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沐 《收藏》2007,(12):58-67
境由心造是人们对李健强的绘画艺术在赏析层面的一种表读,而在内心追求方面,他却一直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向前行。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化中,境界始终是人文精神中一个最高的标准。所谓至高“境界”,概指人的精神及认识所达到的一种万物归一的无对之境的状态。中国文化的境界中,最为关键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虽然不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但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文化精神,而是不断地吸收、改造和消化外来文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境界的高度有关。境界所蕴涵的这一文化和精神价值,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使人们正大而光明地去追求内在充实、宽大无边的精神状态。实现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至高境界是文人学士的一种至高的文化理想。追求表面而不讲究内心修炼,再华丽的外表也是满身俗气,与境界无关。不重浮光掠影,重内在,不外露,这可能是所有伟大精神的共性。现在,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就很难具备识别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当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境界,就自然只能看看表面,无法深入到精神层面。为此,李健强要走的是一条沿着文化精神的向度,不断悟修、用心造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潘深亮 《收藏》2001,(7):17-20
任颐(1840~1895年),初名润,字伯年,号次远,青年时代因崇拜费晓楼才华,改号为小楼,别号山阴道人、山阴道上行者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长期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他十几岁时毅然投奔太平军,直到天京(南京)沦陷,才回到家乡,寄居宁波四年。这段火热的斗争生活,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擅画花鸟、人物、肖像和山水,尤以花鸟、肖像著名。他勤奋好学,不断从传统绘画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吸收营养,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画以清新、活泼、笔墨生动、构图新颖、赋色明快称雄画坛,是“海派”  相似文献   

3.
赵翔 《收藏》2001,(12):35-35
“长安土风书画社”是石鲁关心支持下,坚持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书画团体,现有成员十余位。他们都是石鲁艺术的崇敬者,大多数在五六十年代就聆听过石鲁的教诲,受到他的悉心指点和奖掖,所以“土风”的画家在绘画题材、形式和心志上都深受石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收藏》2006,(2):30-31
李文亮是一位深入研究传统、严肃地对待传统的画家,作品中充分体现了笔墨的纯粹和美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表现出纯正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画廊联盟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5.
艺术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克 《收藏》2006,(3):33-33
范扬是我的学生,他的勤奋刻苦、聪颖善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当年在学院我教他美术史,他却常常抱着几大卷素描、速写和水墨写生让我看。有奋斗目标的人再聪明,不经过苦心修炼,是达不到终点的。  相似文献   

6.
《收藏》2006,(3):24-26
范扬的绘画最关注的是水墨的表现力,他挖掘的是水墨审美最为本体的东西。与其说范扬是在传统笔墨上创新,还不如说是水墨表现的探索者。范扬创造了一种范式,把实验水墨的表现及理念放在了传统的框架内。  相似文献   

7.
戴南海 《收藏》2001,(6):56-57
罗聘(1733~1799年),字遁夫,号两峰,别号金牛山人、花之寺僧、衣云和尚等。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扬州。罗聘家境不富,父母早逝,但从小读书用功,记忆力强,边读书边学画,年轻时就在诗、画方面有了名声。他酷爱金石考古,常外出漫游,这对他的画风颇有滋养作用。三次上北京,虽名动公卿,“倒屣(音喜)恐晚”,却“一生道长,半世饥躯”,甚至“质衣欲尽,债帖难偿”。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2,(7)
对于他的作品,已经很难再以传统法度、传统习规来度量。由于我们的文化背景和处事习惯,大家仍然以“中国画”或“水墨画”称呼类似杨佴曼这样的作品。仍然为在他画中品出中国本土文化情味而为之欣然。实际上,他的作品不但与徐悲鸿、刘海粟式的“新国画”大不相同;也与林风眠、昊冠中式的“融合中西”大不相同。在吸取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方面...  相似文献   

9.
《收藏》2006,(2):24-25
华其敏是用意境来整合笔墨趣味与写实性造型的代表性人物。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在更高的审美品位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水墨语言文化。——中国画廊联盟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0.
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但他在武术上的成就和影视上的非凡业绩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他不仅是一位才华卓著的武术家,更是一位哲人,对中国的武术和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他的伟大之处在于用西方的理念解读了古老的中国武术,也让西方的牛津词典里多了一个“功夫”的词汇,代表了东方文化的尊严。  相似文献   

11.
梅墨生 《收藏》2006,(4):33-34
中国画创作已经愈来愈丧失其中国画的内蕴与气质了,这是许多关注传统绘画命运人士的共识。百年中国,不仅物质世界日新月异,精神文化领域也是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12.
许月祥 《收藏》2006,(2):91-91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清初竹刻大家。他是继明代著名竹雕家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之后嘉定派的第一高手。他善于继承得三松真传,更富有创新精神,溥地阳文竹刻是他的独创,其留青技法更是独步一时。  相似文献   

13.
陈绶祥 《收藏》2006,(5):172-179
具体的人,对自然与绘画的感觉与把握有所不同,读梁耀的画就颇有禅意,他的大部分画作初看似有写生派风格,而细览之后还是发现其中充溢着人文对宇宙的观照。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2,(3)
“杨佴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材料基础上,融合西洋绘画的构成及色彩因素,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探索不但在中国,也在世界绘画领域发现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08,(1):195-195
李洪伟:1977年生,河北定兴县人。2005年入北京画院南海岩工作室至今。现居北京,职业画家。他习传统、重写生,绘画内容多以描写新疆、西藏民族风土人情为主,多次举办个展和参加全国重要展项。作品被海内外人士广泛收藏。  相似文献   

16.
牟建平 《收藏》2018,(12):24-37
齐白石的大写意绘画开创了近代大写意中国画的新高度,但他的绘画来源于哪里呢?如他自己所说:“青藤、雪个、缶庐三家门下。”其中,八大山人对他的大写意绘画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终生的,特别是早期画作,有很明显的八大山人画风痕迹,在齐白石的题画中,有很多关于八大山人的内容,所以研究齐白石,不能不研究他与八大山人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张渝  邵大箴 《收藏》2007,(6):50-50
赵望云先生是我国20世纪重要的绘画艺术家。他是最早身体力行到农村写生,用画笔反映农民疾苦和描写乡村自然景色的艺术家,是开艺术新风的人。他的这一创举对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影响波及全国,启发了当代人,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2,(8):F0002-F0002
“在我看来,水墨画首先是一种传统,植根于中国历史的传统,这个传统是中国文化的表征之一,我们不应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把它抛掉。第二.传统水墨画的一套程式、方法和技巧手段,对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心灵,仍有独特的效力和魅力,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已失去了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对它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及吸收外来艺术因素),可以加强这种...  相似文献   

19.
柴宁 《收藏》2010,(3):25-27
谈传统价值在中国往往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而在中国的语境中这似乎是一个贬义词。这是因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激进的,从“五四”到“文革”到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全都高举着革命的大旗—-一只有革命的才是正确的。革命的前提是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僵化的.反动的.革命的目的是接近和到达先进的文化,这个先进文化的蓝图就是西方。  相似文献   

20.
李遇春 《收藏》2007,(5):104-105
友人镜明先生,一生雅好收藏,其收藏目的颇为鲜明,那就是着重于藏品的文化内涵,面并非以投资价值为取向。侯权《太平景象十二屏》是镜明先生以重金购藏的一件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清代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