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正腾 《大观周刊》2012,(26):110-111
新时代,随着文化的价值逐步被发掘,社会愈加强烈的呼唤文化的自觉、文化人的自觉。作为文化人的代表,高校知识分子理应顺应时代的召唤,自觉成为引领先进文化的生力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杨思信 《档案》2024,(2):28-35
以全面抗战爆发后动员民众需要及话剧力量的西移为契机,战前几乎没有话剧演出的兰州,亦在战时兴起了热烈的话剧运动。战时兰州话剧运动,可略分为“抗战话剧兴起与独幕剧演出的高潮”“新西北剧团、青年剧社的成立及其演出”“抗宣八队、外来演剧力量与第二次演剧的高潮”“断续中的的兰州话剧演出”共四个时期。八年中,兰州共出现话剧团体41个,上演独幕剧87种,多幕剧75种,另有一批著名剧人在此活动。战时兰州的话剧运动,对本地抗战宣传与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激发、各种款项的募集及民众平时的休闲娱乐等,均做出比较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刘鹤 《兰台世界》2012,(22):86-8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得到强化,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民族地区亦不例外。民族地区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踊跃组建各种各样的宣传团体,进行抗战宣传,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我们可以从战时湘西的情况管窥一斑。一、组建假期抗战宣传团体,开展抗战宣传1937年底,在新任省主席张治中的支持下,湖南成立了  相似文献   

4.
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共产党人在其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研究共产党员群体在永安进步文化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对揭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以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为例,对此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国功  苗旭艳 《出版科学》2016,24(1):118-124
抗战情境下播迁中的知识分子在各地新创文化学术刊物进行文化抗战,推动着战前主要生成于都市的主流文化学术思想向周边扩散。从思想谱系的角度来看,战时创办于江西的《文史季刊》与现代文化学术名刊《学衡》在编辑人员、刊物风格、文化精神等方面高度重叠、一脉相承,反映出抗战状态下边缘/主流、乡间/都市、战时/平时等深层的文化互动关系。对抗战时期文化内迁途中新办刊物进行个案式研究,对当下深化抗战出版史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左翼文化包括左翼期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并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界的重视,在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那里,好像扔掉一个“错误”一样扔掉了中国的左翼文化,而不是在对其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超越它所存在和发展的那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十四年抗战一触即发。国难当头,中国各界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战争、国家面前,作为一名金融人士的钱新之积极利用自身影响,在金融界内外奔走呼号,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战期间,钱新之在废止内战运动、战时交通银行管理、战时公债劝募运动等方面的活动表现了其作为一代银行家,在战争、国难面前积极担负抗战建国社会责任、矢志服务社会金融的高贵品质和热忱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8.
战时宣传工作的客观需要及图像摄影技术、音像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促进了大后方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且成效斐然。而影闻教育作为电化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将国内外战事新闻以及美英等盟国的社会生活和先进生产技术等,通过幻灯映片、新闻照片、壁画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影闻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民智,开拓民众视野,激发民众抗战建国热情,也活跃了因战事而受阻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影闻教育在抗战特殊环境下,所取得的恢弘宣传效果,更值得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1)
近年来,有关沦陷区的研究日趋多元,但多集中于人物或事件,新闻史介入沦陷区研究,首要问题是破解沦陷时期报刊的多歧复杂性,以揭示其背后的实质问题。抗战期间,日伪报刊为了迎合沦陷区民众的阅读和心理需求,采取了一些较为隐蔽性和迷惑性的宣传策略和手段。以北平沦陷区的《国民杂志》为例,在日本人龟谷利一、附逆报人管翼贤等人的指导下,采取了大众化的经营手段、编辑作者群体的"中国化",并利用征文等文学活动进行对农村的宣抚工作等具体宣传策略,以配合日本侵华战争时局,进行所谓的"争取民心的文化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宣传,进行文化殖民,以消磨沦陷区中国民众的抵抗意识,使沦陷区民众认同日本殖民者的统治秩序,而这也是日伪报刊文化侵略的本质目的。  相似文献   

10.
傅姗姗 《青年记者》2020,(5):105-106
民国时期,川渝地区在革命力量的支持下书籍出版鼎足发展,新旧文化交替给书籍设计带来了革新动力,也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①抗战插图在此特殊时期的重要历史作用不容忽视,川渝地区虽经济与科技水平落后,但本地盛产土纸,印刷小企业小作坊很多,为抗战书籍的印制与发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资支撑。加之,全中国的艺术家们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抗日战争的影响下,纷纷将抗战插图作为解读进步思想、传播革命文化的重要利器,将手中画笔化作武器积极参与创作,为老区人民认识革命和加入革命斗争,夯实革命战斗力贡献了力量。1938年《抗战画刊》第11期刊载老舍文章:“艺术家并无超特之权,把救国的责任轻轻放过去,而专虔诚礼拜艺术之神。”②这一特殊时期的抗战插图在兼具时代性与艺术美的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民间审美特征,同时,战时书籍插图的发展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既服务于民众,更服务于国家。  相似文献   

11.
宋庆龄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开展的慈善救济活动,一方面对于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资保障,扩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对战争造成的中国广大难民起到了积极的救援作用,对战时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整合,对战时中国经济的改善和发展,对战时中国抗战的坚持和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永贵 《出版科学》2008,16(2):76-78
本文论述了抗战爆发后我国出版业退守于内地,是适应战时环境所作的必然而又明智的选择,也是出版文化人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与信心所在。并指出抗战期间出版业的迁徙,呈现着据点分散不一、机构游移频繁的特点。重庆和桂林,因为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成为大后方出版业最为发达的两个城市。  相似文献   

13.
沈玉莲 《新闻界》2024,(4):87-96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报界以救亡为职志,共举办了40余次报纸展览会。民族危亡之际,报纸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的政治意涵,成为抗战宣传和舆论动员的阵地。在仪式化的展演和观摩中,报纸展览会加速了各地抗战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建构并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共识与意志。此外,报纸展览会还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不仅客观地展示了战时新闻界的抗战成就,发扬了新闻抗战文化,促进了报界的团结与协作,还加强了报界与民众之间的血脉联系,为抗战共同体的凝聚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在此意义上,抗战时期中国报纸展览会可谓是对战时新闻战线的一次“总检阅”。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图书馆(时名湖北省立图书馆)曾从武昌西迁湖北恩施,在烽火连天的战时环境下成功地保护了我国珍贵的民族化遗产,并始终坚持服务民众,宣传抗战,直至抗战胜利,在后方度过了7年多的艰苦岁月。湖北省图书馆抗战期间的业绩,在湖北化事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特殊的重要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抗战烽火唤醒了本以求真为目的的大学者顾颉刚胸中爱国救民的热情,在"到民间去"的时代氛围下,他走出象牙塔,面向民间,开展了卓有成绩的民众读物运动。他的民众读物运动具有寻找代理人进入民间、正视民众的学习方式以及尊重民众原有文化等特点。这就在梁簌溟、晏阳初等领导的民众教育运动之外,探索出了知识分子走向民间的另外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云南报纸发出了团结爱国、抗战到底的呐喊,这样的呐喊在宣传抗日救国,启发民众,发动群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主要梳理战时云南报纸诞生的背景、出版情况以及在抗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选择,社区图书馆则是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社区图书馆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是社区居民的知识殿堂、普通民众的终身大学、社会大众的文化设施与弱势群体的保障机构。当前,公共文化的积极建设、数字技术的迅速进步与知识信息的海量增长,为社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未来的社区图书馆不仅是文化供给的实体组织,而且是文化交流的虚拟社区,更是文化共享的第三空间。参考文献21。  相似文献   

18.
杨皓 《中国出版》2023,(6):67-70
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文化出版工作,通过设置专门机构、团结文化界精英、联合商业书局、灵活出版方式等措施推动左翼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党领导的左翼文化出版实践繁荣了出版业书刊内容,提升了党的社会影响力,锻造了党的文化事业队伍,赓续了时代精神,变革了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中,知识分子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传统知识分子不仅通过仕途实现“致君尧舜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更有一批知识分子以乡村建设为己任,以清晰而坚定的家国意识、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历史使命感、以儒家济世弘道的伟大抱负、以沉潜勇猛的精神气质、以切实简易粗朴直接的平民风格和学术风范,深入民间,广施化育,对中国的传统乡村治理和思想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些知识分子群体中,明中晚期逐渐壮大的泰州学派堪称典型代表。宣朝庆教授的《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一书,对泰州学派的思想传承、乡村建设和平民讲会的实践,做了深入而系统的梳理,为我们以当代乡村治理眼光审视和借鉴泰州学派的精神遗产提供了最佳文本。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两广区域文化事业空前繁荣的分析,提出建设两广作家文库特色数据库,对展现两广文化人形象,彰显两广文化成果,了解和利用两广作家文化资源具有积极的作用。此文库建设弥补了该领域数据库的不足,解决了两广作家文库特色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