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先民创制的木鼓在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为代表 ,再现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 ,传承了佤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寻佤族的牛崇拜原由,介绍了佤族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宗教信仰,并与西方神话进行对照,以便让外国人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是云南佤族同其他民族和谐、团结民族关系在音乐范畴中的投射。民族迁徙、杂居形成的互嵌格局为佤族仪式音乐文化生成、交融提供了社会条件,“和而不同”思维模式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的心理基础,持续吸纳异质仪式音乐要素并将其整合于佤族民族文化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之根本。佤族多元仪式音乐构筑了佤族共同精神家园,其生成与演化模式契合了中华民族音乐“多元一体”特质。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澜沧江以西与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崇山峻岭之中的佤族,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崇拜牛。牛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崇拜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的山地农耕民族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佤族有着丰厚的原始宗教化。狗崇拜展示了佤族原始宗教化的一个侧面,从而帮助人们加深了解和认识佤族化。对之进行扬弃,有利于社会主义两个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令人堪忧。而云南佤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中,却有着积极的因素,其音乐文化圈稳定,地理位置独特,同时民间文化传承机制良好。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折射出对英雄的崇拜。本文首先介绍了云南佤族音乐概况,并剖析了云南佤族音乐传承良好的原因。再次,对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7.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上点年纪的人还会跟着哼唱几句。只要旋律一响人们就会想到佤族的木鼓、甩着长发的佤族姑娘、健壮帅气的佤族汉子。来沧源前,朋友就告诉我,要想了解真正的佤族风情、佤族文化.一定要去沧源“翁丁”.不到“翁丁”不算到过佤乡。  相似文献   

8.
佤族村寨是血缘、地缘的结合体,是村寨居民终生相守的家园,是佤族传统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意识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木依吉"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以及以各种民间禁忌和传统伦理道德为载体的民间信仰中。村寨意识使村寨成员与村寨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内聚力,并通过这种内聚力强化了村寨成员对村寨的认同感。只有村寨意识得到村寨成员的广泛认可和遵从,村寨才能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对于佤族木鼓的原始用途,目前学者持有警器说、法器说、乐器说、崇拜之物说等几种各异的观点。综合目前佤族木鼓研究成果、鼓文化研究成果以及佤族社会历史发展纪实,再根据事物发展普遍规律,佤族木鼓上述用途应是一种历时性而非共时性存在。在所有用途中,战争之用的警器应是其最原始的用途。  相似文献   

10.
木鼓崇拜是历史上佤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佤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木鼓起源神话、木鼓形制、木鼓祭祀女神、拉木鼓仪式中猎女人头等均与女性有关。整个木鼓崇拜中女性无处不在。通过对木鼓文化的人类学分析,揭示木鼓文化背后的社会性别象征,探讨佤族社会的女性观念,进而反观社会性别研究中对女性身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黄佤"的神林崇拜,反映出佤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态保护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对"黄佤"神林崇拜所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进行挖掘和整理,能为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唱出了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经过包装后变为《黑珍珠》,却成了一首爱情悲歌。经典的民族艺术被市场化改得面目全非。作者以此展开论述,认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民族艺术必须保留其精华,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佤族清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清戏本源自中原地区、江南一带汉族戏剧,最终却在中国西南边疆——云南腾冲佤族民间得以保存和发展,这是佤族人民对中华文化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通过叙说佤族清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现状,并对它重要的文化价值进行阐述,以期这项瑰丽的民族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4.
在简单介绍佤族乐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佤族乐器在材质、种类以及功能方面的特色,以及它对于研究该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宗教文化特征和民族学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人作为牺牲,在中外历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佤族猎头习俗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的对食物的强烈渴求和形象类比思维所引发的头颅崇拜观念。血族复仇在佤族猎头习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浪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革除陈规陋习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江三木罗"是今日佤族歌曲中的一个重要韵脚,表达一种欢快喜悦的情绪,但其含义与其产生之时相比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其产生之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透过佤族人民对"江三木罗"的传唱可以体验到佤族人民追求公平、平等、公正的那种民族性格。从对"江三木罗"含义的演变入手,探讨佤族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17.
佤族原生态音乐可分为歌曲和乐曲两部分。虽然曲调短小简练,旋律却优美动听、耐人寻味独具魅力。佤族虽然与拉祜、哈尼、傣、汉等民族毗邻而居,然而在音乐方面却能保留原貌,不受影响,实在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佤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自然条件的变化影响着佤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因此。在佤族的意识形态里,人类来源于自然、人类依赖于自然、人类回归于自然的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观念在实践过程中,成为了指导佤族生活行为的准则,规范着佤族的言行,所以,善待自然、珍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与自然协调和睦的观念经深入佤族民心。成为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陈妍 《华章》2012,(28)
被作为佤族原始宗教色彩语言符号的“黑”“红”两色,现已成为该民族的色彩文化,反映于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通过对该种独特的崇黑尚红习俗的分析,阐释佤族色彩审美直觉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20.
中缅佤族人民群众被分为两个国家的公民是特定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造成的,社会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冲击,制度环境、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必然迫使佤族传统民族伦理文化在新时期不断演变和发展,中缅佤族人民群众之间伦理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异质性将会越来越凸显。差异性的扩大,不同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中缅佤族人民群众之间伦理文化交流的“同一性”将会逐渐被削弱,从而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