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勘误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收录了明清两代51624名进士,是明清科举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但其亦有不少讹误。试以现存《登科录》和其他科举文献、地方志为依据,指出并纠正书中的8处错误。  相似文献   

2.
关于清代桐城进士的确切人数,历来文献记载不一。综合光绪《重修安徽通志》、道光《续修桐城县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桐城耆旧传》、桐城部分家谱等资料,清代桐城地区文进士人数共有152名,比安庆府其他五县进士总和还多,科举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3.
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初步统计,共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全国共取进士51624名,其中山西籍进士2662名。分别为,明朝开考91科,山西籍进士有1268人;清朝开110科,山西籍进士有1394人。下面简要介绍清代山西各县进士分布状况。平定县67人,临猗县64人(猗氏42人,临晋22人),安邑县61人,阳城县42人,翼  相似文献   

4.
早期称某人为"状元"只是民间行为,并无权威的界定。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最早给状元一词作出界定,此时距进士科创立594年。此后,明、清政府也都给状元一词做过界定。金代"状元"一词的含义跟明清是一致的,指国家级进士科考试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5.
一俞平伯先生祖籍浙江德清,1900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俞樾,道光庚戌进士,为前清著名经学大师,著《春在堂全集》五百余卷;其父俞陛云,1898年以一甲三名进士及第,精通词学,著有《蜀輶诗纪》、《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诗境浅说》等。作者幼承渊源家学,受到传统文化薰陶,奠定了雄厚学业根柢。1915年至1919年,他就读于现代  相似文献   

6.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清代福建进士中存在一定的误刊,其种类主要有误他省进士为福建进士、误福建进士为他省进士、误为省内他县进士、进士籍贯地名字误、进士籍贯刊载失范以及进士人名漏载等六种.  相似文献   

7.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校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20科明代《进士登科录》和其他文献资料考证出朱保炯、谢沛霖两先生编篡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牵引》(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进士人数、姓名用字以及某些注释等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明清两代历543年,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全国共取进士51,624名,其中山西籍进士2662名。分别说,明朝开91科,山西籍进士有1268人;清朝开110科,山西籍进士有1394人。下面介绍明代山西各县进士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
<正> 在一些历史古籍和辞书中,湖南省怀化地区籍人物的籍贯被弄错的屡见不鲜,如《贵州通志》将明代贵州按察副使,沅陵进士王世隆误为长洲人;清朱孔彰的《中兴将帅别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将靖州的储玫躬误为湘乡人;曾任北洋军阀政府国务卿、大总统的徐世昌主编的《晚晴簃诗汇》将黔阳向文焕误为贵筑人;由刘国铭主编、春秋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的《人名索引》将怀化的陈汉章误与浙江人。有的将人物的姓氏弄错,如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三湘纪胜》将《游罗子山记》的作者米肇颐误为朱肇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再版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将乾隆元年两辰科金德瑛榜三甲一百四十四名进士粟荣训误为栗荣训。  相似文献   

10.
徐梓 《中国教师》2009,(9):32-33
<正>进士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进士"这一概念的涵义及其演变历程。"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  相似文献   

11.
《丘逢甲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后附《年表》。总页181。 二月(正月),赴北京会试,中式第八十名进士,殿试赐二甲进士出身,授工部主事。到署未几,以朝政紊乱,厌之,引见后即告假回台省亲。 迈案:此表体例,括孤内月份为阴历。 “赴北京会试,中式第八十名进士”云者,误。逢甲乃光绪十五年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进士名次,以殿试为准。会试(礼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清光绪二十一年会试录、登科录材料以及《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的记载,澄清了因进士题名碑记载的缺失而导致的康有为进士身份的疑问。并进一步就此问题探讨了人们因对相关科举制度的模糊认识而有的史学研究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
宋代温州瑞安许峰曹氏家族,自南宋绍兴二十七年曹逢时首登进士第始,相继产生50位进士(文科27名、武科3名、特奏名20名)、5位侍郎,是温州士大夫家族的典型。卢良秋《温州瑞安曹村进士数考证》谓曹村共出进士82位,为中华进士第一村。该文考证失实,统计的数字并不准确,误将乡贡进士、漕贡进士等都计算在内。本文据清孙衣言《东瓯备志长编》中《曹氏门阀》一章及其他有关史料,对曹逢时生平略作考索,订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误,并对曹氏家族的宋代科第仕宦史实作一考辨。  相似文献   

14.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原黄州(?)的黄冈、麻城两县,在明清两代所考取的文进士分别是150名和130名。黄冈县的150名中,殿试取在一甲的两人:一是清初顺治六年(1649)乙丑科的刘子壮,列名榜首,即状元;一是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经济特科的陶炯照,取在一甲第四名。取在二甲的四十五人,其中在二甲前二十名之内的有八人(二甲一般取一百数十人,有时还超过二百名)。其余一百零三名都在三甲。  相似文献   

15.
与宋代相比,元代福建的科举事业远不及宋代繁盛,在南人地区内,也没有一定的优势。据《八闽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进士及第36名;而据《重纂福建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进士及第73名。元代福建科举的暂时低落是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其一,元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制约了士人的科举活动。其二,元初福建人民抗元斗争和元末的战乱,使得生灵涂炭、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文教荒废,对福建的科举活动也必然产生严重的影响。其三,元代福建行省的置废分合十分复杂,大大增加了闽人科举考试的难度,严重打击了闽人科举活动的热情。尽管如此,元代福建科举还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明清福建科举再创辉煌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6.
篇 名古典文学作者 年期页瞿髯诗(卷上) 夏承焘谈罗隐的思想和创作 王正明试论“逍遥游》的思想及艺术 韩楚森瞿髯诗(卷下及补录) 夏承焘浙江元明清名诗人评传 朱延春评李清照的后期词 韩楚森浙江元明清名诗人评传(续一) 朱延春浙江元明清名诗人评传(续完) 朱延春试论刘伯温的诗词 王馨一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略谈《孔雀东南飞》中兰芝和仲卿形象的塑造 叶楠杜甫《北征》初探 韩楚森也谈杜甫《春望》的主题 ——与傅庚生先生商榷 赵治中真有其事,还是纯系编造 一听讲解((琵琶行》所想起浅谈《太和正音谱》的瑕瑜略论孟子的文学观庄子《逍遥…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续书作者高,旧有“传胪”之称。查“传胪”本为宣布进士名单的仪礼行为,后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成为进士名单中的专用称谓。明代科举,“传胪”并指二甲、三甲第一名;清代科举,则偏指二甲第一名。根据有关资料,高于乙卯恩科所中名次为三甲第一名。就清代科举制来说,称其为“传胪”,实不够准确;但放在明清文化大背景中,称其为“传胪”亦非全无根据。  相似文献   

18.
<正>何谓科举"三甲"?"三甲"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等级。《辞源》先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然后对"三甲"予以解释: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传胪。明清科举仍分三甲,但第一甲仅限三人,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19.
<正>《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曾昭聪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课题编号:09BYY048。书名"明清俗语辞书",其实主要是在日人长泽规矩也《明清俗语辞书集成》所辑选的明清至民国的二十种俗语辞书基础上,增补以钱大昕《恒言录》、陈鳣《恒言广证》、翟灏《通宿编》、钱大昭《迩言》、平步青《释谚》、胡世珏  相似文献   

20.
读唐诗小札     
陈子昂中进士年小辨《唐才子传》卷一“陈子昂”条云:“开耀二年(公元六八二)许且榜进士。”《新唐书》本传载:“文明初(公元六八四年)进士,时高宗崩,将迁梓宫长安……”唐赵儋《大唐剑南东川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梓州刺史鲜于公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亦云:“文明元年进士,射策高第,其年高宗崩于洛阳宫,灵驾将西归于乾陵。”《新唐书》说当本于此。子昂挚友卢藏用《陈氏别传》云,子昂“以进士,对策高第,属唐高宗大帝崩于洛阳,灵驾将西归,子昂乃献书阙下。”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云:“考碑言射策高第在高宗崩之前,当以《才子传》为是。”从仁按:高宗崩于弘道元年(六八三),如若子昂对策高第于高宗驾崩之前,则“文明元年进士”误。然细玩《别传》、《赵碑》、《新书》词意,子昂高第并上书阙下,当在高宗“灵驾将西归”之时,而“高宗驾崩”,乃插入追叙之词。《通鉴》卷二百三曰:文明元年“五月,丙申,高宗灵驾西还”,可知子昂高第、上书于文明元年五月前夕,非于弘道元年前。《别传》言子昂“以进士,对策,高第”,乃为唐代进士科考试的三个过程。唐代习俗,各地所进之士曰“进士”,中进士后,称“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