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二十七岁有了女儿,多少个艰辛和忙乱的日子里,总盼望着孩子长大,她就是长不大,但突然问她长大了,有了漂亮,有了健康,有了知识,今天又做了幸福的新娘!我的前半生,写下了百十余部作品,而让我最温暖的也最牵肠挂肚和最有压力的作品就是贾浅。她诞生于爱,成长于爱中,是我的淘气,是我的贴心小棉袄,也是我的朋友。我没有男孩,一直把她当男孩看,贾氏家族也一直把她当作希望之花。我是从困苦境遇里一步步走过来的,我发誓不让我的孩子像我过去那样贫穷和坎坷,但要在“长安居,大不易”,我要求她自强不息,又必须善良、宽容。二十多年里,我或许对她粗暴呵斥,或许对她无为而治,贾浅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当年我的父亲为我而欣慰过,今天,贾浅也让我有了做父亲的欣慰。因此,我祝福我的孩子,也感谢我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我去郑州参加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会,这是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多年来参加的第一次培训。参加培训,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角色和作用,也使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我的收获有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的变化     
我从小在外婆家生活,被外婆宠得娇气和任性,外婆处处护着我,从来不打骂我,即使我做错了事情,她也不怪我。好景不长,外婆过世了,我哭得死去活来。从此我变得爱哭,没人宠我了,我感到孤独和自卑,外婆家里的人都对我很反感。但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嫌弃我,在他们的教育和帮助下,经过一段痛苦的反思,我终于清醒过来,人也重新振作起来了,现在,我是一个开朗活泼人人喜欢的小女孩,还当上了班长呢!人生就是如此,有顺境也有逆境,只要善于适应,勇于改变自己,就一定会有全新的自我。(吴伟玲)我的变化@吴伟玲  相似文献   

4.
这是北京的小行写来的信—— “我是初三的学生,初二上学期有个女孩对我不错。后来,我发现她有很多缺点,对她特别失望,就拜拜了。那时,我有很大的压力——同学们老是起哄,说我长得好,像个女孩子;还说我走路的样子更像女生。我特别难过,很怕别人这样说。于是,我尽量表现出男子气:打架、骂人和老师对着干。老师批评我,说这样下去对我没好处。其实我的胆子很小.挨了几次批就不敢了。班里的几个男生欺负我,叫我——“大姑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高三别怕     
我是一名刚刚升入高三的学生,其实对于高三的紧张和压力我已经作了一定的准备,但是真正身临其境,我还是感到手足无措。我在班里算是不错的学生,所以我的父母和老师都对我有所期望,我自己也想考上理想的大学。然而,我却始终无法进入状态,不能完全静下心来学习,我突然发现自己有那么多不会的知识,不知如何入手,真是急死了!我原来对自己挺有信心的,不过最近心里总是慌慌的。没有底,这样学习起来就更加没有效率了,我真的好担心啊!  相似文献   

6.
周小弟 《上海教育》2007,(7B):35-36
作为上海的一位民营企业家,我在企业经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并不反映我个人有多大的本领和能耐,而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我时刻没忘记这一点。因此,当经营有了发展时,我应该努力回报社会,报答党和政府对我的支持和关怀。  相似文献   

7.
《中等职业教育》2004,(15):4-11
我是厨师班的学生,可以说,厨师是我家祖传的职业,从我爷爷的太公就开始了,我要实习或者今后就业应该都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只要子从父业就可以了。但我想凭自己的能力和本事闯世界,也许年轻人都有这么点狂劲吧。我父母都很支持我的想法,说让我自己去经历一点风雨,对以后走上社会有好处。  相似文献   

8.
《丹东师专学报》2010,(3):F0003-F0003
王老师好!您太客气了,其实你们对我帮助很大,我是你们学报的忠实读者,每期我都十分认真地读,受益良多,你们学报办得也很好,每期都有不少可读文章(我的兴趣很广,不限于文学)。丹东又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在那里生活了难忘的九年(是我真正的青春时代),读你们的学报更有一份亲情,对您和雷主编更有家乡亲人般的感觉。你们又是专家,是我很羡慕的人,我的拙作也很粗陋,  相似文献   

9.
阿愚: 我原来是老师的红人。老师有什么大小活动都让我参加。后来班里又转来了一位女同学,或许她的能力比我强,或许也不是,反正她取代了我。老师和我的关系疏远了,什么事都换成了和她去商量,对她的信任大大地超过了我。因此,我有了某种失落感。我拼命地向老师表白我的亲近,表白我的功劳,表现我的能力,以挽回我失去的地位。可老师对我所做的一切无动于衷,这使得我的失落感更强。我想问您的是:我为什么会产生失落感?除了老师疏远了我这个直接原因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心理因素?如何防止由这种原因产生的失落感? …  相似文献   

10.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少年儿童研究》,从此爱不释手,它对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工作中难免有不少困惑,苦于无操作性强的刊物做指导。一天,到朋友家串门,随手拿起一本杂志来看,一看便迷上了。翻看封面,是《少年儿童研究》,于是借回家看。里面的很多观点新颖而又实用,有些观点跟我不谋而合。而且有指导性和超前性。我非常喜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即订上了此刊物。其中一期中有个“教子有方”征文,我也参加了,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文章登了出来,我很高兴。我是学中文的,又教了十几年的…  相似文献   

11.
"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对人民实行无法忍受的独裁统治的共产主义。我的妻子在这方面坚定了我的信心,她有这种观点比我还早。我只有深居最高层职位,才能为此有最大的作为。因此,我妻子要我不懈地努力往上爬。当我亲自认识了西方,我的决定就成了不可更改的了。我必须清除苏共和苏联的整个领导,我必须清除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前一段时间,我去一个女友家聊天,刚聊一会,她气鼓鼓地说,我现在和我老公冷战呢,我很惊奇,因为她已经近四十岁了,从来对先生都是夸奖有加,而且她是很有办法让婚姻生活有意思起来的女人,是我佩服的智慧型。我想一定有了极严重的“情况”才让她这么失态。果然,她老公有了点“情况”,在武汉,男人有了外遇被称为“有了情况”,很形象。原来,她从老公的公文包里看到了女人送的礼物,一个看起来  相似文献   

13.
我与藏策是忘年之交,说来我们正好认识20年了。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只有20几岁。后来,他送给了我一本他那时出版的介绍文学的精神分析学思考的小册子,我读后。觉得他很善于吸收和应用国外新的学术思想,便建议他读一些语言符号学的书籍。我的初衷。是让他把符号学理论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他是学文学的,又有研究精神,有这个基础,也就有这种可能。不久,他对我说,他读了一些。但是没有怎么读进去。我后来去法国工作了几年,到我回来后与他见面时。发现他对符号学不仅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所知甚多,并且在文学方面已有所思所想。他催促我将法国符号学著述的翻译工作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贺杰 《教师博览》2004,(4):15-16
常常有朋友对我说,贺杰,很羡慕你!年轻,有一点成绩,有一份好的工作,有一群爱你、疼你的兄长、朋友。我哥晓骏也常常对我说,贺杰,这些都是缘分——网络带来的缘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湖北,到广东.到江苏,网络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生活,可以这样说,没有网络,就没有我现在的成  相似文献   

15.
王剑 《河南教育》2006,(7S):16-16
我的写作缘于一种崇拜。小时候,邻村有个同姓的叔叔,是个民办教师,业余时间常喜欢写点诗歌或小说什么的,发表在《牡丹》杂志上。那时,我对文学不是很了解,但对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却充满了无上的敬意。后来,在我的周围不断出现文学青年,有谈论小说的,有写小文章的,有写诗的,他们的追求和尝试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就上了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16.
我心中有个小秘密:暑假里能让我回故乡南昌好好地玩一把。因为那里有对我百依百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和我一起做游戏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更多的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我盼望已久的暑假终于来到了!我立即逃回南昌,哈哈,在南昌这个“避风港”里,不用整天面对沉重的书包了。解放了!自由了!回到南昌的第一天,我住在外婆家,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早晨,我一起床,小阿姨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把你的游戏机交出来!抓紧时间做作业!还有……”看着小阿姨那不容商量的眼神,我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上缴了我心爱的游戏机。唉…  相似文献   

17.
进学校前我知道学校有社团时我很惊讶,就对七中颇有好感。当我知道有戏剧社时,我没多想就选择了读七中,因为那里有我梦寐以求的戏剧社。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报了名,结果让我喜出望外,我幸运的进入到了戏剧社并分到了一个很好的小组。  相似文献   

18.
6月5日 晴 我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我就是一个十分讨厌,喜欢给老师“添枝加叶”的坏学生,这是我自认为的。但是,有一件事让我对老师的看法和对自己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阿林,你好!我很苦恼,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喜欢上了一个数学老师。初一的时候,我对数学不感兴趣,成绩马马虎虎,是他指出我上课不专心听讲,让我能够及时改正,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初二时,他不再教我们班,但我在数学上有疑难问题还是去问他。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隐约感觉到自己好像喜欢上了他,说不清楚,只觉得对他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我知道这是不对的,我拼命地抑制自己,可还是喜欢上了他。我从来不把这种心情表露出来,我怕那是错的,更怕会因此而失去他,再也不能跟他说话。在他面前,我总是装着和平常一样,总是尽量地…  相似文献   

20.
《教育艺术》对我的帮助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必有教育,有教育亦有艺术,有艺术就有感染。《教育艺术》诞生近七年来,在杂志如林的今天,以她独特的风格站稳了脚跟,走向了全国各地,也走向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自从我订了《教育艺术》杂志以后,我就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