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初三《化学》第六章第一节“铁的性质”一节中,用[实验6-2]在盛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丝来演示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和学习的重要载体,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几乎每节课都要涉及探究性学习。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关键是找到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其具体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实验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仪器是化学实验的硬件支撑。化学实验伊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些仪器有哪些使用方法?使用这些仪器的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会用这些仪器来印证哪些化学原理?通过不断设问、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教师预设的情境中、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联系与对比、拓展与探究来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传统的讲课方法只是按照“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的方法进行。多年的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存在着—定的缺点,最明显的是教师演示时,学生就是看,而且有—大部分学生观察不清,课后印象不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我根据实验室的设备,努力去改变传统演示实验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盐类水解一节的教学中,将测定盐溶液酸碱性的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发给每组学生三支试管,  相似文献   

4.
试管是化学实验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教学仪器,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会用到一定数量各种型号的试管。如果用试管架来取,每次取用的数量不足20个,每种型号的试管最多也就三五支;在取用的时候由于走路晃动,还容易造成试管脱落。这给实验员准备实验带来一定的困难。首先,准备实验摆放试管工作量大,  相似文献   

5.
按照常规教学,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如果换一下,学生做,教师看,那将会有怎样的效果呢?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这节课的教学做了尝试,发现教学效果比以前有明显提高,现将本案例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编辑手记     
在上“化学反应速率”时,我做了一个“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演示实验。课本上关于这一实验的内容如下:“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即双氧水),再向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洗涤剂,将其中一支试管用水浴加热,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发生的变化。”我没有按照课本的要求演示实验,在加热试管时我用了酒精灯,而不是用水浴。[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本节课原难点是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们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采用把难点分解成若干小点,化难为易,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好本节课的难点。 一、实验 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分成5个小点,由学生分组完成,并记下每一步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8.
例1 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能否用碳酸钾溶液验证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实验药品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实验仪器试管、滴管、10mL 量筒等.设计方案并实验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2页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用10ml量筒取2mlNaOH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在该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在苏教版必修二"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一般要求是通过实验,联系已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定性地认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教材安排了3个演示实验。实验1: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 mL 12%的过氧化氢溶液(即双氧水),将其中一支试管用水浴加热,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发生的变化。实验2: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 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用药匙向其中一支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  相似文献   

11.
在化学教学中,我以实验引路,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索未知知识,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教法深受学生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以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中燃烧与灭火两个概念的讲授加以说明。在讲授这节内容时,我首先做了几个演示实验。在一个大试管中装工/3容量的热水(60℃左右),在一个瓷治祸中装15mL的汽油,在另一个铁增扬中(凡金属制成的容器皆可)装15mL的松节油。实验开始时,夹一小粒白磷小心地接触装有热水的试管外壁。片刻,白磷立即着火燃烧,接着用此试管壁去接触瓷增祸…  相似文献   

12.
我校是一所重点中学,26个教学班都开设了化学课程。按大纲规定,每学年开演示课203节,学生分组实验35节,为配合高考复习和实验会考,每年还要增开演示课和部分分组选择实验,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展览教学挂图和全部实验仪器。近几年来,我们合理安排教学设施,提前做好实验准备,使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开出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并且,参与完成了高中学生会考的实验任务和一些的科研课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作为一个实验员,我是这样做好本职工作的。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镁和铝一课中[实验4-2]铝片与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气的演示实验,在点燃氢气时,教材采用反应一段时间后直接点燃试管中氢气的方法,这与初中教材中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的说法相矛盾,不利于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及安全意识的培养。而若要进行纯度检验,由于试管内  相似文献   

14.
结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上册中的加热试管中火柴头实验,从反应物的用量、仪器配置、实验效果等方面,对书中的含硫火柴燃烧产生的气体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进行了探究与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褪色现象快速、明显,安全实用,绿色环保。同时两个实验的结合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其中的压强差原理的解释为学生后继学习相关内容打下实验基础,做好知识储备。最后给出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个课题。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经观察、分析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两个必备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因此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课前,我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6.
在现行高一化学课本第三章第五节中,安排了几组试管反应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五。都是做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速变规律的实验。前者是配合教师讲解的“演示实验”,后者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学生实验”。两者都做,需2~3个课时。再者,由于试管反应的演示,剂量小,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这样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又浪费时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能更好地发挥。现将课堂讲授、演示和学生实验三者结合,重新组编成一堂用六十分钟左右的“边讲边实验”课。教师讲解有力,学生学的生动活跃。人人独立操作,个个观察思考,印象深,记得牢。  相似文献   

17.
对比演示实验是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自行设计、创新与课本演示实验在某些方面不尽相同的演示实验。它辅助、补充课本演示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1 对比实验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堂教学中运用对比演示实验 ,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 ,是引入新课的好途径。如讲授“钠的化合物”一节 ,给学生先演示两组对比实验。①取氧化钠 (Na2 O)和过氧化钠 (Na2 O2 )少许分别置于两支试管中 ,分别加入适量水 ,用带余烬的木条放在试管口。②取两团疏松的新棉花放在石棉网上 ,分别撒上白色的氧化钠粉末和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粉末 ,用力吹这…  相似文献   

18.
一、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演示  在中小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或实验人员用实验器材、仪器、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的、以利观看和研究的实验称为演示。演示 ,在小学自然常识实验教学中需要 ,在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的实验教学中更需要。演示教学 ,对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特别是实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现行教学大纲规定的演示实验固然要演示 ;规定学生动手做的分组实验 ,教师也必须事先演示。  二、演示的功能与类型  实验教师或演示人员在演示中 ,用娴熟的动作 ,简炼的语…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4,(A4):148-149
硫酸一节大奖赛课的设计中,突出以实验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重点是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浓硫酸的三大特性。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精心设计了讲课中的几个实验,有引课实验教师演示潮湿的火柴被浓硫酸点着,性质实验在试管中放少量胆矾,并滴加少量浓H2SO4,浓硫酸与纸屑、棉花、木屑反应,铜与浓硫酸的反应,Fe、Al遇浓硫酸发生钝化。总结实验是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使整堂课充满探究的气氛,每个浓硫酸性质都由简单的实验得出,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相似文献   

20.
在“钠”一节的教学中,我试验改变过去那种“讲解加演示实验”而采取“探索性实验加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钠的性质. 课前不要求学生预习,课上,每人一套仪器试剂及一份“实验内容与程序要求”,首先向同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强调人人动手,认真实验,并立即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与程序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