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安石以读书之广著称,其学术思想成分也相对复杂,除了具有新学特色的儒家思想,另有宋人疑古精神体现在其诗作中。王安石读书以实用为目的,通过对圣贤名臣的感慨和点评,传达了富有理性思辨的历史观念,其诗书饱含作者疑古创新的理性意蕴。王安石不仅在诗中表达读书观点,还将日常生活融入读书诗创作中。解读王安石的读书,不仅能探究其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意趣,同时也能窥见他的历史观和北宋士人的读书精神。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诗本义》对《诗序》的批评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以敏锐的眼光和大胆的疑古精神,发现了<诗序>本身存在的自相抵牾等问题,否定了传统的子夏序<诗>的说法,发宋人疑<序>之端,打破了汉代以来<诗经>研究的日趋僵化局面,对后世的<诗经>研究影响深远.但由于自身和时代局限,欧阳修对<诗序>又颇多回护之辞,这一矛盾也是造成<诗本义>在后世名声不彰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文明,基本上是靠文字来传承的,书籍则为文字的载体。我国古籍中的内容,大别之,有诗、文两大方面:诗、词、赋、曲,有韵者皆为诗;无韵者则俱为文。所以,就广义而言,古诗文也就大致包括了一切古代文化。读古诗文,也就是读古人之书。至于读书有得,写些书后、笔记、随感、议论,则为古人所常用的文体这个文体比较自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写读书后的真实感受,不作写不出时硬写的无病呻吟。《古文观止》中,苏轼的《留侯论》、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都是著名的读书笔记,从古人事迹中,引申出对后人有益的体会来;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欧阳修的《纵囚论》,则是读古而疑古,进而与古书辩论,思想活跃,逻辑清晰,也能启发人们的思考。至于古籍中的诗话、赋话、词话、曲话,则更是汗牛充栋,大多写得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文风也值得今人学习。——出题者语  相似文献   

4.
《东皋杂录》云,有人问王安石:“老杜诗何故妙绝古今?”王安石回答说:“老杜固尝言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把读书多看做杜甫诗“妙绝古今”的唯一原因,应当说是不全面的。但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读书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杜甫究竟读了多少书呢?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诗集传》对郑笺《毛诗.小雅》的有关篇什划分作了调整,对《毛诗》14篇诗的章句划分作了改变,体现了宋人的疑古精神,所作调整也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考察分析“以诗为词”变革的内涵与演进历程后认为 ,参与和推动此一变革者不仅有范仲淹、王安石和苏轼 ,也有晏几道。晏几道宣称要追承汉魏乐府传统 ,遵循“感物而作”的诗文创作规律 ,在词学观上表现出以诗的精神和趣味为指归的倾向。同时 ,在创作实践中他也多向诗体学习借鉴 ,以词抒写情性怀抱 ,倾吐心志感慨 ,创作态度严谨庄重 ,创作技法诗化。尽管还难于达到苏轼的高度 ,但其对“以诗为词”的尝试和开拓之功同样不可否认和埋没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经>研究中,最早批评<毛传>、<郑笺>的是欧阳修的<诗本义>,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对毛、郑字词训诂、章句解释等方面,同时对<郑笺>的以礼说诗、谶纬怪妄和改字为说也着力批驳,从而开创了<诗经>研究的新局面,并与对<诗序>的批评一起,开启了宋代<诗经>研究的疑古思潮.  相似文献   

8.
读书要思考,思考的标志是能提出问题,而要提出问题必须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并能疑人之所不疑.当我们的论文选题确定后,读书则要有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对观点与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还要注意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思想是在其编纂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萌发的,并渐成系统.与同时代的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相比较,大量阐发疑古精神,无疑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史学与教科书之间的互动,在这里面表现得最为明显.顾颉刚《现代初中本国史》随时代而生,也随着时代发展被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15,(4):42-45
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在王安石所主导的变法运动中,苏轼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政治斗争之中。要搞清楚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真实的、具体的态度,必须尽量淡化苏轼身上的党派标签,从其具体言行中寻找答案。熙宁二年四月的《上神宗皇帝书》,是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之态度的一种真实体现,反映了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理性批判。而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却注定了苏轼在北宋党争政治中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