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2年4月,中央苏区红军东征漳州取得辉煌的胜利。这次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两位伟大革命家、军事家--毛泽东与周恩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取得重大胜利的首个战役。毛泽东力主东征福建、决战漳州,其历史功绩已为世人所知;而周恩来在支持毛泽东作出东征漳州的战略决策,参与制定红军进漳的方略,领导漳州战役的支前和后方工作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漳州战役的发动过程,是周恩来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工程,红军东征漳州是周恩来同毛泽东密切合作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1936年2月红军的东征,是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打通抗日路线矽,发展抗日根据地和壮大红军力量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东征战略方向的确定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除了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重大  相似文献   

3.
红军渡河东征,打通了抗日去路,加大了蒋阎裂度,开辟了敌后战场,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红军东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发动的,为援助与响应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山西乃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所采取的第一个重大的战略步骤。红军东征开创了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局面,震慑了阎锡山的妥协投降和剿共反共活动,促使其政治立场和态度发生转变,推动了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新阶段的到来和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谈红军东征的目的与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三六年二月至五月的红军东征,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决定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民族抗战的出发点放在西北后的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红军东征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与任务,是为了在发展中求巩固,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和在山西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以便在条件成熟时向河北省进军,直接对日作战。这一目的,大部分得到实现。一九三五年华北事变后,华北五省名存实亡。日本帝国主义正向着吞并整个中国的  相似文献   

6.
红军东征进入漳州时,我才6岁多,如今我虽已届耄耋之年,往事却历历在目. 1932年4月19日,时任江西瑞金苏维埃主席的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征途中,在漳州的西大门--天宝与军阀张贞的部下杨逢年部队展开一场激战.结果,杨逢年兵败仓皇渡江往南逃窜,随后张贞也闻风弃城而逃,红军顺利进入漳州城.  相似文献   

7.
1932年4月,中央苏区红军东征漳州取得辉煌的胜利。这次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两位伟大革命家、军事家——毛泽东与周恩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取得重大胜利的首个战役。毛泽东力主东征福建、决战漳州,其历史功绩已为世人所知;而周恩来在支持毛泽东作出东征漳州的战略决策,参与制定红军进漳的方略,领导漳州战役的支前和后方工作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漳州战役的发动过程,是周恩来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过程,红军东征漳州是周恩来同毛泽东密切合作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红军东征进入漳州时,我才6岁多,如今我虽已届耄耋之年,往事却历历在目。1932年4月19日,时任江西瑞金苏维埃主席的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征途中,在漳州的西大门——天宝与军阀张贞的部下杨逢年部队展开一场激战。结果,杨逢年兵败仓皇渡江往南逃窜,随后张贞也闻风弃城而逃,红军顺利进入漳州城。如今,我家老屋靠近公路的南墙上还留有许多弹洞,这些弹洞还是那么真切,那么清晰,让人不敢忘记昨日的烽火岁月。红军初到天宝时,镇上的大小商店多数关门停止营业。有的老板逃到乡下,有的老板逃往厦门。红军战士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动员商店开门营业。由于红军的宣传,苏维埃法令不久便深入人心,很快镇上的大小商店也都开门营业,集市也依旧进行。红军利用赶集的日子,在市场里搭戏台开展宣传工作,还向穷人发放衣服、棉被等。现在,天宝老街店面二楼墙上还留有“在苏维埃的法令允许下自由营业”的大标语。标语连同无数美好的回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我家的左邻右舍都住有红军,我家也有两间房子成了红军的厨房。红军炊事员天天到我家屋前那眼井打水,他们看到我家经常是喝稀粥配咸菜,就趁打水时顺便带给我们一些剩饭、锅巴、猪骨、内脏。由于红军可亲,我也就很喜欢与红军炊事...  相似文献   

9.
1936年春季的红军东征,是党决定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所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它显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智大勇,是毛泽东军事策略的经典运用,体现了毛泽东着眼全局、高瞻远瞩的大全局观。  相似文献   

10.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潮。12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后,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这种斗争的一个重大步骤,是在1936年初,我党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组织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于2月17日发布《东征宣言》,宣布红军“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20日红军突破天险黄河,开  相似文献   

11.
【课标·教材·学情】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准备指挥红军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大气磅礴、兴会淋漓的长调。这首词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抒发革命的豪情,成为古今绝唱。  相似文献   

12.
国民革命时对陈炯明两次东征的胜利是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和统一的重要条件,为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奠定了基础。关于两次东征,教材笼统地表述为:“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在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支持下,全歼陈炯明叛军。”何端跃老师在《教材中有关国民革命时的东征问题之我见》一文中指出教材的这种表达“模糊、欠妥”.对此笔者表示赞同,认为关于两次东征这样笼统的表述确实不够准确。不过,关于这两次东征的组织机构、主力、支持配合的力量等问题,笔者有着和何老师不尽相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是备受国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曾三次踏上吕梁这块贫瘠的土地。1936年春天,红军东征到达吕梁,周恩来在此不仅指挥军事行动,而且指导政权建设。1937年11月,周恩来又来到吕梁,指导当地的抗日救亡工作。1948年春天,党中央在战略转移途中,周恩来随毛泽东再次来到吕梁,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土地改革及其他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山西省的版图上,吕梁市位于中部西侧,东与太原、晋中两市相接,南与临汾市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北与忻州市接壤,总人口357.6万,国土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作为红军东征的主要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抗日战争重要根据地,吕梁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十字军东征是世界中古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征讨运动,政教关系是中古政治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十字军东征的开展是教权由从属到抗争王权的结果,十字军东征的短期效应是教权鼎盛,王权削弱,而十字军东征的最终结果是教权衰败,王权至上。  相似文献   

16.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发生的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它是由天主教会发起、以驱逐塞尔柱突厥人和收复圣地为目标、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为口号而进行的东扩运动。罗马教皇在十字军东征中起了重要作用,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十字军东征,教皇权势突显;英诺森三世采取措施加强教权并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教皇权势达到顶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性质的转变使教会地位降低,儿童十字军的悲惨遭遇致使教会信誉丧失,导致教皇权势衰落。教皇权在十字军东征进程中由盛渐衰,对地中海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欧洲十字军东征期间,数万名儿童组成"童子军"随同出征。这一现象让人们觉得极其不可思议。究其原因,此次东征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在中世纪西欧封建神权统治的大环境下,各阶级及阶级之间趋于白热化的矛盾、浓厚的"朝圣赎罪"观念、教皇与教会的煽动说教等因素使得此次东征最终发生。儿童十字军在军事上的惨败,进一步降低了教皇与教会的威信,降低了人们对东征的热情,从本质上宣告了东征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正>1936年初,刚刚在陕北站稳脚跟的中共中央,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此时,黄土高原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战士壮行。毛泽东目睹了雪后初晴的高原风光,抒写了这一传诵遐迩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共产党人"的时代强音。本文要叙述的,就是围绕着这首《沁园春·雪》的发表,所发生的有趣故事。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爬梳红军长征期间特别是在贵州的文献资料及现存的革命遗迹,并借鉴吸收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考证。分析了红军长征中对宣传工作的重视、结合各种形式的标语、歌谣、布告以及大量实际行动的证明指出了红军宣传工作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同时分析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客观上宣传和扩大了红军,振奋了军心,鼓舞了士气。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中华诗词宝库中一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千古绝唱。这首词作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是毛泽东1936年2月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所作。这首词是1945年10月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国共谈判时,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书赠给柳亚子的。同年11月此词在重庆问世,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论争,成为当时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