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3.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许多学者都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过详尽的阐释,但都是各执一词,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本文试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归纳总结,把两者放在一起讨论,以帮助我们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曾彦凝 《教师》2012,(35):110-111
习语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译界学者提出了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的理论构架,研究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一文的研究,从中看到钱先生对翻译研究的第一哲学性问题——可译与不可译的论说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阐释。钱先生通过对林纾翻译作品的评论,把翻译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法通过"诱"、"媒"、"讹"、"化"等极有概括力的字一一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思想对我们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关联翻译理论与“等值”翻译和“可译性”等方面的关系,同时指出了关联理论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无法解决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析隐喻的翻译问题。文章回顾了隐喻的基本概念以及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隐喻的可译性问题,以及在关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隐喻翻译效度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引入翻译界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了两者各自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透视了造成可译性限度的各种类型,从而说明了翻译这门艺术中的确存在不可译的现象,然而这种不可译不是绝对的.可译性的三可,即原文可理解、译者可表达、读者可接受,始终是历代翻译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俳句的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一直是俳句研究领域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分析俳句译文的的基础上,概括了俳句的主要特征,从翻译中的可译性及其可译性限度看日本俳句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辛红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5):109-111,,127,
跨文化交流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评论人思维方式与翻译、翻译的可译性、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跨文化交流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项涉及语言、文化、民族、地域的复杂活动,翻译过程涉及诸多因素,文化可译性限度问题在翻译理论中饱受争论。文化差异确实阻碍着民族、地域间的跨文化交际,但由此产生的不可译并非一成不变,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可译性限度正逐步缩小。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更应在翻译过程中适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再造文化”实现“翻译文化”。文中详细阐述了文化融合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对于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实例论证了可译性限度缩小趋势,以期拓宽和深化研究文化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传统翻译"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翻译功能理论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认为翻译目的决定译文,也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本文以公示语翻译为中心,首先分析公示语的功能,再着重联系功能翻译理论论述相关的英译原则,并探讨具体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公示语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3.
对翻译本质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多是总的概括。本文在赞成翻译综合派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翻译应更重视艺术性的观点,并从文学翻译的复杂性、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以及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三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4.
文化派翻译理论在当今的翻译研究领域里占据着主导和中心的位置,使得翻译研究偏离了其本体,误导了翻译研究的发展。赵彦春教授的《翻译学归结论》正是为了突破目前国内译界的困境而作出的努力。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于《翻译学归结论》的思考:一、归结论是否过于概括或简单;二、归结论对文化派的批评是否客观;三、归结论是否是传统翻译理论的简单回归。  相似文献   

15.
汉学主义是知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国译论的构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行为自然也难逃其影响。对西方译论的盲目崇拜和对古代译论的追捧是汉学主义在中国译论构建中的主要体现。这两种行为一时间给中国译论的构建带来了虚假的繁荣,但是从长远而言,这种繁荣无法持续,并将彻底消解中国译论。因此,在中国译论构建中解构汉学主义势在必行。基于翻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中国译论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苏艳 《培训与研究》2008,25(6):117-119
本文试图依据对《西游记》余译本的研读并结合余国藩本人对翻译理论的阐释,概括出余国藩翻译思想的几个要点。研究发现,他是个坚定的可译论者,并且其可译论思想直接转化为异化和全译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是深层次上对可译性的捍卫和证明。翻译过程中译、研、评相结合也赋予其译作深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翻译理论中的三大核心问题: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以及翻译理论学家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翻译理论发展史上不同学者关于这三大问题的不同观点,以及将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诗歌的可译度有多高,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是什么,一直是文学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以李白的《静夜思》标题20余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诗歌的可译度、诗歌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作进一步探讨。事实说明,无论从诗学、译学和美学角度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诗歌的可译度是肯定的,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理念是与时俱进,逐步升华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由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影响,人们常常用"忠实"、"等值"来衡量一篇译文的质量。而对在译文当中"创作"成分,人们常常是颇有成见。笔者试着用解构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古今中外一些翻译作品中"创译"产生的深刻根源及其对历史文化的贡献,从而肯定了"创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具有它的合理的、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个班级共72名学生参与为期20周的"过程教学法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过程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因此在翻译教学和大学外语教学中,应重视翻译过程,重视全员参与,重视师生互动,重视思维训练,重视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