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城市获得快速地发展,乡村题材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意象,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城市意象的出现和变异给乡村题材小说带来许多重大影响,同时,乡村题材小说中城市意象的大量书写也承载着特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大,乡土受到城市前所未有的挤压,流入城市的农民也日益增多。乡土小说的视野由乡村延伸至城市,城市意象在乡土小说中不断涌现。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中齐聚了前工业时代的贫困、工业时代的强化、后工业时代的荒诞,形成了驳杂、混乱、矛盾的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3.
乡村权力书写是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重要内容。大喇叭、公章、会议、派出所,这些现实中的权力工具,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反复出场,成为作家有意设定的隐喻乡村权力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但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社会形态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在乡土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对接中,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对1960-1990年代的中国乡土进行了颇具现代内涵深度的审视。在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里,乡土是丰富的社会历史存在。他是要从乡土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同时又是从时代沧桑中发掘乡土的"常"与"变"。通过对乡土的多重性观照,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块更加真实、鲜活然而也伴随着深重现实苦难的中国乡村大地。  相似文献   

5.
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直有着相当的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乡土小说中,俨然似有两种小说叙述模式或倾向存在,分别从两个层面呈现了不一样的中国乡村,抒发了创作倾向不同的写作者质感迥然有别的"乡愁".该文就此现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直有着相当的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乡土小说中,俨然似有两种小说叙述模式或倾向存在,分别从两个层面呈现了不一样的中国乡村,抒发了创作倾向不同的写作质感迥然有别的“乡愁”。该就此现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京派作家在文化取向上选择乡村而推拒城市。在审美趣味上,他们追求和谐宁静、诚朴的艺术风格。他们的城市题材小说只能在城乡文化的比较系统之中,作为乡土小说的对比性补充,附丽于其整个乡土文学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乡土小说的文学传统基本是缺失的。完整的乡土经验进入小说文本,是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相遇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土小说的分化基本都是政治形势驱动的结果,对政治的不同态度衍化出了不同的乡土小说流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时代呼唤出来的科学话语体系,确立了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新时期乡土小说打破了那种整齐划一的文学局面,20世纪以来的本土文学传统被激活,西方文学资源的大量引进催生了中国文学一波接一波的文学思潮。内外共振中,世纪之交的乡土叙事更加厚重、更加开阔、更加圆熟,也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最切近的文学传统。新的文化语境、新的表现题材、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叙事手法,使得“新乡土小说”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民风习俗最能表现一个乡村的地方色彩,风俗描写是乡土小说家们最为喜爱的题材之一,他们在小说中暴露了大量的故乡陋俗,这样的创作手法真的就只是为了暴露吗?本文试结合文本和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探寻乡土小说风俗描写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1.
阎连科是一个执著地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著名作家,他笔下的农民大都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但又不屈地抗争着。阎连科小说中的人物经过努力终于逃离了土地,但是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内心对城市是抗拒的。他们在城市遇到生存挫折后,便转向对乡土精神家园的寻找和守护,以此来抵御城市文化的侵蚀和守护心灵深处的乡土温情。阎连科以此来展示城乡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凡一平的小说风格颇为多样。诗化的乡村小说,善于用诗化手法描写乡村常态生活,人物形象追求非个性化,着重表现人在食、性等基本生存层面的挣扎。世俗化的城市小说,反映现代城市人的精神困惑,叙事性、可读性强,但是小说迎合市场,有庸俗化倾向。新历史主义小说,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但是反叛有余,建设不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多元冲突状态,而所有的冲突,其实都绕不开城乡关系。主要呈现为对乡土居高临下的同情甚至否定、以乡土对抗城市、谋求城乡的平等对话、游走于城乡之间四种类型。它们无一例外地关注着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和农民的生存问题,隐含着城市/现代化对乡土/传统挤压的应对策略,表露着知识分子的焦虑。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七年与文革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中,城市的书写是非常罕见的,而作为文革时期主流文学代表作的《金光大道》中却呈现了一个具有独特景观的“城市”。这种城市景观与空间结构的想象性呈现与主流意识形态对城市改造与规训是相契合的。城市在主人公的“成长”中承担了重要的意义,“进城”成了他精神“成长”的需要。城市不仅不再是残缺的形象,反而成了农村在新历史条件下重塑自我“整体性”的“镜像”。它承担起了一种新的职责:扮演一个巫师的角色为农村“驱邪”。  相似文献   

15.
从城乡问题的渊源、实质入手,以贾平凹的城乡生活经历为立论的根据和参照,按发表和出版的顺序重点分析了贾平凹自《商州》至《高老庄》的五部长篇小说,概括了他的城乡观内涵、文学呈现形态及其形成和演变的轨迹。贾平凹城乡观的得失对我们了解中国社会现实及做出相应对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带动教育资源向城市流动,农村教育呈现整体萎缩现象.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具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市场因素等深刻根源.构建新型农村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要解放思想,全面优化农村老教育资源,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编制问题,倡导“人民教育社会办”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重庆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城乡差距的拉大也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职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填补主城劳动力资源的缺失,还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的技术能力,转移农村人口。重庆的中职教育发展走在全国职业教育的前列,但在中职教育的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上仍然具有诸多问题,文章力图在介绍重庆中职教育资源配置与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李银 《鸡西大学学报》2007,7(3):72-74,87
本文通过对台湾现当代小说整体扫描,分别以台湾日据时期乡土文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现代派小说、七十年代的主流文学和八十年代新世代都市小说为对象,探讨小说中“城市”形象和城市意识的演变过程,进而捕捉在台湾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小说的形成脉络和“人”对“城”态度变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论文试图从现代性视角去审视中国五六十年小说中的农村题材问题,既看到它的历史合理性,也看到它的种种过度意识形态化。中国革命要把历史重新建构为以贫困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基础上,这就要在文化上开创一种新的历史,那就是把中国现代性开始建立的以民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启蒙文化驱除出去,把文化的方向确立在以农民和农村为主体的基础上。赵树理的作品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文学中最初建构的资源,它既没有那么强烈的阶级斗争,也不那么血腥暴力。但革命在那个时期需要赵树理这样的“温和情感”来抚慰农民。这也说明文学与革命构成的现实关系。社会主义革命既需要文学来建构激进的未来形象,也需要它现实地以民族传统的“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来抚慰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这就是“农村题材”所承载的思想的革命性与艺术形式的民族形式之间的悖论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