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劳伦斯的"血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鸣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1):80-83,102
"血性意识"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基本性观念.其主要涵义是反对理性对性爱的干涉,追求灵肉和谐结合、"星式均衡"的男女两性关系.劳伦斯从性这一特殊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并探索建立自由健康的男女两性关系.但是劳伦斯所谈的灵肉合一,星式均衡是抽象的,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因而批判是乏力的.而他大量...  相似文献   

2.
《虹》以布朗温家族三代人的婚姻追求为主线展开,劳伦斯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描述了布朗温三代人在两性关系探索中遇到的迷惑,反抗,堕落和憧憬。他旨在通过恢复人性来解救工业文明压抑下残缺的社会,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统一。文章通过分析布朗温家族他们各自对婚姻的追求来探索劳伦斯心中对两性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血性意识”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基本性观念。其主要涵义是反对理性对性爱的干涉,追求灵肉和谐结合、“星式均衡”的男女两性关系。劳伦斯从性这一特殊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并探索建立自由健康的男女两性关系。但是劳伦斯所谈的灵肉合一,星式均衡是抽象的,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因而批判是乏力的。而他大量赤裸裸的性描写则是非常具体的,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特别是他想通过改善男女关系进而改良社会,更是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4.
在劳伦斯的作品中,对和谐完美的两性关系的探索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他以四部代表作品为纵线.揭示了作者笔下两性之间的爱情与其自我观、人性观、历史观及社会观的紧密联系,就劳伦斯式爱情观的本质和意义.讨论其作品中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性意识"是劳伦斯的重要哲学思想,而两性关系则是劳伦斯一辈子在思考的主题。在他的文本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见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看法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而"血性意识"作为终极价值追求,是贯穿于这一发展历程的。  相似文献   

6.
两性关系是劳伦斯创作的永恒主题,但它又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的人际关系.文章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揭示其多元复杂的两性关系所蕴含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7.
精神生态解读下的劳伦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的两极关系理论,虽然在现实操作上有一定的悖反和局限,但它代表着劳伦斯对于人类精神生态超前的探索.以劳伦斯的最后一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范本,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在自然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后.人的自然本性逐渐消失和萎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化.把劳伦斯的男女两性关系放到生态视界中解读,不仅符合劳伦斯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一贯主题,更能接近其自然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陈钦 《文教资料》2013,(31):130-132
《请买票》是劳伦斯创作于早期的著名短篇小说。男女两性关系、社会道德伦理、工业文明等是其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本文拟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来分析这部短篇小说的狂欢化艺术,并着重分析论述了《请买票》中的场景设置和人物形象,并用狂欢化处世态度论证了劳伦斯对男女两性关系的矛盾态度,以及他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虔诚信念。从而说明劳伦斯是最具传统色彩,并继承英国文学伟大传统的卓越作家。  相似文献   

9.
从女性神话批评的角度,论述了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赤裸描写是基于他对女性神话中创造力的艺术想象.对女神的创造力和生命源泉的艺术想象不仅决定了劳伦斯对其母亲的关系,而且解释了劳伦斯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和性爱场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10.
解放被理性压制和放逐的情感是劳伦斯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劳伦斯尝试建构以生命本体为核心的新宗教来唤醒肉体,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开启重生之门。但在其前期作品中,他的新神——“健康的两性关系”一直是以缺席者的身份存在。在接触印第安人宗教特别是阿兹特克宗教后,劳伦斯才找到他的“黑暗之神”,完善对“血肉信仰”的建构,并藉此最终解放情感,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1.
张连桥 《文教资料》2008,(26):23-24
<虹>就是一部颇具争议性的作品.劳伦斯大胆地讨论有关性和爱的心理问题.作品以家族历史的方式铺开,讲述了布莱文一家三代人的心路历程.作家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三代人正常与非正常的两性交往,探讨了建立自然和谐两性关系的可能性.论文试图通过对<虹>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男女两性关系为契合,分析造成男女两性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及劳伦斯是如何主张两性关系的和谐的.  相似文献   

12.
李立 《海外英语》2011,(10):274-275
作为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虹》揭示了工业革命对大自然和两性和谐的摧残。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大量借用《圣经》典故和神话原型,企图从现代文明带来的失乐园中重建人类的伊甸园。该文跟随劳伦斯的"血性意识"深入探索到书中人物和情节中,通过对布朗文一家三代人情感纠葛和两性关系变化的描写,探析出劳伦斯对恢复人的原始本能并拯救现代文明的强烈愿望,分析其是如何借用《圣经》,超越《圣经》,并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描绘出一个伊甸园的失落与重建。  相似文献   

13.
对性爱的探索研究,始终是劳伦斯小说的重要主题,《儿子与情人》(1913)关注的还只是旧的两性关系的不合理性,因此,批评旧的畸型性爱就成为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虹》(1915)和《恋爱中的妇女》(1920)开始构建新的理想的两性关系,描写了“星式均衡的男女关系”,把性爱的探索研究推进了一步。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不仅深化了性爱与现代文明、自然人性内在联系的探索,而且礼赞性爱对于失落在20世纪荒原上的生命的救赎,赋予了性爱以宗教偶像般的力量。劳伦斯的探索研究,确实夸大了性爱的社会作用,但无疑使性爱获得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严肃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的"性探索小说"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他笔下的"性"并不同于色情,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性的。但学界对劳伦斯作品中"性"的价值的分析仍较为片面和琐碎。本文从"对恋母情结的叙述和突围"、"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揭露和反抗"、"对美好两性关系的呼唤和回归"三方面来全面、系统地分析劳伦斯"性爱小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D.H.劳伦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争议颇多的作家,他终生热衷于探索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强调爱情的肉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神圣与世俗的契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我们通过对其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分析,可以看到他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及对理想爱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劳伦斯的作品广被世界文坛重视。《盲人》这部小说展现出劳伦斯对"交流"的看法,通过外部描写表达人物内心的挣扎。它体现出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探讨以及朋友之间矛盾的探索。试图通过分析两组人物在彼此交往时产生的困惑,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说明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都是"盲人"。他们不能看清自身的缺陷,也无法平衡与爱人和朋友的关系。他们都在黑暗的世界中不懈探索,最终在心灵上得到一定的治愈。  相似文献   

17.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深化了劳伦斯创作的性爱主题,体现了其对20世纪异化世界的拯救思想。文本以小说人物的出走与追寻为切入点,通过出走来表现人物对完整性自我、和谐两性关系的追寻,认为其笔下人物的出走与追寻是劳伦斯拯救思想的体现,诠释了劳伦斯"血性"哲学的拯救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春天的阴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的短篇小说篇幅紧凑、节奏明快。简单中彰显个性,平凡中突显魅力。本文就其中篇小说《春天的阴影》来解读劳伦斯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以及他渴望建立理想两性关系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劳伦斯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80年代走向繁荣.在80年代,劳伦斯笔下的性描写是学者关注的中心,也鼓舞和启发了中国作家对人性的深入探索.9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其小说中的工业文明与大自然冲突主题、两性关系主题、死亡与再生主题、非理性心理描写、原始主义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究,也对其现代主义小说手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精神分析、生态批评、比较文学,以及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叙事学、伦理学批评等研究方法,都应用于劳伦斯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的劳伦斯研究缺乏自主性,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缺乏学术规范现象也十分严重,这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20.
论劳伦斯的"控制型"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小说写得最多的主题是男女两性关系,其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类是“控制”型女人:“肉体”控制、“精神”控制和对儿子的控制。这是被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扭曲的女性形象,也是当时英国社会性伦理、性风俗的写照。劳伦斯借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表达自己对“灵”与“肉”和谐一致的理想两性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