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宏志教育诞生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它是国家力推“教育扶贫”项目,实现“教育公平”的新举措。2000年4月10日,全国第一所专门招收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公益学校——北京宏志中学成立。此后,宏志教育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办学层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宏志班的创办不仅是一种慈善事业,也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与推进了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
“宏志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特色教育。几年来.我校在“宏志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北京市教委、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先后授予我校“北京市首批德育先进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先进校”、“全国健康促进校”等称号,“宏志教育”的良好成效受到全社会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3.
2002年4月,经省市推荐,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批准,会宁一中为“西部助学工程”高中“宏志”班承办学校之一。从当年秋季开始,每年从平凉、庆阳、陇南、天水、定西、白银六市招50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通过国家资助、学校减免等方式,让这些学生完成高中学业。2005年高考,首届“宏志”班本科上线率达100%,有7名学生进入全省高考前100名,语文平均分达到120分,为会宁一中锦上添花。我担任会宁一中第二届“宏志”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近3年,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些孩子,并体会到了这届学生的如下特点: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高远宏大的志向这…  相似文献   

4.
宏志教育诞生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它是国家力推的"教育扶贫"项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新举措,它以关注民生、关怀弱势群体为己任。2000年4月10日,全国第一所专门招收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公益学校北京宏志中学成立。2002年,首届42个国家级宏志班正式设立,标志着国家助学工程向西部延伸。此后,宏志教育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既有发达的东部省份,也有中西部贫困地区。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  相似文献   

5.
晚晴 《神州学人》2007,(2):24-25
Group T与“宏志”“宏志”,取意“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1995年,北京崇文区广渠门中学校长李海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宏志班”,寄予着对一位走进“宏志班”的贫困生的热切期望。2002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合组织实施了以“宏志”命名的“西部开发学工程”扩展项目,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有近百个“宏志班”相继涌现。  相似文献   

6.
唐宏志校长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后在新民市第二高级中学任生物教师,并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他曾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和操作模式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所在的班级也被评为沈阳市优秀班级。深入的探索,并申请了沈阳市生物学  相似文献   

7.
王柏林 《甘肃教育》2006,(8B):35-36
2002年4月。经省市推荐.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批准.会宁一中为“西部助学工程”高中“宏志”班承办学校之一。从当年秋季开始。每年从平凉、庆阳、陇南、天水、定西、白银六市招50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通过国家资助、学校减免等方式.让这些学生完成高中学业。2005年高考.首届“宏志”班本科上线率达100%.有7名学生进入全省高考前100名.语文平均分达到120分,为会宁一中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德育》2021,(1):F0002-F0002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华侨中学始创于1957年,现有36个教学班,专设“港澳台生特色班”,在校师生近2000人,是小初高贯通的华侨教育集团核心。多年来,学校坚持“乡梓情、中国心、世界眼”的办学理念,秉承“宏志、博学、笃行、致用”之校训,借“侨”搭桥,外引内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  相似文献   

9.
宏志网校是由香港独资望子龙(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办的远程教育网站,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宏志网校开办了包括教育110、试题精解、宏志加油站、麦田校园、作文网校、心语心愿等特色栏目,将全面引导中小学生在课程学习、科学知识了解、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们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一、惩…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行-知-行”的知行观是陶行知创业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开展创造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注重培育自立意识和致富观念,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展示了创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培育学生“生利”意识和“生利”能力的职...  相似文献   

12.
郑梅蓉  洪榕波 《考试周刊》2012,(54):191-191
有位特级教师曾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那么你的教育就失败了。”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渴望平等。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不愿别人(包括父母和老师)对自己指手画脚。所以高中班主任教育学生时更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无痕教育”往往比那些有声的教育效果更好.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有“三心”:敏锐的心、爱心、诚心。  相似文献   

13.
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两年以来,四川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进“9+3”免费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9+3”学校以党团建设工作为载体,以促进“五项教育”常态化、爱国主义教育长线化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加强藏区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的超越意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实教育多以“底线教育”样式而存在, “超越教育”是对“底线教育”的扬弃。“超越教 育”发轫于学生的“未完成性”,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追求“完人”形象。“超越教育”体 现了教育的根本诉求,昭示着中国教育的明天。  相似文献   

15.
自然教育与自由教育在历史上存在着交叉式的契合关系。亚里士多德最早认识到效法自然的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教育思想的源头上奠定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和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的自由教育精神。卢梭培养“自然人”的教育就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其自然教育理论与“自由教育”的契合凸显了社会批判性和世俗性。反映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进步教育原则—“—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堪称自然与自由教育相契合的现代命题,凸显了处理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性,具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形态。自然与自由教育相契合的哲理,在西方是“自然即自由”的哲学命题,在中国则是“天人合一”思想。总结社会发展和人类教育史的正反经验,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应是,积极倡导“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反对实质是强制教育、“实用教育”的“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王福臣  翟媛媛 《成才之路》2009,(24):I0008-I000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一条不断学习、探索、反思的道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符合教育规律、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反思自身的教育过程以促进自我成长。“无批评教育”在此过程中应运而生。它适应了教育改革的需要,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路。所谓“无批评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教师从正面评价、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愿望,让学生在激励和赏识中主动发展。对于“无批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我认为应该着重强调两点:  相似文献   

17.
时下,“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质性评价”等等成为了教育的主流,而批评、指正学生缺点、不足和事实求是等,却成了挖苦学生、歧视和打击学生的反面典型。于是乎,我们在撰写评语时,尽可能多地挖掘学生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构建蒙语授课学生“三语”教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民族高校蒙语授课学生“三语”教育现状。 “三语”教育是指我国少数民族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民语、汉语和外语三种语言和文字的教育,是在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亮点和主流,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很多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在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能有惩戒。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敢说。面对不做功课、不专心听课、没礼貌、扰乱课堂纪律、旷课打架、早恋等的学生,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们很无力,只能装聋作哑、视若无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只能一味纵容。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索了学生“关爱他人”人格的养成教育规律,形成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优秀品质的阶梯式教育体系。构建和分析了“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的形成过程”网络图,研完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的方法及主要教育行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