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西尔认为:在各种象征形式中,神话是最基本的;文化生存的基本形式起源于神话意识,各种象征都产生于原始神话思维的一些最初形式里。神话思维是一种具象性、情感性的思维,也是一种生命一体化的交感思维和象征性思维。神话思维的三个基本结构形式是空间、时间和数。神话思维中的自我主体范畴脱胎于原始的灵魂范畴。在人与物质世界和人类群体的关系中发展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文化自我意识是自我范畴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杜彬彬 《天中学刊》2011,26(4):68-71
惠特曼认为自然万物是生命精神的象征,他借自然歌颂了性和肉体之美,肯定了与大自然相一致的人的欲望和感情;另外,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中,惠特曼将"灵与肉"的统一作为完美人性的象征,并认为这个统一需要肉体来达成,这一人文意蕴反映出了他对希腊文化精神的肯定,同时,这一人文意蕴对美国民族文化的构建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埃及神话体系正是其中的一朵奇芭。文章阐述了古埃及神话体系的变迁,并进一步分析论证了古埃及的神权变迁和王权更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意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这种思维是以老庄哲学思想为核心建立的一种辩证思维观。它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又有别于"抽象"思维,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独特思维方式。要不断总结和发展中国人物画建立在"意象"思维基础上以"写意"为特征的造型体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传统绘画的精华之一,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离不了对这种造型观念的继承。  相似文献   

5.
毛明香 《现代教育》2014,(11):118-118
所谓"人文素养",从其字面上可以拆解为"人文"与"素养"两个词语,其中的"人文",可以理解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等;而"素养",则可以理解为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人生哲学等。科学精神、艺术精神、道德精神均包含在其中。人文素养,更注重人的感性因素与情感因素,着重于人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从而体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从源头上来看,希腊神话有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神话体系,即奥林匹斯教神话体系和俄耳浦斯教神话体系,以他们的创世神话为范例,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一个注重的是自然的力量,一个注重的是人的力量,正是这两种神话体系给后世的希腊文化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养分,对希腊神话进行全面的、追根溯源的探讨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阐释希腊文化和欧洲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壮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布洛陀神话叙事。布洛陀的形象既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又再现了壮族集体精神的塑造和升华。从"布洛陀"的释义来看,他与骆越族群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洛"或许就是"骆"的民间写法。在他身上,带有壮族早期社会首领的身影,又表现出典型的"越巫"特征,同时还象征着历史上壮族麽信仰与早期政权的相辅相成。他是壮族古国、方国时期的大巫师和级别最高的祭司。这些隐含的历史身份在布洛陀神话的叙事平台上以共时的形态出现,展现了壮族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8.
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它直接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品格 ,形成了我们民族复古怀旧的文化心理。但是 ,黄帝的人文始祖并不是从黄帝原生态神中生成 ,而是从神话的历史化中神化出来的。神话历史化所依据的道德理性思维根本上就不是神话的思维。神话所反映的是人类在童年时期力与智的角逐 ,沿着这一思维我们便会发现 ,黄帝神话的精神内核是变 ,是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象征主义艺术借助"符号"来隐喻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感受,其最初的原型范式便是神话和游戏。神话和艺术本来就有不解之缘,两者的联姻在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建构了象征性关系;而以神话形态来表述审美化生命存在,是象征主义艺术特定的言说方式。不仅如此,象征主义艺术指向游戏的维度,一方面,游戏源于艺术,象征主义艺术以游戏方式使生命达到自由生成和无限存在,另一方面,艺术又借助神话召唤人们进入一种"诗意地栖居"。正是在艺术的催化下,神话和游戏通向象征诗学,审美论转化为价值论。鉴此,以神话和游戏为基本维度的象征主义艺术就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之上的文化诗学:人不仅应该成为人,而且应该成为诗人,只有诗人才能给眼前这个现实世界提供并创造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神圣叙事和认知模式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仪式活动、历史叙事同态共生,是文化的基因编码和文史哲的共同源头。早期历史与典籍叙事呈现出鲜明的"神话历史"特征,神话、仪式与历史叙事的会通视野是重新解读上古中国礼仪活动本源和根脉的重要门径。本文即以冠礼仪式圣地"东房"的本源象征探究为例,说明神话历史对礼制文明探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创世神话建立基本的文化原型:形象原型和思维原型,并借此在其所属的文化发展中发挥深刻影响。中国盘古神话和希腊混沌神话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比较并揭示出其思维原型的差异性,及其对各自文化的表征性意义与内在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共时性角度来看,二者的差异是结构性的,盘古神话的"整体性"与混沌神话的"个体性"思维原型,必然导向以"群体"为本和以"个体"为本的文化差异;"人"的所指在其中也必然具有不同内涵并规约着各自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叙述时态"和"价值向度"是主要的差异,并由此产生了中西文化体系的封闭性与开放性、以道德为标准和以原欲为动力、以"善"为人之本性还是以"恶"为本性,以及"崇古"与"轼父"、"实力"与"资历"等一系列文化发展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系 ,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从其构成上看 ,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合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人合社会的创造性教育活动 ,其重点在于活动过程中的教化、评价、体验和感受 ,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形成的人文精神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 ,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从幼儿园到大学 ,大约人生启蒙有意义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渡过的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  相似文献   

13.
试论神话与民族精神结构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精神结构的形成不是在神话思维“分化”以后,在人类的神话阶段,各民族即已初步形成属于本民族自己的思维特点、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和基本人生态度,即民族精神结构。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精神结构因其原生性而成为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神话这一古老的精神文化形态,以最质朴的形式,在本原意义上凝定了民族精神结构的基型,蕴含了一个民族主体方面的内在规定性,承载着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4.
各民族的神话虽然在某些内容和主题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各民族不同的地理、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及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规定了他们不同的发展历程、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在希腊神话体系中,诸神和英雄(半神)身上有着强烈的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感性的浪漫主义构成神话的基调;而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诸神普遍具有一种历史化、伦理化的倾向和道德教化功能。神话传说成为扬善抑恶的道德教科书。这两种价值观奠定了今后中西两种不同曲文化精神,即“超越现实,追求彼岸的浪漫精神和宗教情怀与专注于现实人生及人际协调的务实精神和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 "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方式。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状况反映在文学方面,中国从上古神话开始,保存了原始社会以来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以至影响到后世几千年来的文学创作。它的趋向总是体现为整顿、恢复秩序与保持和谐精神。这种遗传基因在其后的发展中,虽有毁天、咒天的浪漫主义随之产生,但总的趋向仍是以补天的古典主义为基调的。与此相反,在遗传变异的作用下,西方文学虽以日神象征着古典主义,但以酒神、火神象征的叛逆精神为主导的浪漫主义,却愈来愈占主要地位。中、西文学中的这两种状况既有较大差异,又是相辅相成的。决不能把两者绝对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9.
中原神话作为原始社会的文化载体,它的原始神话思维特征,以及神话内容中蕴含的"二元对立统一"阴阳相合观念,柔性与阳性原始主义色彩和多元一体神话体系的构建,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由此印证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精神的形成是以中原神话为开端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人作为社会公正的承当者,历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可随着大众传媒的新闻浪潮的“波澜壮阔”,这种信念受到强劲的挑战。一种取向是以大众的话语权为神话,另一种是对大众作无聊和贫乏的拼命填充。新闻人人文关怀的失落由此表现在人文理性与人文激情的双重淡薄。这实际上是生命感的麻木,是人格的卑琐怯懦、精神的萎缩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