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卓玲 《科教文汇》2009,(1):214-214,219
几十年来,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逐渐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意识的探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但是,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各主体之间的间关乐。本文拟从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几大核心概念出发,论证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的同时,分析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康宁 《科教文汇》2008,(4):162-162
传统的翻译伦理研究集中讨论“忠实”与“叛逆”的问题,重点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凸现了译者对原文作者的单向的忠实和伦理责任。这种伦理观在切斯特曼总结的伦理模型中被称为再现伦理。对等是翻译中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原文与译文,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赖斯的翻译思想以对等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对等再现伦理。  相似文献   

4.
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身兼多重身份,受多重伦理约束。文章总结分析了旅游翻译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结合译者的伦理特性,提出译者伦理价值提升的路径,以期使译者在对外旅游翻译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助力中国文化外宣。  相似文献   

5.
王园 《中国科技纵横》2010,(17):92-92,68
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理论的两种“极端”一一传统译论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肯定了本雅明关于译者的主体地位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译者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与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祝惠娇 《科教文汇》2010,(16):114-116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讨论的种种翻译理论问题,实际上也是本雅明为了解除背叛之名而作的自我辩解,体现了他作为译者的伦理观念。不仅仅是本雅明,一切翻译理论,无论理论提出者将其定义为描述性还是规范性,都会体现研究者的翻译伦理观。在多元化社会里,翻译的伦理更加复杂,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六种翻译的伦理,给译者提供了更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步婧 《科教文汇》2008,(29):256-256
本文选取《围城》中英文本作为对比语料,证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两个主要方面即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综合性与分析性造成了英汉语篇差异。结合对比分析,提出译者在翻译中要树立语篇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地道,连贯与流畅。  相似文献   

8.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不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有重要作用。研究翻译批评,首先要弄清其主体和客体。翻译批评的主体即译者,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翻译批评的译者权限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有所帮助,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业霞 《科教文汇》2010,(7):107-108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不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有重要作用。研究翻译批评,首先要弄清其主体和客体。翻译批评的主体即译者,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翻译批评的译者权限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有所帮助,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围城>中英文本作为对比语料,证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两个主要方面即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综合性与分析性造成了英汉语篇差异.结合对比分析,提出译者在翻译中要树立语篇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地道,连贯与流畅.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差异、思维理念、社会风俗、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阅读与理解不同国别、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困难性与复杂度.翻译作为解决阅读障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承载着语言转换与思想文化碰撞的重任,是译者主观态度的外在显现及文化意识的侧面映射,对于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意义重大.翻译过程涉及著作者、译者、读者三方主体,牵扯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等诸多内容,凸显着翻译规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译者行为的准确、规范与否及翻译策略的合理、恰当与否直接关乎原著内容诠释及内涵表达的完整度.因此,笔者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拔尖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项目(2-9-2019-314)阶段性成果,将以翻译为探讨核心,从译者行为视域着手探讨翻译策略的多维性,助力文学翻译更加规范合理,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 《规范、惯习与译者抉择》以晚清时期译者的文学翻译行为及不同的翻译方式及翻译策略为探讨核心,以描写性方法为主体构建译者行为抉择模型,强调翻译的社会属性,从翻译过程、翻译抉择模式、翻译场域多元规范、译者惯习差异、规范嬗变与译者惯习互动等方面进行理论陈述,期间,以严复、林纾二者的共时翻译对比及鲁迅早期、后期的历时翻译对比为实际分析案例,以此揭示译者行为的共通性、差异性及变化性,彰显出自身的理论功用与实际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新 《科协论坛》2007,(5):123-124
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有译者主体介入的痕迹。对翻译方法的研究不能孤立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在翻译活动中,一方面,不可将翻译活动看作复制原文的简单活动,从而反对、甚至批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介入;另一方面,译者的能动性在某些情形下要受到源文本语言规范、民族习语、作者文学手法以及文本类型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王妍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170-170,272
近年来,翻译界对翻译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把其放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总体环境中进行研究。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密切,但文化对翻译的制约表现在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存在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即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因此译者的翻译策略大致可分为异化与归化。译者在翻译中选择哪种策略,除了受到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态度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作者、读者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翻译理论研究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几个相关的基本问题,首先翻译的主体是一个译者的实践活动。其二,翻译客体涉及的是语言的问题。其三,翻译同时涉及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必定与文化有相当的关系。根本的就是对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靳锁 《科教文汇》2008,(23):248-248
翻译理论研究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几个相关的基本问题,首先翻译的主体是一个译者的实践活动。其二,翻译客体涉及的是语言的问题。其三,翻译同时涉及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必定与文化有相当的关系。根本的就是对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译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其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试图论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受限制的主体,译者的自由总是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充分体味其自由的界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魏清巍 《科教文汇》2009,(13):232-233
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身份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译者的翻译实践总是在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之间进行:一方面,是作者与出发语文化;另一方面,是读者与目的语文化。对译者身份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本文主要论证翻译史上译者的传统身份和翻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译者。一部好的翻译作品,是译者独特作用的体现。现从语言的特点出发,分别于词汇、语言形式、文化差异和社会习惯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秀莲 《科教文汇》2009,(12):244-244
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