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了人们的体育和健康意识,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将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重要作用,促进奥运文化与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重视,通过对奥运文化的认识来促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了人们的体育和健康意识,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将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重要作用,促进奥运文化与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重视,通过对奥运文化的认识来促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对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和推动高校体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以清华大学的田径运动员胡凯,中国人民大学奥运跳水冠军郭晶晶,北京体育大学奥运举重冠军张湘祥为案例,对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模式进行研究,为高校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校成为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  相似文献   

4.
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对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和推动高校体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以清华大学的运动员邓亚萍和胡凯、人民大学奥运跳水冠军郭晶晶、北京体育大学举重奥运冠军张湘祥为案例,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模式进行研究,为高校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真正使我国高校成为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  相似文献   

5.
现代奥运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段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在百年的奥运长河中,无不时刻体现了奥运体育文化和教育。奥运文化的本质是人本文化。奥运体育文化即人的文化,无人则止。体育文化是把文化融入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推崇人性化管理,实现体育文化和运动员同生共存,共同发展;奥运体育教育提倡人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体质、精神、品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围绕后奥运时代学校体育如何实现奥林匹克文化在我国更好的普及和发展这一问题,从中国学校体育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优势分析出发,从转变学校体育思维方式,调整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整合奥林匹克文化和学校体育教材体系,构建奥运文化磁场、拓宽学校体育教育空间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奥林匹克文化有效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2008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体育文化和电视文化延伸出的体育精神与体育电视文化进行了阐述,揭示了奥运会的独特历史文化现象、奥运电视转播本土化与现代化、奥运电视转播所面临的问题,以供我国奥运会电视理论研究工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切实发挥高校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路径选择上要以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为发展路径;以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文化节的举办为重要载体;以再造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为发展目标;以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最终归宿。同时,在体育文化的创新上注意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注重人文关怀的生命价值取向和注重文化认识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后奥运时代,高校是举国体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补充路径之一。查阅“体教结合”的相关文献并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女子乒乓球俱乐部在招生、管理、教育和市场运作中的成功经验,提出研究型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在招生政策、科学文化素养培养、经费保障和产学研等方面的优势,以“校体企结合”模式,合理配置三方资源,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为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参赛任务,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的过程可以描述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渐次被去中心化与西方体育不断被主体化.现代化背景下的主体需要与近代西方体育价值的暗合是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的内在动因.近代中国体育文化重构为新中国体育设定了历史前提,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走向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和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重构后奥运时期体育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