗水能力,是保证生态环境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失衡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地球在宇宙的众星球中之所以能生态平衡,是缘于地球上有充足的水及和谐的水循环,陆地上水的纵向三位一体循环是维持和保证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循环。陆地生态环境急剧失衡主要缘于陆地水的纵向循环受阻,水的纵向循环受阻主要缘于陆地平原地区土地板结、渗水能力不畅,因此,提高和改善平原地区土地的渗水能力,是保证生态环境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失衡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5,(7):64-65
<正>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外来物种通过自然侵入、人为有意引种、无意引入等方式侵入。在入侵地定居后,主要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加快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损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据有关文献,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植物性物种有108种,隶属23科76属。外来入侵生物是指被引入或扩散到其原有生活区域之外并  相似文献   

4.
天生浪子 如果我们翻一翻地图就会发现,除了南极洲,地球大陆的每个角落、海洋中几乎所有岛屿都有人居住过。我们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根本区别正在于地球任何地方都有人生存,这一区别正是基于人类和其他物种间智力上的区别。对其他物种来说,气候或敌人的存在迟早会构成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但对人就不会,他们已在史前时代就克服了这些障碍。没有哪一种动物能像人类那样适应了地球上差异极大的生态环境。 早在200万年前,非洲的直立人就有一部分离开了他们最初的家园——热带稀树草原,不是迁徙性的流动,而是缓慢地向全世界扩散。如…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源泉是绿色的生命,地球上多一抹绿色,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就更多一份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农业发展的后盾。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加,也就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的发展,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我们要人人都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开展全民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大力普及植物造林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现在已经在地球上发现和命名了约170万种动植物,但实际上地球上的物种远远超过这个数。试图减缓物种灭绝速度的科学家和决策者们在这样一个谜团面前很没面子:没有人知道地球上到底生存着多少不同种类的动植物。20世纪6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物种大约为300万种,现在则认为至少有500万种,但许多专家指出,保守的估计是1000万种。最近几年,科学家在对昆虫的调查中发现了大量新物种,有人估计地球上物种总数超过3000万种。有多少物种未被发现?不可否认,现在地球上还有许多新的物种未被人们发现。生物学家经常会发现大量的物种。在非洲…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35亿年中,许许多多生物曾经生存过,已消失的生物和现存生物的数量大约在50亿~500亿个物种之间。我们知道地球上现存物种数是在500~5000万个物种之间,那么曾经生存过的物种的99.9%已经消失,每个物种的平均物种寿命约400万年。科学家们把这样物种消失的事件叫做物种的灭绝。有灭绝就有新生,未来新生的物种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过去的2亿年中自然界每27年就有一种植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每世纪有90多种脊椎动物灭绝。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很多物种未被订名即已灭绝,大量的基因丧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锐减。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将面临着能否继续以其固有的方式生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持续、合理地利用急待加强,刻不容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  相似文献   

9.
黄万波 《金秋科苑》2013,(11):27-30
研究地球物种数量,究竟意义何在?用海洋生物学家沃姆的话来说,“如果我们连本国的人口数量,甚至连数量级都一无所知,谈什么规划未来?”生物多样性,也是一样。人类已经开始致力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可是直到现在,我们连地球上的物种数量都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0.
"外星人"其实是为了躲避地球物种大灭绝,才从地球上逃走的。但不久之前(大约恐龙时代时)他们的科学家在地球上搞了一次全球性的进化实验。他们在不同地区,为不同物种都注射了某种药物,这可以使与他们有近亲关系的物种快速进化,从低级到高级只需几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成功后,他们会为自己注射,这样他们的智商会越来越高。当然,他们还会定期派UFO来抓几个试验品后代来研究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1.
黄洁 《西藏科技》2006,(7):41-41
高山湿地向来有“地球肾脏”的关名,如果不注意保护,可能会引起湿地萎缩或加快萎缩进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植物物种多样性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青藏铁路27标段在湿地桥梁施工中采取的施工技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地球上物种消失速度不断加快,几乎达到了与前五次地球物种大灭绝时相当的程度,因此,有科学家说第六次物种灭绝已经来临了,而这一轮生物大灭绝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有人推测,目前,地球大约每小时就有一个生物物种灭绝,每年有1.75万种生物消失。自工业革命以来,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 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它们曾经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过,可是就像美丽的花儿一样,绽放不久就凋谢了。如今,它们只是书上的一幅图片而已。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物种资源评价与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 《资源科学》1996,18(4):15-21
中国物种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但保护措施不力,野生物种分布范围日益缩小,生态环境恶化,灭绝与濒危物种不断增加。目前,受到威胁的物种占整个区系的15%-20%,  相似文献   

14.
杨凡 《百科知识》2011,(15):50-51
物种灭绝是21世纪地球面临的一大灾难。科学研究证实,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目前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按照这一速度,现存物种的一半将在本世纪灭绝。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性生态危机席卷地球,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大、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水平衡和热平衡等过程。当人类背着沉重的包裹迈入新世纪之时,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发展经验,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意义深远。如何理解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抓紧抓好各项措施落实,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距今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次大灾难.超过95%的海洋生物物种和70%的陆地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了,但是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喜欢酸性环境的真菌却在那场灾难发生时大肆繁衍,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7.
《百科知识》2009,(4):I0002-I0003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虽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地球上那5次超大规模的物种灭绝都是由小行星充当黑手,那么,其他众多的一般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的凶手又是谁呢?  相似文献   

19.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命脉,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新农村发展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只注重水利功能,从而忽视了农田水利工程对其它方面的功能与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本文对此加以分析浅议,以期引起重视,在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好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山美、水清、天蓝、气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特别是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严重影响了地球上当前人类的生态环境及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丧失。由于该方面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高中生,本着拓展生物课堂知识的宗旨,通过搜集与分析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有关资料,对该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浅显的探索。本文简单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知识,并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