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莫洛亚认为传记是一种表现的手段,传记家选择传主是为了迎合他自己本性中的秘密需要。艾德尔认为莫洛亚的说法就是移情,而传记家要避免移情,应当对他的传主给予更多的同情。然而,在约翰生的《塞维奇传》中,既有约翰生站在自己的立场,把自己的情感投入传主塞维奇,通过传主来表述自己的移情成分,也有约翰生站在传主塞维奇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同情。  相似文献   

2.
论传记电影的完整镜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电影镜像理论的探讨,提出西方优秀传记电影是更加完整的镜的观点。西方优秀传记电影的真实性、精神多层次性和解放性,成为其更完整的镜的三个维度。传记电影的观影体验可以延伸到现实之中,传主形象成为可以触摸的东西,传记电影具备深刻的心理属性,这些都是传记电影和普通电影的不同,导致西方优秀传记电影成为了深富人文价值和美学含量的电影形态。  相似文献   

3.
在晚明小品高潮中,出现了大量的传记作品。这类传记作品的兴盛,有其文学内部的原因。首先,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其次,随着晚明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这些传记作品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晚明传记文在内容选择和艺术追求上都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传主多为普通人物,多记传主的日常琐事;在艺术上则体现出适合市民需要的审美趣味。两者的结合,使晚明传记具有全新的艺术品格,折射出晚明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关于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传记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传主的生平经历、人格形象和文学成就。秦林芳的《丁玲的最后37年》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丁玲在"自由"与"革命"两种理念影响下的心灵挣扎,抓住了影响传主行为和创作的思想矛盾,使得丁玲的形象富于立体感。该传记资料丰富,客观地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进行了评价,对同类传记写作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学生阅读到伟大人物的经历与事迹之时,他会为传主的坎坷经历而叹惋,也会为传主的最终胜利而欢呼,亦会为传主而哭泣而欢笑。这时他会产生"见贤思齐"的想法,会自发地向传主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可见,传记作品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没有太多的资料限制,所以授课讲解可以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也正是因为参考资料太过贫乏,所以难免会有力不从心之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传记史地位、传主形象与个性、传记解释等角度对苏维托尼乌斯《神圣的克劳狄传》、塔西佗《编年史》与卡萨诺瓦《回忆录》三部传记作品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拍摄的传记故事影片,对传主人物的选定与处理,以及由传主身体统率整个故事叙事所要承载的内涵与寓意,本身受制于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的深刻影响。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背景下,无论是对历史人物还是对当代英雄的传写,当代身体寓言的建构,承担着政治意识的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8.
传记叙述作家传主的人生经历,不能离开对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传主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状况,都对其"何以成为这样的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地域文化对人精神气质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传记作者只有将传主的作品结合有关地域背景和文化观念等一起分析,才会理解得更透彻。一些传主的人生经历是由许多偶然因素决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其人生道路选择中往往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这也是传记创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传记文学(尤其是文学家传记)的历史特性要求作家以学术意识投入写作。陈才生怀着强烈的学术意识投入《李敖评传》写作,他在细致地叙述了传主人生的同时,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准确概括,对传主的精神做了定位,并且追溯了他的思想来源,展现了传主的人生矛盾,将传主的某些现象进行了理论阐述。与此同时,陈才生根据学术传记的要求以诗性语言和学术语言进行写作,以材料可靠与引文规范显示出传记文本的学术严谨。因而,《李敖评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传记的写作是文学各文体中难度最大的一种,难点在于作者同传主之间的契合与理解。正如美国著名传记家里翁·艾德尔所说的:“传记家同传主的关系正是传记活动的核心”,传记家找到适合他的传主,是传记家的幸运,也是传主的幸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