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从女性爱美角度来重新阐释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爱美是玛蒂尔德性格的主要内涵;对美的无知则是她不幸命运的根源;发现美是她勇敢面对的动力;重新认识美使她的人生得到升华.玛蒂尔德的性格和人生是在对美的不断阐释中逐渐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项链>表达了玛蒂尔德对选择一个女人人生之路的醒悟.玛蒂尔德自豪于自己的美貌.她有的是美貌!她幻想通过关貌筹码获取一切,实现自己的梦想."丢项链"是个契机,玛蒂尔德开始反省自己,否定了原先认定的"花瓶式"的、"附庸式"的女人的活法,醒悟到了女人最靠得住的活法是"自强"!  相似文献   

3.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爱慕虚荣而借的项链不慎丢失,她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漫长的艰苦生活。十年艰辛反映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练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成为了一个让人尊敬的女性。  相似文献   

4.
<项链>以一个戏剧性十足而又回味无穷的结尾把爱慕虚荣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同时,也将小人物在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艰辛又无奈生活的现实揭示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同情还是抨击,抑或"哀其不幸,怒其虚荣",人们过多地把舆论和价值取向集中在了玛蒂尔德身上.其实,玛蒂尔德是无辜的,她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下层人民的一个代言人 ,她也是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她的遭遇是有其较典型的悲剧根源,正如西方的一句哲言:人类是上帝的玩偶.笔者从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里想到了一些问题,权作解答.  相似文献   

5.
玛蒂尔德作为外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多具特性的女性形象,其性格在项链的一得一失中尽显风采,自然夺去了读者的许多视线,我们会为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付出的十年代价扼腕叹息,又为她后来勇于超越“原我”而备感欣慰。但是我们细读作品,如果把思维定格在次要人物——她的丈夫路瓦栽身上,会发现这个人物同样耐人寻味,作者同样也给我们展现了作为十九世纪法国平民阶层代表的这个小人物复杂典型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文学大师莫泊桑的《项链》中,玛蒂尔德是当然的主角,而且作者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描述了她在整个故事中的心理轨迹。如果把“项链”的故事看作是一条路,那么可以分为这样几段:夜会前——夜会中——丢项链——还项链——明真相。而对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来说,有两处可以称为“拐点”,它们一明一暗,是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表达作者对其人物情感态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代表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其实,她身上有许多曾经被人们忽视了的美德:第一,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第二,诚实守信,捍卫人性尊严;第三,相濡以沫,携手笑对人生."项链"既使她遭遇人生的坎坷,同时又使她逐渐走向成熟,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探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应从"假项链"入手, "假项链"代表了玛蒂尔德渴慕已久的上流社会, "假"正表明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小说的基本冲突则是玛蒂尔德浪漫的梦想与现实生活的 "假"的冲突.随着法国自大革命以来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浪漫"产生的土壤和气候都已消失殆尽,玛蒂尔德的梦想必然显得不合时宜了.与玛蒂尔德一样, <一生>中的雅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的浪漫之梦也被残酷的现实摧毁了.因此,在以金钱为法则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浪漫之梦"已没有了它的立身之地,成为不合时宜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玛蒂尔德悲剧的个性因素胡发广玛蒂尔德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对这一形象,批评界的分析过多地集中于社会共性方面,而绝少去探讨其性格形成的个性因素,这是很不完全的。玛蒂尔德年轻美丽,爱慕虚荣,最终演绎了...  相似文献   

10.
玛蒂尔德的生活是人性的。它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它只是人性的。中国人惯于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看玛蒂尔德。不管是曾经异口同声地批评她的贪慕虚荣,  相似文献   

11.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漂亮的少妇,爱幻想,渴望过上等人的生活,但现实却让她最终成为一名下等人。从玛蒂尔德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身边的女人们。也许,爱幻想是女人的专利。但是,玛蒂尔德的幻想,全都出于虚荣——她怪自己没能让个有钱的人娶走;她想在豪华的房间里用银  相似文献   

12.
记得我高中阶段学习《项链》的时候,老师对其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作了这样的评价:她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虚荣心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代表形象。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爱慕虚荣就成了玛蒂尔德的代名词。如今重读《项链》,觉得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不仅仅是一个具有虚荣心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同时她也是一个具有诚实善良美德的劳动妇女。  相似文献   

13.
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我们认为她是一个美丽、虚荣,同时又自尊、自爱、自强的小市民,通过对《项链》中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从小资产阶级、虚荣、诚信等方面辨析了她的不讲诚信的根源是谎言,同时论述了谎言是她十年辛苦劳作的悲剧根源,我们辩证的认为,也正是这十年辛苦劳作,使玛蒂尔德成为一个更具魅力的女性。  相似文献   

14.
"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与" 人性的弱点 " 教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特征,我克隆了教参上的说法,说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是其内心深处强烈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相似文献   

15.
对于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历来都有各种评论,主要的评价是说她爱慕虚荣。但笔者认为玛蒂尔德在爱慕虚荣之外,还有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的一面,其命运使人同情,性格更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16.
<正>《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处下层,却热衷于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她为了参加舞会向好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却不幸将它丢失了。为了偿还这条项链,她耗费了十年光阴,由一个娇气任性的美少妇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老妇。可最后却是弗莱思节夫人的一声叹息:"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文章戛然而止。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会怎样?莫泊桑并没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一个多世纪,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  相似文献   

17.
十年的青春时光,十年的艰辛劳动,赔偿的是一条只值几百法郎的假项链,掩上课本,我们不得不对玛蒂尔德悲惨遭遇表示同情和慨叹,同情慨叹之余,我们是否可以去深究一下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呢?一、不安现状的虚荣性格是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由于出身不好,没有陪嫁的资产,玛蒂尔德只嫁给了一个教育部的小书记,尽管如此,玛蒂尔德的生活还算安闲,丈夫路瓦栽有固定的职业,又继承了一笔价值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平时还略有节余,雇上了一个女佣,饭菜里还常有炖肉,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也算得上是小康水平了。但是,玛蒂尔德偏有一颗不安现状的虚荣心。在看…  相似文献   

18.
在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莫泊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始终是读者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常规教学中,一般对她的评价认为她是一个庸俗鄙陋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不安现状,爱慕虚荣,所以才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并对她的虚荣心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以致玛蒂尔德其人竟也成了“虚荣“的代名词,始终受到人们的嘲讽.……  相似文献   

19.
浅谈玛蒂尔德的悲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蒂尔德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在短篇小说《项链》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她是一个美丽动人且天真善良、诚实勇敢的姑娘,也是一个令人叹惋的悲剧人物。关于其悲剧的源起及其悲剧意义,历来的看法基本上倾向于虚荣心,爱慕虚荣使然之类的说法。这类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失之简单。因为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生活着各色各样的人物,每个人的命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轨迹,若以一个共性化的一般性的结论来界定具有鲜明个性的“这一个”,就会在貌似合理中有失公允。试想,在与玛蒂尔德生活在同一时代且地位几近的人们中,有虚荣心、爱慕虚荣者何其多也…  相似文献   

20.
文学巨匠莫泊桑的短篇代表作品《项链》,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认为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只是一个虚荣的追求享乐并因此而受到嘲笑和讽刺的人物形象。但是,通过对小说的仔细研读,我发现在作者的描写中,玛蒂尔德其实并不是一个只具有强烈虚荣心的性格单一的人物形象.而是一个有着丰富性格内涵的人物形象,在一个具有等式结构特点的情节发展过程中而变化而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