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一生创作的6部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势利、愚蠢、虚伪、贪婪自私、傲慢无礼、自欺欺人的讽刺、揭露和批评,宣扬了美好的伦理道德。在奥斯丁看来,真诚、朴实、仁慈、仁爱、仁义、互让、宽容、谦恭、彬彬有礼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是人类的行为准则。《傲慢与偏见》以婚姻问题展现了1...  相似文献   

2.
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了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傲慢与偏见》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分析与研究,深入探讨了奥斯丁的小题材创作"以小见大"、"以细见广"、"以小寓讽"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初英国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作品中反讽的运用在人物刻画和主题烘托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分析作品中反讽言语行为,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同时也充分论证了文学作品中反讽性言语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4.
从吴尔夫开始,不少评论家尝试用女性主义来阐释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分析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关怀和独立意识等。但是由于历史和作家个人经历的原因,《傲慢与偏见》中也流露出一定的男性立场。剥离作品中隐含的男性立场。  相似文献   

5.
反讽是《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最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之一,因此本文基于J.L.Austin和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人物的语言中的反讽特点,近而对人物性格特征做出简析。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她的作品以描写乡村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爱情和婚姻为主。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五桩婚姻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女性伦理和家庭伦理。在传统的资产阶级婚姻道德中,金钱和门第是爱情和婚姻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女性没有权利拥有和继承财产,她们不得不将物质作为爱情和婚姻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反映出的婚姻观,并挖掘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社会根源,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7.
时代的壮丽画卷艺术的瑰丽珍品──《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胡文新《红楼梦》自18世纪中叶成书以来,以其巨大的思想艺术成就,拨动了亿万读者的心弦,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由19世纪初期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所创作。在作品中,作家以其...  相似文献   

8.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其描述了傲慢的男主人公达西与对其有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之间解开嫌隙,终成眷属的故事。在该故事中,简用极为独特的女性视角打造了真诚、大方、自尊、自爱的伊丽莎白形象,她的真诚与美丽打动了诸多读者的心;然而,更令读者拍手称赞的,则要数从女性视角出发所创作的栩栩如生的男性角色,他们个性鲜明,极具特点,令众多读者过目不忘,记忆犹新。因此,本文聚焦于风靡至今的《傲慢与偏见》一作,站在了解男性人物刻画手法的基础上,分析男性角色在故事中的实际作用,以此来充分了解《傲慢与偏见》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9.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通过对5桩婚姻的描述,表明了自己的婚姻观:单纯为钱财或美丽而结婚是错误的,但不考虑经济状况而结婚同样是愚蠢的。  相似文献   

10.
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在文学翻译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以及所实施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创作动机源于未满足的愿望.作家运用艺术手段在作品中实现深藏于内心的愿望,以此获得满足。运用弗洛伊德恋父情结理论分析了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三部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发现在奥斯汀的心中始终存在着恋父情结,随着三部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渐次演变,这种情结的表现由含蓄转为直白。奥斯汀的这种恋父之情在《理智与情感》中表现为压抑与谨慎,在《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为大胆展露,到最终在《爱玛》中表现为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学者对悲剧的讨论,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大团圆"结局。如果将悲剧划分为深层悲剧和浅层悲剧,就会发现中国古典戏剧中确实存在着悲剧。简要梳理中国近现代学者关于"大团圆"的讨论和西方学者的悲剧人物观,分析深层悲剧和浅层悲剧的本质、特征和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悲剧对中西方民族思维和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小说大典,它的故事情节千变万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书中诸多人物已成典范,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已行成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其中以关羽人物形象为著。历史上关羽是一位"忠义"、"勇猛"却又骄傲自负的将领,罗贯中抓住这一人物特征,运用艺术的构造和渲染,通过虚构故事情节,突出关羽的"忠义"品质和"才华过人",达到一种渲染的效果。结合《三国志》著作,对比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忠义观,并深入探索此等观念形成原因,将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奉献文学。  相似文献   

14.
以《傲慢与偏见》中的两场求婚片段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个中译本,指出后者在措辞、句式、篇章结构处理上更加精确得当,成功地再现了原作反讽的语言特色和幽默的风格,尤其是译作中人物对话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迥然不同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孙致礼通过结合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其译本更加贴切于原文,由此...  相似文献   

15.
浅谈《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21—1764)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具有现实主义思想,而《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是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作者几乎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写世间平凡琐碎之事,并以婚姻为主题,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大道理,但在这些平凡的事后面深刻地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在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两个作者各自有一个心爱的人物——《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几乎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她们身上,对她们俩每次出场及心里活动用了大量笔墨着重渲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两个作者把许多场景、情节都通过她们俩人的眼睛和对话表现出来,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增强了作品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这些可以说是两个作者匠心独用之笔.也是对女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微妙之处.  相似文献   

16.
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是以1927年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为背景的政治性题材小说,通过对主要人物之一"京"的形象解读,探讨《人的命运》中人物塑造的特点,能够展示马尔罗通过此著作向读者们展现的一个男性的世界,里面有爱、有恨、有死亡、有孤独。  相似文献   

17.
黄仁宇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域出发,截取了万历十五年(1587)这一历史横剖面作为考察切入点,通过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了晚明帝国衰落之缘由和儒家伦理道德之困境。基于对《万历十五年》研究范式、主旨内容和结论的理解,就黄仁宇从“大历史观”视域下解读晚明帝国衰落的原因提出一些看法,力求更加客观、全面、深入地理解黄仁宇的治史理念和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要叙述了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班特纳太太不满的地产继承事件,由此介绍解释了当时英国法律关于土地继承制度的有关规定和后来有关限嗣继承地产权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中许多武林人物的行为与《水浒传》中的人物有相似之处,甚至可以找到人物原型,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武林人物却是不光彩的侠客形象。由此来看,《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对名著《水浒传》的"消解",对武侠精神的一种批判。《儒林外史》不但嘲讽了"儒林",还嘲讽了"武林",它不但是一部大的"儒林外史"同时也是一部小的"武林外史"。  相似文献   

20.
"三极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应用于批评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该理论还存在着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的空间。尝试以"立体式三极建构"将《西游记》中取经队伍的人物关系结构予以分析,并构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人物结构框架,可将人物关系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