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多面影响。一方面有效消除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隔阂,减少了因为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交流障碍,而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弱化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使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应从网络社交平台入手,探究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SNS社交网站的兴起带动了以真实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为核心特征的新型社交网络文化的流行,也引发了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的多重影响。参与SNS社交网站交友互动,既可以规范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弱化功利思想、培养民主精神,也可能诱发道德危机和现实社交障碍。高校思政工作者及相关部门要因势利导,积极渗透,引导社交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并借此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作为当前大学生中普及率最高的社会化媒介,极大革新了网络社交的交互性,重塑了大学生网络社交从关系拓展到精神交往,对大学生社交方式的转变有着深刻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在此背景下呈现出"新常态"——传播模式扁平化、社交互动广泛,社交内容个性化、交流自由开放。然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在趋于广泛自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如媒介麻醉的典型化使现实行动缺失、性格障碍的严峻化使高校教育脱节。为此,高校应加快发展适应新型社会化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自媒体时代社会交往的虚拟与现实问题,创新实践平台,引导认识与创造的有机结合;借助媒介融合,实现高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社交网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片新的阵地,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政工作有助于建立师生双方的信任基础,打破时空限制,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距离,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现;但同时也容易造成教育双方交流退步、大学生选择障碍或偏差、师生关系失衡等问题。利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政工作是大势所趋,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日益规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但同时还要防范"网络软瘾症""信息泄露"以及"群体极化"等风险。  相似文献   

5.
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社交既拓展了他的交往空间和社交行为,同样,也改变了他的学习方式。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梳理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分析的研究框架。以扬州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从社交网站访问情况、好友特征、社交基本属性、社交行为、态度与感受五个维度调查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归纳总结当代大学生基于社交进行学习的行为特征。旨在指导大学生能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社交进行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交网络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使用社交网络的队伍,与网友分享心得体会和见闻感受。社交网络的出现给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网络这个载体增强实效性;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也为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根据调查研究,了解民族高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发现社交网络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寻求适合在社交网络时代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20,(3):131-134
网络人际信任是个体维系持久稳定在线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社交媒体的使用拓展了其社交空间,引发了其社交行为的变革,并对网络人际信任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社交媒体的主要类型、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特点,指出其在网络人际信任培育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培育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思政工作向"主体—主体"结构转型,弱化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功利思想;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交际障碍、网络成瘾以及信息封闭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到积极深入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培养意见领袖,掌握社交网络话语权,从而主导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交往行为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社交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采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社交焦虑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9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络使用、线上积极反馈、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两两之间显著相关;(2)社交网络使用能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和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线上积极反馈的单独中介作用、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线上积极反馈和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线上积极反馈和社交焦虑在社交网络使用预测大学生孤独感中起多重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络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深化了社交网络使用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潮流群体,对社交网络的应用具有严重依赖性。社交网络的出现与兴起、发展与流行不仅催化着大学生人际交往形式的转变,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和行为方式,它使人际关系趋向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交网络的对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利弊影响,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交网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绩效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基于社交网络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可以探究大学生社交网络主体和社交网络关系通过双元性学习的中介作用对创新能力培养绩效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线社交网络并非仅有创造时间碎片、浪费学习时间等负面效用,大学生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绩效具有明显间接正向影响效应,双元学习在大学生社交网络与创新能力培养绩效之间具有中介调节作用。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在线社交网络大学生交流平台建设和大学生在线社交网络意见领袖挖掘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交网络无疑是当今大学最为热门的话题,大学生已成为信息前沿最为活跃的群体,如何依托现有的主流社交网站,全面深入分析和了解社交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利用社交网络和相应产生的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的手段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这些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为高校未来学生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提供积极的决策参考。本刊从本期起,连载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大学生社交网络的应用研究和场景分析,作者以独到的视角,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计算,构建模型,展现一张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社交媒体人际交往行为发现,社交媒体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频度与广度,但深度不够,大学生往往把它看作现实人际交往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这一研究发现,较大程度地颠覆了公众对社交媒体会带来"虚拟社交依赖症"的刻板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身体健康、信息安全和生活习惯方面带来新的困扰,高校应引导大学生重视现实人际交往,避免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侵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大学生社交网络中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社交网络倦怠和焦虑之间的关系,以368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上行社会比较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社交网络倦怠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社交网络中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社交网络倦怠和焦虑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社交网络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自尊和社交网络倦怠的序列中介效应影响焦虑;社交网络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自尊或社交网络倦怠的单独中介效应影响焦虑。研究认为自尊和社交网络倦怠在预测社交网络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中起着序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SNS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社会性交往弱化、主流价值观偏离、自我现实角色迷失、网络社交管理失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观,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引领,三是要优化大学生家校生活环境,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网络社交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测量法,以495名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社会性问题解决、社交回避和苦恼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1)积极问题解决倾向、理性问题解决与社交回避和苦恼以及网络成瘾倾向均呈显著负相关,消极问题解决倾向、回避型问题解决与社交回避和苦恼、网络成瘾倾向之间以及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交回避和苦恼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回避型问题解决、消极问题解决倾向、社交回避和苦恼均可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倾向;(2)社交回避和苦恼在消极问题解决倾向、回避型问题解决、理性问题解决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大学生的社会性问题解决可通过社交回避和苦恼间接影响其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7.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人际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人生课题之一。尤其是现代社会更需要大学生之间广泛的联系与协作,我们不能漠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社交意识培养;第二,社交态度训练;第三,社交情感训练;第四,社交行为调节。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社交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平台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网络社交带来的网络依恋、信息冲击等问题,主动融入网络社交平台,建立网络思政队伍,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主动化解网络社交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相关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使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及管理面临全新挑战。针对大学生中智能手机普及及社交网络广泛使用,并成为其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现实,文章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行为成本与收益角度,分析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研究认为:智能手机及社交网络的运用,从成本看主要体现为时间占用和资金投入的增加及心理依赖的形成,其收益表现为信息获取、交流及生活的便捷性带来的时间成本节约以及自我认知的提升及由此带来的负性影响。在管理对策上,建议引导手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交网络环境,并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交化相互交织的时代,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社交网络因其独特的特点,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如火如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社交网络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与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思想教育的有效工具,但是也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通过对社交网络特点和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影响的分析,对如何做好社交网络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