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春 《河南教育》2008,(11):20-21
说服,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但现在较为常见的现象是,老师们往往把说服看成是对学生的单向"训导",而不是双向交流,于是教师"说服"学生的姿态就和"授课"差不多了.而且许多班主任看不到说服的局限性,他们竟然以为:我一"说",你就应该"服";既然我说得对,你为什么不听?……  相似文献   

2.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同理,教育教学中"最远的距离",不是学生听不到你(教师)的声音,看不到你的笔迹,而是你的"心"没有向学生靠近。教师吃不准、猜不透学生的心思,读不懂学生,可以说是教师最大的烦恼。  相似文献   

3.
徐宏 《教师》2010,(36):22-22
“说服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片面的注入,而是双方的讨论和研究。不是压下学生的坚强意志,而是增加对问题进一步的了解,以正确的知识来说服无知的盲动。”(徐特立)  相似文献   

4.
一个教师拥有的教学资源越丰富,他的教学就越形象、生动、风趣和有效,越受学生的喜爱.但教学资源不是堆在我们面前的,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的.通过"STS"开发物理教学资源就是一条有效途径.科技及社会生活素材有很多,只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就可以加以利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自主发展的过程.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说".这个"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提问"或"答问",而是有其更广泛的外延,那就是表达和交流:表达自己的体验、思维、感悟,交流个人或小组探究的所得、所想、所惑等.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个复杂的不断认识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发展的路标和拐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教是为了等牲能够自己独立学习.虽然"拐棍"永远不是"腿",但它却可以永远地帮助学生行走.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候,有些教师就会抱怨学生不活跃,不与老师配合.那么,静下心来想一下,问题全在学生这儿吗?为什么自己使尽了浑身解数,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呢?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演独角戏,而是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话,课堂还会这样吗?在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既激活了学生,也释放了教师,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8.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自主发展的过程.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说".这个"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提问"或"答问",而是有其更广泛的外延,那就是表达和交流,表达自己的体验、思维、感悟,交流个人或小组探究的所得、所想、所惑等.  相似文献   

10.
一、模式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皮亚杰的上述"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通过科恩伯格和斯滕伯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而发展起来的.它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换句话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  相似文献   

11.
"悄悄教育法"是指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教师采用悄悄的、隐蔽的方式,使用让人理性、使人冷静的话语、动作或文字等让孩子自己明白错误,自觉改正错误,而不是由教师指出错误,强令改正."悄悄教育法"照顾了孩子的接受心理,淡化了被教育者"受教育"的意识,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严厉的责罚,而是老师真心的关爱.……  相似文献   

12.
"悄悄教育法"是指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教师采用悄悄的、隐蔽的方式,使用让人理性、使人冷静的话语、动作或文字等让孩子自己明白错误,自觉改正错误,而不是由教师指出错误,强令改正."悄悄教育法"照顾了孩子的接受心理,淡化了被教育者"受教育"的意识,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严厉的责罚,而是老师真心的关爱.……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说服,而是教会.所以教育方法用的不是灌输、不是强迫,而是说理、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说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思考、分析和去伪存真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效应"妙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感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是具有思维和心理活动的个体.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感应能力、可塑性、个性倾向性强,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5.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或改变某种思想观念,进而转变学生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手段和技巧。教师顺应学生的天性,选择恰当的说服方法,能够让学生信服教师的观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么,采用怎样的说服方式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所说的道理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说服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我以为,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改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而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18.
靳红娟 《中国德育》2007,(12):45-45
对于违纪犯错的学生,教师予以惩罚,可使其铭记教训,更好地成长。然而现实中,教师惩罚学生的结果却往往是越惩罚越糟糕。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惩罚不理性所致。教师不理性惩罚学生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对学生教育乏力,一旦对学生说教无效,无计可施,就以惩罚来"结束战斗";一些缺乏道德素养的教师惩罚学生,有时不是出于教育的需要,而是为了发泄个人私愤;还有一些教师对教育学生缺乏耐心,不问青红皂白,一罚了之,既省时又省力。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素质状况却与时代是极不相适应的。应该说这类学生缺少的并不是技术或技艺,而是人文素养,更具体一点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呼唤合作,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合作将给予我们更多收获. 一、作文教学强调合作的必要性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真正的学习,并不是教师传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