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句云:“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其中“一介之使”应如何解释?有的课本或资料这样解释:一介,一个。之,结构助词。我觉得既然“之”字  相似文献   

2.
一、“相如谓秦王曰:‘……且秦疆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其中“一介之使”,课本和《历代名篇选读》都注释为:一个使臣;介,通个。查《辞海》“介”:通个;通芥。又查“一介”:①犹—个。②介,通芥,草芥。也形容轻微。我认为,“一介之使”的“介”不是“个”而是“芥”,引申为“轻微”。因此“一介之使”应译为“一微小(指职位)的使臣”。理由是:首先,“之”在古文中可作代词、助词和动词。这里显然  相似文献   

3.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一,视所出使之国…  相似文献   

4.
何谓"一介之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曰:“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 “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  相似文献   

5.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蔺相如既“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之后,廷见秦王时,与秦王的对话中写道:“且秦强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这里的“一介之使”,各种注本几乎都是解释作“一个使者”的,“介”就是“个”。这是个老问题。旧《辞海》就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刊载了孙凯先生的大作《“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质疑》(以下简称“孙文”),文章指出:“介”在“一介之使”中应指“一种人”,“出身卑微的人”“像傧介这样的人”,令人深思,给人启迪。但是,“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指人,为什么不能理解为课本注释的“个”。“孙文”并未明示。笔者以为值得探究,故仅呈浅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一)“一介之使”不是“一个使臣”课本注“一介之使”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欠当,理由如次:“个”在古代作量词,是专指长条形的东西。如《汉书·刑法志》:“负矢五十个”。师古注:“个读曰个。个犹枚也。”这与今天“个”的广义是有异义的。“介”在隶书中写作“(人几)”,只有作偏旁时才写作“个”。当“介”与“个”作异文出现时,“介”大都不是量词。如《书·秦誓》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一句,课文注为:[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编者把“介”释作“个”,视为量词。若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这一角度认识.似能讲得通,但在古汉语中,数词与量的结合用作名词的定语是极少见的,一般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直接与中心词结合。见于本文的仅举几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都不用量词。课文把“介”解作“个”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9.
"一介之使"注释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此条注释,我认为不甚妥当,今不揣固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1.
顿悟     
古有运筹帷幄位居大将之子胥,经历一夜而“白发”;而今,平平淡淡一介自身的我,历经一夜“长大”。 翩然想起古希腊德菲拉神庙上刻下隽永的“认识你自己”之格言,我,一个18岁的少女,又一次,在成长之路启程。  相似文献   

12.
鲍照以其突出的乐府诗创作成就在“元嘉三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乐府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于“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外,又不乏儿女情长的艳情之作。这类艳情乐府诗题材艳冶,词句雕琢,其形成既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又与他的仕宦生涯有密切关系。鲍照具有强烈的功名进取之心,而一介文学侍从的特殊身份又使其艳情乐府诗歌蕴含了异常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濠梁之民”、“淮右布衣”参加了元末群雄起事的行列,花了十六、七年的功夫,收拾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劲敌,推翻了元王朝,做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举贤任才,立国之本”的重要性。①他说:“贤才,国之宝也。”②“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③建国之初,他根据往古“选贤与能”的“治国之要”,通过荐举、办学、科举三条渠道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大批贤能之士。其  相似文献   

14.
鲍照以其突出的乐府诗创作成就在“元嘉三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乐府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于“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外.又不乏儿女情长的艳情之作。这类艳情乐府诗题材艳冶,词句雕琢,其形成既受民间文化吴声西曲的影响,又与他的仕宦生涯有密切关系。鲍照具有强烈的功名进取之心,而一介文学侍从的特殊身份又使其艳情乐府诗歌蕴含了异常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讨论如下: 一、[一介](0021)注:“①一人”,《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伎。”按:“一介”训“一人”欠当,应训“一个”。“介”字解“个”字作“个”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的量词,颇有些值得考究的地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句:"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有的注本说:"[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按此作翻译,也不能说不通.但"介"作量词,是否完全等同于"个",实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说人体有206块骨头,那是指成人,新生儿的骨头却有300多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些原先分离的骨头会慢慢融合成一体,还有一些出生时的软骨组织会慢慢骨化。3至6岁的幼儿骨质较软,有些游戏如“斗鸡”“掰腕子”“拔河”等,对孩子正在生长中的骨组织及关节很容易造成伤害。为了详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将小孩子的几种主要骨和关节的发育特征及如何保护,使之免受伤害分别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大明帝国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扫除了通向权力顶峰的一切障碍,把国家的权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里,使皇帝真正成为“代天理物,威柄自操”的独裁者。全体臣民,包括所有的权贵,都得由皇权的鞭子任意驱使:文武大吏,有如仆隶,正如叶伯巨所说:“今公卿大臣数十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者,朝廷遣一介之使召之,则拱手听命,无敢后时,况敢有抗衡者乎!”(叶伯巨:《叶居升奏疏》,《万言书》,见《明经世文编》卷八)地位尊崇的藩王,中叶以后,也日益不振,几乎同囚犯一样,困处一城,完全成为腐朽的、“世世皆食岁禄”的寄生虫。后妃则深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也“最为孱弱”,“非有军国之权,宾客朋党之势”。至于宦官,尽管他们的权势很大,但也只是皇帝的忠实奴才,搏噬臣民的鹰犬。他们只有打着皇帝的旗号,凭借“天子的威灵”才能肆虐于一时,否则就会身败名裂。  相似文献   

19.
论修辞格对议论文气势的影响赵厚玉古人云“文以气为重”(曹丕《典论·论文》)。“为文必重养气。气与天地同,苟能充之,则可以配三灵,管摄万汇。不然,则一介之小夫尔。”(宋m文源》)这里所说的“气”,实际上是指文章的气势。所谓气势,它是语言本身的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20.
这两天进入语文必修四的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紧张,我们高一备课纽决定优先学习文言文即第四单元。第一课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有言:“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读到这里,想起几年前存疑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了博客,便晒出来请教方家。这个问题是关于“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