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集体失语",而外国媒体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倒逼反证"。本文从信息获取、信息呈现、信息分析、社交媒体的信息利用这四个方面,分析中外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不同表现,借以呈现二者"存在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突发性事件中,媒体往往担负着信息发布过程中"舆论领袖"的重要功能,是引导舆论、动员社会、帮助政府缓解危机的重要力量。在香格里拉大火事件中,媒体以"爱心式动员"、"思考式动员"和"排怒式动员"三种舆论动员形式影响着事态的走势和进程,搭建了媒体、公众、政府三者之间的信息通路,在应对危机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媒体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与策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风格定位、受众群体和政治立场,本文将通过第一财经网对"邮件门"事件报道的内容分析,探究它在该事件中的立场和媒体所传达的深层次信息。  相似文献   

4.
刘玥 《新闻世界》2022,(2):46-51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媒体报道展开分析,认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三个阶段:群体磨合、群体兴奋和社会感染.每个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明显,其中传播的流言被政治化,并体现群体的普遍情绪.媒体针对此类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两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社会冲突框架.  相似文献   

6.
对于把关人理论,当前的主流观点是网络传播中主流媒体的把关人正在消解。针对此类观点在重大事件新闻当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就把关人的四种功能进行把关人角色是否起作用定量研究。选取2018年底最新的"中美贸易战"话题,对于APEC闭幕、G20中美会晤和孟晚舟事件三个新闻事件进行全网信息的宏观数据爬取与信息比对,使用调查统计和语义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检验了在案例事件中主流媒体把关人的四种功能在数据上起到了较强作用,并引出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政府、媒体、公众作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本文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对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这一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推开热闹的"艳照门",笔者看到了隐藏其后的"传播门"--媒体是此次"艳照门"事件扩大化的重要推手.本文在分析明星、经纪公司及媒体三方面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揭示媒体报道中明星"隐私辈出"的深层原因和表现形式;通过反思媒体在此次"艳照门"事件中的不当传播,呼吁媒体理性冷静地面对娱乐炒作并提出了面对恶性炒作媒体可选择的一些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深潜,新闻业同样受其影响。专业媒体借互联网获得新闻信息,普罗大众也利用互联网进行事件摄拍。基于时空局限,专业新闻媒体无法到达每个第一现场,但"用户"却时时事事在场。"用户"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群体,他们用手机记录现场,成为该事件"第一目击证人",记录的"信物"经专业媒体传播,成为每次新闻事件中"目击媒体"的一部分。本文讨论"目击媒体"下用户使用的原因,并总结用户使用该媒体方式的三种"使用与满足":"信物""遥控器""圆桌会议";并借由"新制度辐射型模式"探讨未来新闻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兽首拍卖事件引起了中西方媒体大量针锋相对的报道.本文对中西方传媒兽首报道话语中的意识操纵技巧及其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在这次事件中,法国当事人和西方传媒通过"纵容反道德"、"事件奇观化"和利用拍卖规则这一专业知识所"编制的思维程序"这三种技巧,分别完成了从"道德"到"法律"、从"强盗"到"讹诈"到"无赖"再到"报复"、从"怒贝"到"讽蔡"三种转换,从而达到了显著的意识操纵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从2003年媒体在SARS事件前期报道中的集体失语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及时、透明、全方位的报道,中国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可谓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在进步之余,我们发现,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进入了比快、比多、比透明的阶段,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就可以看到有关的报道铺天盖地随之而来.这样,虽然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但大量重复的信息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和受众的恐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易引发社会舆论,甚至导致社会恐慌。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舆情环境,也给主流媒体对突发舆情的引导、处置带来了挑战。主流媒体在此类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应当坚守信息发布者、舆论引导者和利益维护者三重角色,切实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正确应对及引导网络舆情。2018年,我国"长生疫苗"事件所引发的大规模网络舆情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社会突发公众事件中舆情引导的作用。本文以此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主流媒体如何积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并为主流媒体如何正确把握舆情导向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的空间隐喻,即"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①在2009年新疆"7·5"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国内媒体积极构建社会舆论的过程可以被看做是对国内媒体进行整合,与国外媒体进行斗争的过程.其间反映出的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以及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之间的斗争对抗,其实映射出了一种社会权力的结构关系,而这恰恰是布尔迪厄"场域"概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西方媒体在内外部事件报道中的信源类型、信源所提供的信息类型及基本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西方媒体在内外部事件报道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宣传报道策略是内外有别的。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现象,是缘于西方媒体的本质,它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张军芳 《新闻界》2012,(16):17-19,72
隐喻(Metaphors)是新闻构建现实和生产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国际媒体"黄岩岛事件"报道中的隐喻分析入手,审视国际媒体如何塑造了"黄岩岛事件"中的相关方中国、美国、菲律宾以及"黄岩岛事件"本身。在展现媒介如何形成有关这一政治事件话语的过程中,凸显的是隐含在各国媒体新闻生产中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三次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量化分析,探寻当前主流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如何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及时公开信息、反映社会舆论、设置媒体议程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三全公司一月两陷"细菌门",安全承诺陷尴尬。在声誉和发展前景受阻的同时,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公关如何做到让消费者放心、舒心,也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三全在整个事件中的处理速度和处理方式都不尽如人意,而且公司的对外沟通并没有预想中的让人感到舒服和安心。文章通过对此事件的简单回顾引出了企业危机中的信息管理问题并进而展开分析,提出企业在应对危机中的信息管理时,应该做到对信息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主动真诚地与公众沟通、充分借助媒体发出有益于解除危机的声音、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良好的沟通、积极应用新兴媒介社交媒体(如微博),迅速有效地与公众交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主流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的报道中,频频被国人质疑只会转发、煽情,而无实质上的信息,与国外媒体的逼问马来西亚政府获取重要信息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文将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一个月内的中外主流媒体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在搜集信息的专业程度、访问专家的方式、新闻报道的侧重点、社交媒体信息利用及新闻真实性把关力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和距离。  相似文献   

19.
吴媛 《东南传播》2012,(4):74-75
媒体总在构建一个符合自身要求的新闻框架,它所呈现的真实是对事实重新构建的产物。新闻框架的形成主要包括事件信息的筛选、新闻材料的构建、新闻作品的影响三个环节。事件信息的筛选环节"筛"掉了一些不符合或者不能体现主题框架的信息;新闻材料的构建环节中,新闻工作者常用凸显、弱化、排除等手段对选择好的材料进行加工;新闻作品的影响环节重在受众研究,媒体接受受众的信息反馈,形成主题框架的回流。  相似文献   

20.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微博舆论场中的上述三种主要力量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舆论表达特点,为相关各方应对今后类似事件提出更多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