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经学家认为 ,古代出嫁之女在嫁前必先斋戒祭祀于宗庙 ,是不忘祖并借此学习礼节的习俗所致。但笔者则认为女子嫁前所祭之神不是祖 ,而是主管婚姻、生育之神高礻某。  相似文献   

2.
江有汜, 江有渚, 江有沱, 之子归, 之子归, 之子归, 不我以。不我与, 不我过。不我以, 不我与, 不我过, 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首诗的题意历来有三解:一说是“美媵”之作。最早见于《毛序》:“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此说在封建社会极流行,诗学大家朱熹、吴闯生、姚际恒皆主此说。二说系媵女未得从嫁的怨词。诸侯嫁女,多以媵陪嫁,这位滕因不得从嫁而怨。三说为弃妇怨词。用江水分流比喻丈夫有了新欢,爱情不专一。三种说法,论者都未详述。几位近代大家选本又都未论及此诗。所以对此诗的阐释还有待深研和讨论。笔者认为这首诗是写男人责怪女子不嫁己的怨词。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这里的"行",我们认为,应取"嫁"义.  相似文献   

4.
晌午日长,略觉神倦困懒,抛书释卷,斜着眼乱恍,便惚惚地睡去,遂感心之悠逸,神之隐然,身心弗若至一所在,但见——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史记>是写史"实录"精神的典范,因此其中所反映的神怪现象常被认为非司马迁之笔,但从司马迁的身世与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分析,司马迁的这种写法又是有其合理性的所在.  相似文献   

6.
“吃素人”指的是那些在新中国建立前由于种种原因在年轻时不愿出嫁或难以出嫁,而后终身不嫁并食素茹菜、念经拜神的女性。“吃素人”承袭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某些信仰和生活习俗。她们信奉观音、韦驼等佛教之神及土地神、捧表仙官等道教之神,但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形式。她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教徒或佛教徒。从吃素人的信仰习俗来看,体现了民间流传的佛、道两教的合流与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杜牧认为天不明察不仁义,对天是疑之责之怪之;认为神是圣明仁慈的,对神是敬之感之信之。杜牧天神观的核心是他的“神能格天”说,其思想基石是爱国忠君怜民。  相似文献   

8.
厉鬼·瘟鬼·财神——论赵公明神格演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人即认为春秋时晋景公所梦大厉是赵公明之鬼,晋时其神格由厉鬼演变为瘟鬼,蒙元时则一分为二,并以赵元帅之职强调其善神神格。至有明中期,由于宗教进一步世俗化、三教融合、宗教徒成为职业宗教者及与之相关通俗文学的盛行,赵元帅公明最终定位于财神而广为人们信奉。  相似文献   

9.
费康亮 《丹东师专学报》2011,(2):95-103,117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晦涩难解的篇章之一。《河伯》研究由于涉及神话传说、原始宗教、祭祀礼制、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所以众多学者从神话学、宗教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关于《河伯》的祀主和河伯的原型,学术界争论激烈。关于《河伯》的祀主,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江夏之神、楚人水神、江湘之神、湖湘九河之神、楚国大波之神八种观点。关于河伯的原型,主要有猪、白鳍豚、玄冥、鲧、阳侯、部族酋长、种荷人/祖先神七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名迹·名篇     
黔之驴 唐·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