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微博"热"的不断升温,过去一年微博谣言滋生连连,微博独特的信息传播特点,使其成为了谣言泛滥的温床。本文紧跟时代热点,以2012年下半年120条微博谣言为研究样本,进行微博谣言的内容分类,并随机对各类谣言样本进行影响传播效果的指标分析。期望从探究影响微博谣言传播的关键指标中找到有效遏制谣言的方式,也为法律规范和管制微博谣言的传播提供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贺雅文 《新闻世界》2014,(10):123-124
微博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公民化和公民化的新闻运动。与此同时,微博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以"猪肉钩虫"这一微博谣言传播为例,从不同层面分析"猪肉钩虫"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微博谣言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已成为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重要平台。活跃在微博上的除了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和象征权威的政务微博之外,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作为一支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力量也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地传播信息,然而,微博在为我们提供充足信息的同时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研究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模式,分析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微博谣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中关于谣言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常态话题。在当下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谣言的散布和传播也开始转移阵地,微博成为重灾区,被人冠以"谣言制造机"的尴尬名称。本文将以微博谣言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考察微博中谣言散播主体的特征、利于散播的原因,以及整顿微博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时代微博谣言传播及应对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青云  刘晨 《东南传播》2012,(10):35-36
"自媒体"时代下,微博一方面成为普通大众表达个性和自我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极易成为谣言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如何应对微博谣言是网络信息管理者和媒体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深入分析"自媒体"时代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微博谣言的应对机制,以加强政府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推动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web2.0技术的纵深发展,微博作为高普及率的自媒体,逐渐扮演者"意见市场"的作用。由于微博的传播特性,谣言借助于这一平台裂变式传播信息,对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选取在新浪微博上传播广泛的"赵本山家藏20吨黄金"谣言为例,以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从谣言文本分析、谣言传播路径、辟谣传播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提出管控微博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微博的广泛流行,造就了一批极具发言权的网络大V,他们的一呼百应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舆论导向,谣言也借势在这块土壤上滋生。近期"微博反腐"也成为大V主阵地,但以传播正能量著称的网络大V在"微博反腐"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该文主要以微博反腐为例,探究大V在网络语境中的谣言加速作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防范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微博以其强大的开放性、简单的操作方式和较低的进入门槛等特点在我国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各种谣言借助微博传播也十分普遍.对此,本文以日本大地震为例分析了微博时代谣言泛滥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博时代谣言的控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9.
微博谣言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微博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夹杂着谣言等虚假消息、不实言论。针对微博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深层挖掘微博中的隐含信息,提出符号特征、链接特征、关键词分布特征和时间差等新特征,将微博谣言识别形式化为分类问题,综合新提取的特征与微博文本特征、用户特征和传播特征构建多个特征模板,利用SVM分类学习方法对微博进行分类,识别结果可有效辅助人们更好、更快地识别谣言。实验结果表明,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新提出的特征能有效提高微博谣言识别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微博"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人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增大。与此同时,"微博"也成为了一些负面虚假信息的诞生地和助力工具。谣言丛生的"微博"中也不乏辟谣者和辟谣机构,"微博"的"自净"能力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简单分析微博自净能力的来源,以及阻碍微博"自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微博谣言与交往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可以理解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但它也成为谣言的集散地。微博谣言具有频发性、"光速传播"、文本性及可编辑性和知识性等特征。目前对微博谣言的成因分析聚焦于个体心理或中观组织层面,忽视宏观社会性原因即中国的社会转型。微博谣言不能自动净化,要减少微博谣言,一方面政府应该赋予微博平台更多言论空间,另一方面微博用户应该相互质疑言辞内容的真实或合理性,任何人的言辞行动均是可否证、可批判的。  相似文献   

13.
分析发现,微博谣言呈现出7个相对清晰的主题,微博谣言普遍存在鼓动式叙事特征,谣言利用受众对社会的关怀,突出信息的急迫性并加以道德绑架从而促进受众转发谣言.在微博谣言情感传播特征层面,单一情绪归类与多维情绪分析结果均表明,微博谣言传播以消极情绪为主导.微博谣言与评论的文本情绪感染效应基本得到验证,即受众情绪会显著受到谣言...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15):56-59
微博谣言与传统谣言传播有着不同的个人建构。传统谣言是一种"知而信"的个人建构,是从"知道"到"相信"的建构过程,由血缘关系缔结的人际信任网络在谣言从扩散到采纳的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微博谣言呈现"信而知"的特点,是从"相信"到"知道"的建构过程,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和微博节点间"弱连带"的特征在微博谣言扩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微博谣言治理路径有三种,即让网民"不知道"、让网民"不相信"以及让网民"知而明"。同时,更需要认识到改善社会政治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是遏制微博谣言传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杨牛牛  潘强 《新闻世界》2014,(12):81-82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后来居上,改变了由原来传统的大众媒体所构建的媒体环境,这就给传播学的传统理论带来冲击。如今,微博在网络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成为谣言滋生蔓延的平台。本文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时代面临的新情况,利用该理论解读微博谣言传播过程,以期对微博谣言的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董磊 《新闻世界》2013,(10):227-229
本文通过对微博谣言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微博谣言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1、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过多的归结于社会或者网络,忽略了微博平台自身。2、学者提出的对策过于单一化,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理系统。本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微博的“阻链传播模式”、“喇叭效应”等概念,以微博传播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为出发点,找出微博谣言产生的源头,并且提出了系统的治理策略,为微博谣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民无信不立     
近来,网络谣言成为时政、社会热点。有人因在微博上制造谣言而被依法拘留,传播相关谣言者也被教育训诫。主流媒体连续发表文章分析谣言的危害,而大连某企业家也通过现身攻破围绕着他的谣言。毫无疑问,谣言是有害的。但是,究竟何为谣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谣言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言"。可见谣言的要害在于没有事实根据。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少波 《新闻界》2012,(15):50-53
自媒体环境下谣言借助微博传播,用谣言倒逼真相的说法甚嚣尘上,微博对谣言是自净还是泛滥,莫衷一是。本文从传播学专业视角分析微博谣言的传播机制,理性看待微博的工具性作用,即能传谣也能辟谣。同时对谣言产生后微博如何进行消解谣言、舆论引导、净化传播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袁程远  温志强 《传媒》2016,(8):89-91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用户快速增加,而一系列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微博谣言的传播与扩散,不仅影响了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于微博谣言的相关研究极具必要性.本文论述了微博谣言信息变异的原因和各种呈现形式,同时与微博谣言的产生和治理有机结合,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方式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3,(3):3-7
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充分满足了人们表达自由的愿望,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微博上谣言泛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本文分析了微博环境下谣言滋生的原因,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提出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