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家族婚俗中的哭嫁习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从刚 《寻根》2005,(2):17-24
这两首竹枝词,是清代土家诗人彭勇行对土家姑娘哭嫁情景生动而真切的描述。作为土家族婚俗中的一种独特婚礼形式——哭嫁,在土家人聚居区域大约已有了两三千年的历史。据民俗专家分析,哭嫁很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中“抢婚”习俗的遗存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哭嫁早已失去了抢婚的原始意义,  相似文献   

2.
冉竞华 《寻根》2015,(2):15-21
在南方少数族群中,哭嫁是婚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哭嫁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在女性群体中世代传承,记录了一个民族(族群)发展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哭嫁歌才有了艺术之外的研究价值。笔者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田野调查时,对土家婚俗过程中的哭嫁歌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对土家哭嫁歌的情感演变进行了梳理。从土家哭嫁歌的情感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一条土家族群的精神重建之路。本文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家宅土家族群社  相似文献   

3.
“歌哭出嫁”与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陈崇凯(一)歌哭出嫁,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现象,是婚姻习俗中一种特殊仪式。许多人认为哭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男女不平等的产物,是妇女为失去人身自由和痛苦生活开始的感情渲泄和悲痛,其实这只是表面的认识和片面的理解。哭嫁至...  相似文献   

4.
周玉波 《寻根》2011,(2):48-53
坐歌堂是流行于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的一种婚嫁习俗,指出嫁前一日,新人(多称新姐)的女性朋友聚集到新人家堂屋(歌堂)中,陪新人说话唱歌,畅叙情谊,送上祝福。因此风渐趋衰落,且存世文献稀少,  相似文献   

5.
邓文初 《寻根》2000,(3):10-19
5月初,湖南湘西凤凰县发现“中国南部长城”的报道陆续见报。据报道:“凤凰发现的苗疆长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全长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其中大部分在凤凰县  相似文献   

6.
喜歌三题     
周玉波 《寻根》2010,(4):59-63
喜歌指国人遇婚嫁、生子、建房、开业等喜庆事项时,即兴表演(唱、念均有,或创作或据流传作品)的具祝颂、祈福(包括去煞)性质的仪式歌谣,又称喜词、喜话、四言八句、大四句等。近代较早使用“喜歌”一词者为《歌谣周刊》编辑徐芳等人。往前溯,清·郭小亭《济公全传》与姜振名、郭广瑞《永庆升平前传》中均有“喜歌”一词出现。所有类别喜歌中,以婚嫁类喜歌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亦最具研究价值。本文所说喜歌,即指婚嫁喜歌。  相似文献   

7.
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认证的孙丹威女士表示:“《茉莉花》的歌已是世界的歌,现在我们要让‘茉莉花茶’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的茶!”  相似文献   

8.
湘西,一片占老而神奇的土地,凡到过这里的人都这么讲。这里崇山峻岭,河谷幽深,由北向南的武陵山脉作为一道天然屏障,阻隔着它与湘湖平丘的交通。境内的两条大河——沅水和澧水及其支流成为古代湘西的生命之河。古称“五溪南蛮”之地的湘西,直到前半个世纪还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大部分的公路都是近几十年才修筑沟通的。但在湘西延绵起伏的大山深处,  相似文献   

9.
杨盛龙 《寻根》2012,(1):105-106
人们对湘西土匪的印象,大都来自关于湘西剿匪的影视作品,而它们未免偏颇。津津乐道湘西土匪的,大都出于猎奇眼光、调侃心理,这些人并不清楚湘西土匪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说到中国的汉族民间舞蹈,必然从“秧歌”拉开话题……在以黄河和长江为核心的汉族文化区域,河流交错,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起源于农耕插秧生产的民间舞蹈“秧歌”,是汉族人民在节日和祭扫活动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普遍流行的“秧歌”,是歌、舞、戏的综合形式。歌,是穿插在舞蹈间用于清唱的“民间小曲”;舞,一般包括“过街”(队列舞)、“大场”烟案舞)和丰富多采的“小场”舞蹈;戏,是有人物情节的歌舞小戏。这一协调的艺术整体,包括了各种不同节目,表演时热闹非凡,观者如山。同是“秧歌”,但因地理文化诸因素不同,各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潮至晚唐有一番大的转折,这就是词登上了文坛,并渐进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样式一词与诗相比,有两大特征:第一,词的精神属于“歌”的世界,而不象诗那样很早就从汉、魏的“歌”中独立出来,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学世界。第二,在表现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气质上,同与诗相比,显得更为集中化、典型化。从文化史的角度说,词是中国文人的特殊形态的“歌”。词起源于市井歌谣。早在唐代,民间艺人们就开始应乐调节奏的抑扬亢坠,填入长短句参差的歌词;这就是所谓的“倚声填词”。新的诗体——词也就应运而生了。词诞生于民间,其初创期的…  相似文献   

12.
黄辉 《华夏文化》2007,(4):31-33
中唐时,禅悦之风风靡士林,一大批文人领袖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均与禅僧过往甚密,“或师或友”。在禅宗受到士大夫们狂热礼赞时,中唐诗歌也出现了深刻变化。“诗到元和体变新”,“诗到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这个“变”是变“雅”为“俗”,“就世俗俚浅事做题目”,经俗  相似文献   

13.
拨动琴弦就拨动了诗的韵脚歌的旋律在辽阔的音乐天空青春是自由的鸥鸟穿越四季轮回的时序丰满的翅膀触摸来自远古的风雨  拨动琴弦就拨动了梦的呓语爱的思绪在无垠的艺术海洋理想是雄风鼓荡的帆樯拥抱五彩缤纷的世纪澎湃的激情追逐源自心头的潮汐艺术简历:崔佳,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扬琴演奏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会员。曾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金号奖”最佳组合提名奖。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庆“五·四”80周年“青春之歌”大型文艺晚会、2002年中央教育台春节晚会、2004年中央电视台“神农奖”优秀影视剧颁…  相似文献   

14.
古琴无疑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之一,以其幽雅的意象、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内涵受人珍视。《尚书》有“搏拊琴瑟以咏”,“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的记载,《诗经》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诗句。  相似文献   

15.
巫瑞书 《寻根》2006,(6):59-61
沅江流域的湘西南通道、芷江、新晃一带,西江流域的黔东南黎平、榕江和桂东北三江、龙胜等县,古代自称“仡伶”(侗家用反切法的自称)的侗家,千百年来尊师礼俗延续不断。在侗(原作“洞”或“峒”)人心目中,老师一直享有很高的威望,受到无比的尊重。在侗语中,老师称为“木禄”,侗家人喜爱把“木禄”放在姓氏前面,表示对老师的特别尊重,  相似文献   

16.
靳欣 《寻根》2007,10(2):103-109
清编《全唐诗》,集中收录的郊庙歌辞差不多有7卷(第10卷~第16卷,第15卷有3组舞曲歌辞),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有些去掉“兮”就是六言),总共438篇,近500首,占到《全唐诗》的百分之一。其中第16卷是五代时的郊庙歌辞,因本文主要探讨唐王朝时期的宫廷祭祀,所以暂不同列考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贵妃》成了近日戏迷的热门话题。这部号称为“中国大歌剧”的梅派大戏.将戏曲界对“继承与创新,的探索.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李乔 《寻根》2006,(3):108-110
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行,荆轲歌于易水之上。这是人们熟知的一个历史片断。但习焉容易不察,这当中其实还有些问题需要斟酌和讨论。先引《史记·刺客列传》来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慨,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段文字,有两处记荆轲唱歌:一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一是荆轲“又前而为歌”。送行者对荆轲前后两次唱的歌,有着明显不同的反映,一为垂泪涕泣…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世侨会”中华经典文化传播交流委员会承办,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和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下称“咏诵会”)日前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议大厅隆重上演,成为继2012年10月“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之后。“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再度登上国际文化交流最高殿堂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20.
靳欣 《寻根》2009,(6):100-107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的燕乐大曲,是唐代宫廷乐舞的代表作,其系列分别为霓裳羽衣歌、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音乐作品。所谓“大曲”,往往是歌、乐、舞三位一体,是歌唱、器乐、舞蹈连缀融合的综合艺术。大曲不仅是唐代燕乐的顶峰,而且是整个燕乐系统在形式结构上的最高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