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丽娟  罗娟 《青年记者》2012,(23):51-52
网民行为对舆情事件的放大效应 1."焦点聚集"效应.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生成阶段,网民对某一事件进行网络曝光,会使原本沉默的事件立即暴露在网络公众面前,并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网民的关注,形成网络焦点事件.网民曝光造成事件焦点的形成,可以称为"焦点聚集"效应."焦点聚集"效应使社会公众对原事件从俯瞰式的高度扩散的认知,转换为显微镜式的高度集中的凝视.  相似文献   

2.
正一、网络围观的涵义与特征(一)网络围观的涵义"网络围观是不同目的的网民围绕某一话题,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动社会行为的传播过程。"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途径的传播把网络热点事件扩大化为网络群体事件,并对其集中关注,在互联网上对社会事件进行评议,使得局部性议题变为公共议题,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网络围观通过信息的聚集形成社会关注,并凝聚成"意见气候"。网民们在大量的回帖、跟贴的围观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3.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壮大的网民规模使得网民的声音不再仅仅只是回旋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而是越来越有介入现实社会的趋势。回顾2008年发生的系列社会热点事件,有很多都是直接或间接发源于网络,随后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参与,最终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此类热点事件的形成和迅速传播,既有源自于网络媒体自身特性的影响因素,也有网民在虚拟空间中所形成的心理效应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公共领域的升温使得我国的网络公民社会获得很大发展。网民并非就是网络公民,而是在网络参与中渐渐推动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并最终推动了现实公民社会的构建,结合郭美美等热点网络事件,探析网络公民社会形成过程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影响舆论的两大关键环节:一是网民对特点事件的感知并将其符号化的环节。二是网民对该符号进行阐释并解读出意义的环节。具体而言:网媒的报道方式直接影响到网民对特定事件的感知;固定成见与热点思想决定着大多数网民对事件的诠释;个人利益与自尊需要也可影响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评价;微博、留言板等互动平台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网民对事件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马静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16-117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网民就会通过QQ、微博、SNS社区等互联网平台行进意见的表达以及情绪的宣泄,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将事件实行爆炸性的传播,便会在网络上形成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作为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反映的网络热点舆论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主导着网民的价值判断乃至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煽风点火、混淆视听、影响网民价值判断的现象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从网络热点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入手,找到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可控环节,因势利导,探讨网络舆论的控制机制,掌握其引导策略,对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探索热点事件评论网络中话题社群及网民的情感波动,掌握舆情事件发展过程,对于整体把握热点事件的发展方向,做好新时期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基于评论词语间的共现关系构建基于事件发展的子事件网络,通过社群发现算法来识别子事件评论网络中的话题社群,将情感词依据情感词典赋予情感分类属性,基于事件的演化过程动态地跟踪网民意见以及情感波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评论网络群落发现以及变异系数方法可以有效地衡量网民话题讨论的规模与集中程度;评论网络中赋予情感词节点情感分类属性方法可以体现事件演化过程中网民的情感变化;舆论衍生话题对事件的舆情发展有持续性影响;网民话题讨论内容对于事件演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8.
2007年被网友称为“网络民意年”。在这一年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进了事件的发展。每一件重大的网络事件都可以看到网民的巨大力量。在数字时代,网民已经成为互联网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9.
网络热点舆论,是网民的利益诉求及思想、心情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纵观网络热点舆论的产生,总是和某些突发的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社会事件、突发性的疾病流行事件),某种政策、法规的出台,甚至传递到互联网上的一张照片、录像等联系在一起。有时,一件看似普通的社会新闻,一篇文章,或经主流媒体曝光的事件,都会引发网络舆论的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10.
刘政序 《新闻世界》2013,(5):131-132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广泛普及,人们利用网络创造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网民积极自发地在网络环境中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观点,网民发表意见在数量上的不断积累最终致使网络舆论风暴的形成。因此,网络舆论风暴可以说是网络民意的一种集中体现。本文以"雷政富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风暴形成的关键过程及其所体现出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势,对于探索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秒传播的互联网空间中,没有信息内容的权威性,没有内容结构逻辑的严密性,自然就给网民提供了可以自由臆测、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可能,让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肢解、被添加,引发网民围观,形成网络热点事件。  相似文献   

12.
聂丛 《新闻爱好者》2012,(11):32-33
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者与受者合二为一,网民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有更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与此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热点事件、群体利益博弈事件时有发生。网络造句现象在此背景下出现并迅速形成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现象。笔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很少,本文试就网络造句现象的特点、产生原因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使用者人数飞速递增,网民参与网络事件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近几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本文分析了报纸在及时、深入、权威报道网络热点事件,担当起引导社会舆论、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职责时,应把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李星星 《报刊之友》2012,(10):24-26
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网民如何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引起网民极大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网民在网上的讨论过程是如何由点及面开始扩散,最终网民是如何达成共鸣形成一致意见的?本文以传播学视角,通过“活熊取胆”事件从开始形成的导火索到此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再到此事件由于争论形成网民的一致意见,最后到此事件被其他事件所淹没,来分析网络公共舆论形成与演变的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这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李星星 《今传媒》2012,(10):24-26
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网民如何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引起网民极大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网民在网上的讨论过程是如何由点及面开始扩散,最终网民是如何达成共鸣形成一致意见的?本文以传播学视角,通过"活熊取胆"事件从开始形成的导火索到此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再到此事件由于争论形成网民的一致意见,最后到此事件被其他事件所淹没,来分析网络公共舆论形成与演变的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这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网络社交的兴起,互联网公共空间逐渐形成,网络意见领袖们,针对公共领域的热点事件发表言论,与网民、媒体形成互动,甚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事件走势。意见领袖成为权力结构中新崛起的权力者,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与传统意见领袖所处的环境相比,互联网所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平等和自由的言论空间,在这一虚拟空间里,网民获取信息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一方面,在网络平民的围观行为下,意见领袖得以主导舆论形成和影响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平民的意见表达则缺乏应有关注与重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讨论并没有形成,取而代之的是精英的表演与平民的围观。  相似文献   

17.
陈俊蓉 《新闻世界》2013,(7):178-179
【摘要】我国目前网民达到5.38亿,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网民数量一半,其中政务微博数量超过5万,微博被认为“正在改变官方和公众话语权整体格局”。同时,许多微博热点事件走下网络成为社会热点,而这些热点事件若处理不当便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三个与政府有关的微博热点事件的分析,解读政务微博在舆情应对中的得失与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微博成为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评论的形态在微博平台得以扩展。网站评论、专家评论和网民评论共同推动舆论的形成与走势。本文依据微博热点事件中的网民评论,分析评论客体的泛化现象,发现客体呈现出由新闻事件本身或事件当事人逐渐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所谓网络热点,即主要在网络上传播,并对社会产生持续、强烈影响的热门话题。而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的舆论或热点往往是在网民的激烈交锋或情绪感染下形成,其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遍应用,网络正在逐渐成为公共热点事件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和人们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发展十分迅速,公共热点事件频繁出现,很多地方性质的事件通过网络发展为全国性的话题。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对这些事件进行持续关注和舆论监督。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针对公共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