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及时更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模式,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之中,变理想课程为现实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1]其实质就是要求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实践证明: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必须解读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法、优化教学设计。为了使先进的课程理念与历史教学实践接轨,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袁文军 《考试周刊》2009,(24):204-204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创新教学,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工作经验,探讨了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些不足,并对创新教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历史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林 《历史教学问题》2006,(3):102-103,9
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要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p.2)为了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这一教学理念,历史教师们积极探索,创造出很多有效…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标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写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上面所说的两个“转变”中,可以看出,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教和学的方式,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直接的经验。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及时更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模式,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之中,变理想课程为现实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师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变得更为聪明. 一、教会学生思考历史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应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共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依据相应的课程标准编写,准确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上的基本要求,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等,使学生对历史有个总体的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而教材也力图做到形式活泼、图像精美、文字生动.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是要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习惯,也就是教给学生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通常采用"三步分析法",即"为什么"(背景)、"是什么"(过程)、"怎么样"(影响),这是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改变,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中师生都在学习间不断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笔者试从教师的"会用"、"致用"和"用好"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明一刻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国内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可能再现漫长的历史,但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数学课应成为思维训练课,学生体会到创造思维的快乐,就是我们的成功.下面就"具有相同渐近线的双曲线"教学的三步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问题导学是历史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探索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教师作为课堂  相似文献   

14.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课时的减少,学习方式的改变,无不对我们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本人对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有所转变,由传统讲授为主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教学模式,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多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空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去达到这一目标呢?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认为运用小品表演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相似文献   

16.
莫芬 《中学文科》2009,(9):68-69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核心理念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7.
新地理课程标准把"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六大理念之一,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武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相继颁布,它是指导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文件.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这个术语,并且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标准实施以后,科学探究进入课堂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有所加强,但一些教师把"科学探究"当成"时髦"事物来追求,存在一些形式化的偏向,作为物理课程重要特点的实验被普遍忽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立足于"实事求是",自成体系,有着鲜明的结构和特点.依据历史学科特点、教育规律、课标要求、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经验,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主要有史观思维、历史思维、育人思维、达标思维、主题思维、资源思维和技术思维,这些思维方式构成一个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建立的有机思维体系.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思维方式的探讨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