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英国作家福尔斯深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其<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英国后现代元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备受评论关注.但作品的语言特征如何展现了存在主义思想的认知理据尚无人探究.本文试图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文本中关于时间的概念隐喻.本文认为,小说文本中叙述者的用语和人物的语言都蕴含着TIME IS ...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最初的短短十多年时间里,英美国家出版了大量预示各种灾难的青少年小说,呈现出版和消费两旺的井喷势头。恶托邦书写传达着作家的社会拯救诉求,而青少年读者对这类作品的接受则反应了他们的社会认知诉求,近年来英美青少年恶托邦文学的井喷现象是作家和读者双方诉求交相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认知叙事学关注心理原型、认知脚本、认知框架等认知因素在读者对叙事文本解读中的效度.在英美小说文本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关注上述认知因素将会对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小说空白及文本的叙事技巧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可怜的KOKo>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一部作品,作者运用元小说的技巧,关注人物的叙述语言,并通过对语言的反省与思考对自我进行不断认识.小说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观和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J.D.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文体学分析,从文本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格三方面入手,对该小说的语言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探讨作家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选择表达和加强作品的主题意义与审美效果,并解析J.D.塞林格驾驭青少年文学的语言艺术的能力,深入挖掘其文体风格中所蕴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常规关系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话语含义,还能使人们理解和把握各个事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类行为或事物的运作规律进行预测和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反馈.小说的理解和欣赏也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读者对小说的解读基于常规关系.读者除了借助背景知识中的固有常规关系理解小说之外,随着读者与作家、作品的不断互动,读者还会建立临时常规关系来解读作品.这部小说结尾违反了固有常规关系却遵循了临时常规关系,便产生“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效果,这就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7.
林白的小说,语言优雅独特,意境诡异浪漫,由个人化写作带来的浓郁的主观抒情性及作品中表现出的散文化的结构特征,使得其作品处处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诗化倾向.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叙述结构方式、语言风格和意境创设的诗性表现等方面切入,探讨林白小说诗化的倾向及其对表现女性主题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所著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他是一位注重探索小说创作形式和艺术手法的现代主义作家,他通过颠倒时空和特殊的视角成功地展现了该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框架理论及思维风格理论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可以进一步挖掘小说主题的特殊意义及该小说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9.
郭凯 《现代语文》2006,(5):27-28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北京韵味,通俗质朴而又典雅精致,简洁凝练而又含蕴丰厚,幽默诙谐而又不失严肃深刻,等等.这已是文艺评论界公认的老舍语言的显著特色.纵观老舍的小说和戏剧作品,我们认为,对某一语言要素进行不着痕迹的巧妙强化,夸张地表现某种效果,是老舍作品语言的又一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是20世纪美国文学成长小说中的开创性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以期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侠小说鼻祖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近代侠义英雄传》以霍元甲、大刀王五两人的传记为经纬,勾画出了这两位近代侠义英雄的基本文学形象,后来流行的以大刀王五、霍元甲为题材的小说、电影及电视剧,大多数都是从平江不肖生这部书中派生而来的。除了《近代侠义英雄传》之外,平江不肖生还撰编了两篇"霍元甲传";而除了平江不肖生的作品之外,当年还流行着几种以霍元甲故事为题材的文章。进一步研究这些早期的有关霍元甲的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霍元甲文学形象在民国初期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平江不肖生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12.
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胜负未决》是一部寓意深刻的象征主义小说,作者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赋予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命力。作品的标题、颜色及场景的描绘中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背后隐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北水土滋生的显著不同的地域特征,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在现代小说中,构成小说文本的首要差异是语言差异:北齐南繁、北粗南细。其次,是主题选择取向上的差异:北方地域小说关注民生和政治,注重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具有现实性;南方地域小说关心人的文化心理,注重心理表现和人性呼唤,精神内涵稍强。第三是艺术审美的差异:北方朴实厚重、严肃正直而南方则阴柔冷峻、超脱清逸。  相似文献   

14.
现代作家对现代江南市镇文化的文学书写,建构了现代江南市镇文学。此类文学中的留守女性形象系列,主要有许钦文小说《疯妇》中的双喜媳妇、许杰小说《大白纸》中的香妹、王鲁彦小说《菊英的出嫁》中的菊英母女和《屋顶下》中的阿芝婶、叶绍钧小说《倪焕之》中的金佩璋等。这些留守女性形象,除了金佩璋为有知识的新型职业女性外,其他都是传统女性,具有浓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主要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季节工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最终梦想的幻灭。通过对小说人物群像的分析,论述作品中反映的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孤独感和对爱的渴望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7.
18.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先生的代表作品,小说从一位普通人的视角描述了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属于中国独特的文学分支——"抗日"文学,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1993年葛浩文的英译本出版并取得成功,更是将该作的影响力扩展到了西方国家,成功奠定了莫言获得西方读者认可的基础。经研究发现,葛译本并非一成不变的翻译原作,而是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将针对译本中的改写现象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美学的角度,对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的悲剧意识进行解读和论述。《窗》的悲剧,是“社会群体的悲剧”、是“生存状态的悲剧”、是“人生哲学的悲剧”。这种独特的悲剧意识、深沉的悲剧力量,成就了小说的不朽价值,确立了它在人类悲剧艺术史上的应有地位。但《窗》在揭示人类社会悲剧的永恒性时,却过多地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因而使读者没有看到这种悲剧性的价值所在,没有看到这种悲剧当中的光辉魅力。  相似文献   

20.
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无可慰藉?再现了主人公在一座不知名的中欧小城中梦幻离奇的漫游旅程。 小说中空间意象的建构成为作者推进小说叙事和阐释主题的重要策略。 小说实际上从个体的精神危机展开了对更普遍的群体的精神异化现状的思考。 结合空间叙事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空间意象背后丰富的隐喻意义以及人与空间互动中的感知体验,可以洞见作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关怀和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