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应用文写作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应用文的基本功能,这一基本功能决定了应用文鲜明的工具性特征,也决定了应用文写作能力是职业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具性”角度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相似文献   

2.
应用文是一种为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具有独特结构的文体.应用文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一般应用文,能比较熟练地写作一般应用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就“为何要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怎样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三个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3.
应用文教学在小学、中学都有所涉及,应用文教学不仅是应教会学生懂得其理论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应教会学生会写应用文,会在实践中应用。 应用文,又称实用文。它包含的范围很广,使用频率很高。它是人们在工作、生产劳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具有特定用途和惯用格式的文体。应用文的使用牵扯到每一个单位,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认真学刁、研究应用文的写作,研究应用文的教学。 应用文教学共分四部分内容:一是“日常应用文”;二是“公文”;三是“事务文书”;四是“毕业作业”。针对所教“乡镇企业管理”这个专业的需要,我把应用文的数学作为重点,而重点的重点又放在实践上。下面就以“公文”教学为例,谈谈抓实践教学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4.
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之关系——读《隋唐佛教史稿》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唐代的会昌灭佛便是其中的一次。会昌灭佛,与武宗朝执政的宰相李德裕有很大的关系。史学界前辈汤用彤先生认为李德裕之所以积极主张灭佛,根源于他不喜释氏,进而推论出李德裕因与道教有关联而力斥佛教的见解。①我们认为汤先生的这一见解是存在谬误的。这是由于会昌灭佛的发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根源,它的发生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李德裕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个封建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5.
傅璇琮与周建国联袂整理的《李德裕文集校笺》是迄今参校它本最广、集珍本之长最多的一部李德裕文集。它不仅为当前及今后的李德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全面而真实的文本 ,而且整理者所表现出的那种对历史与现实都能“具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为学术界对李德裕以及中晚唐文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对于应用文来讲,它的写作目的是“用”,即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实用性,所以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准确。为了更好地突出应用文“用”的写作目的,努力提高应用文语言的表现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应用文语言的表现力呢?一、熟练掌握应用文的惯用语应用文的特点之一是格式的“程式性”。实际上应用文程式性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格式方面,而且在语言使用上同样如此。从宏观上讲,常见的应用文的起首语有:“根据……现……如下”、“遵照……如下”、“为了……”、“关于……”、“在……下”、“首先……”、“根据……”…  相似文献   

7.
双语应用文写作是以“双语过渡”的模式,将汉语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与英语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匹配结合的一门文科类公共选修课。双语应用文写作打破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以中、英两种语言具有相同社会功能和应用文体作为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我国应用文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规范化与程式化。应用文的语言,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应用文的语言特征。应用文体不同于文学作品和其他文体。应用语言与文学语言相比,一个重在实用,一个重在欣赏。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美的本质是事物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另一位美学家李泽厚则强调指出:“美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9.
唐代润州甘露寺,有一位老和尚。李德裕任淮南节度使巡视到这里时,把一根方竹杖送给了这们老和尚。这方竹杖原产于大宛国,质地坚实,切面呈正方形,节须由四面成对地生长。后来,李德裕出任浙西观察使时,又来到甘露寺,当时那位老和尚还健在。李德裕问他:“方竹杖还在吗?”老和尚说:“至今仍当宝物一样珍藏着。”李德裕请他把方竹杖拿出来看看。一看,原来老和尚已经将它修成圆形,并且漆上了漆。李德裕非常惋惜,哀叹了一整天。  相似文献   

10.
通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注重应用文读写训练是其突出特点之一。据笔者统计,这套教材编排了5个应用文附录,共涉及通知、启事等24种应用文的特征、格式、写法和例文;编排了23篇应用文课文,共涉及书信、消息、通讯、短评、读后感等12种应用文的阅读;编排了6篇应用文“考考阅读”文章,共涉及通讯、调查报告等5种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古代士子的人生追求;从事政治、探讨哲学、创作诗文,是他们的生活内容;政治理想、思想学说、文学成就,构成了他们“道”的内容。杜甫的政治理想、思想体系、道德准则,完全符合正统儒家的仁义学说;他自身的形象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他的“道”,生前被压抑,身后却受到长久而广泛的景仰、纪念、学习和效法,这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泽”。  相似文献   

12.
王世贞的文章学成就受到学界的公认,但在应用文创作的得失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实际上,从应用文创作格式化与规范化的要求上来看,王世贞的创作不仅量繁质高,也中矩合度,甚至还能在规范中求变化,并透露出复古派文章向晚明性灵小品文过渡的气息,实为王世贞文章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流质易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奔波。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变”是其一大特色。但他的“变”又包含了许多不变的因素。他的多变体现了转型时期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4.
巴金一生著作等身,创作空间很大。《家》、《寒夜》、《随想录》代表了他创作的三个历史时段。在这三个时段里,他每否定一次“黑暗”,都会给文学、生活和“道”带来新话题。结果,在他一次次扩大的文学空间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更多新空间。  相似文献   

15.
"狐狸"王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是一个狐狸型的全能作家,堪称当代文学巨匠,他在小说、随笔、诗歌、文学评论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小说和政论随笔成就最大。王蒙的小说是一种自叙传式的“骚体小说”,由于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超群的政治智慧和复调主题,从而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流派.形成了“经验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他的小说也存在着潜在模式化、“思”的缺席、政治术语过多、理念大于形象等缺陷。王蒙的政论随笔确立了其改良主义与左翼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以讲常识、讲中道、讲多元为核心命题,反对一元化、绝对化和建构论唯理主义,因而达到了时代的思想高度。王蒙的创作虽非完美无缺,却与赵树理、浩然一起.代表了一个文学共鸣时代的艺术和思想高度;他以自身的创作实绩和影响,命名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王蒙时代”。  相似文献   

16.
陆机在前人探寻的基础上,正确总结了诗画功能性上的差异,将绘画抬高到与《诗经》相等同的地位,为古代诗画交融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他在《赋》中通过对“物”的作用的肯定与推崇,确立了它在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实际上架通了后世诗画交融的桥梁;对写景要达到“穷形尽相”境界的提出,并用“绮靡”的语言来佐助这种目的的实现,缩小了学尤其是诗画在功能性上的差异,为“诗中有画”传统的形成,首次在理论上铺平了道路,他的观点因他的实践和家世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无名氏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与其时人的主导文学由亲和到蔬离的过程,《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的“成功”,是他以一种“轻逸”姿态跃然于沉重的“时代写作”之上,确立其创作中的审美个人主义原则的开始,《北》和《塔》的意义在于,它使被严峻的时代压抑下去的个人性,浪漫性话语重新浮出了海面,它与“时代写作”的内在差异在于一种“梦”和“理想”的差异,由此无名氏进一步走向了与时代主导文学的倾向相异的个人化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走出沉默挤入话语圈的努力,其实就是退居边缘选择写作。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的确认和对知识分子的思考贯穿于他的杂文随笔创作中,他的杂文随笔是知识分子话语的表达,他在表达时实施的策略是发现“有趣”。  相似文献   

20.
要真正认识孙犁,解读他建国后的病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或者说,“病”是阅读孙犁的一个关键词。孙犁的病并非无端“突发”,而是源于他不适应左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大都市的生活环境,也与个人生活情感中的矛盾冲突密切相关,最根本的在于孙犁内心中生命感性欲求与社会理性规范之间的难以调和,而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的写作及中止,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孙犁当时特定精神状态的反映与折射。探析孙犁的病因病况,可以引发我们对关于社会和人性等许多关乎文学的重要问题的深沉渺远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